我国古代名城太原具有何种地理优势为何说太

太原府(今山西省省会太原市)古称晋阳,亦称并州,自古即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区域政治中心和军事战略重镇,至今已有多年的建城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太原与我国历代政治中心的位置有紧密的联系,这亦决定其紧要的军事地位。

太原四周的地形与山脉走向,使得这一地区的四周拥有可进可退的天然屏障,这一地区对当时的中央政权起着的屏障作用和守卫作用。太原于是便成为我国古代北方重要的军事战略重镇,那么太原是如何影响唐朝国运呢?

一、抗击突厥的前线阵地

隋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突厥势力崛起,威胁着中央政权的稳定,太原成为抵御突厥南下的重要军事重镇。隋朝派李渊父子在此抗击突厥,李渊不仅凭借太原的地理优势,抵御了北方少数民族,更以太原为据点,建立了唐朝。

1.建立唐朝的发迹之地

早在隋朝时期,太原就担负起抗击突厥的职能。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废郡制,改太原郡为并州。由于并州自古为重镇,文帝曾先后任命其皇子杨广、杨谅为并州总管。隋代有并、扬、益、荆四大总管,并州居其首。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将晋阳视为其统治重心之一,废并州,复置太原郡,曾三次北巡于此,大兴土木,扩建晋阳城。

隋朝大业十年(年),隋炀帝北巡太原以北的雁门地区,被突厥数十万围于雁门,史称“雁门之厄”。作为隋朝北大门的晋阳,成为抗击突厥的重镇,隋炀帝命李渊在该地驻守。李渊凭借太原的优势,不仅抵挡了突厥的南下,更以太原为基建立了唐朝。

隋炀帝南下江都时,命李渊领晋阳兵与马邑(今山西朔州)太守王仁恭联合抵抗突厥。随后,太原留守李渊与其子李世民在太原收编“历山飞”起义军,网罗人才,在抵御突厥的同时,与其它地方的反隋起义军彼此响应。

大业十三年(年),李渊父子于晋阳城外的唐叔虞祠(即今太原市晋祠)前誓师,立起义堂,于晋阳发兵挥师南下,数月之后夺取长安,取代了隋朝。

因李氏父子祈于唐叔虞祠,据晋阳而得天下,又一次地为古唐叔虞封地,因此立国号为“唐”。李渊曾对李世民说:“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从李渊的话语中可看出太原一地对李氏父子的重要性。

正是由于太原拥有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以及与少数民族接近的地缘特征,才使李渊父子以抵抗突厥的名义,名正言顺地在该地立足。进而在此招贤纳士,培养军队,入主关中,建立新王朝。

2.反击突厥的进攻之地

太原在唐朝初年,成为倚靠突厥反唐的地方。唐武德二年(年),依附突厥,占据河东北部的原马邑校尉刘武周在其部下宋金刚“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的建议之下,倚靠突厥的支持举兵晋阳。李世民坚守太原,最终打败突厥势力。并在李世民的反攻之下,最终“刘武周奔于突厥,并、汾悉复旧地。”

唐太宗派重臣守卫太原,以御突厥南下。鉴于太原的重要,唐太宗贞观年间,设太原为并州大都督府,令“高宗为晋王,遥领并州大都督”,命名将李勣镇守太原。

唐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惟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世勣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从唐太宗的话语可看出,正因为太宗派重臣在并州坚守,才使突厥不敢南下进犯唐朝。

太原在唐朝充分发挥其军事重镇的作用,有效抵御了突厥的骚扰。可见当时的并州太原,不仅是唐初太祖、太宗创立大唐基业的起家之地,更是作为防守突厥南下侵扰中原的北方门户而存在,统治者将其视为重镇,派重臣把守。到武则天时期,太原被擢升为唐代的北都。

二、安史之乱的必争之地

在唐朝和平期,太原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守卫唐朝北方的军事重地。而到了唐朝末年,太原又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中央军与安史叛军的争夺之地。安史叛军视太原为南下时必须争夺的重要据点,唐朝的中央军则凭借该地抗击安史叛军。太原一地的重要性在“安史之乱”中再次凸显了出来。

1.安史叛军的必经之地

太原是安史叛军南下的必经之地。唐玄宗晚年,由于边境藩镇势力膨胀,最终发生了范阳(今北京)节度使安禄山与其部将史思明的叛乱,即“安史之乱”。天宝十四年(年),安禄山“发所部兵同罗、奚、契丹、室韦凡十五众,号二十万,反于范阳,引兵而南”朝长安进发。

安史叛军要想南下进入长安,必先经过太原。其原因如下:按当时形势来看,安禄山范阳发兵,进攻长安主要有两条路线:第一条是经过河北平原,越过黄河,抵达长安;第二条是从井陉关入河东,先夺取当时的北都即太原,然后沿汾河南下,经蒲津关渡黄河夺取长安。

安史叛军若选择过河北平原,唐军从太原发兵东出井陉关,便可阻断叛军的进军路线;若叛军选择从井陉关进攻河东,唐军便可在井陉关驻军,阻止其进入河东。由此可看出,太原是影响战争形势走向的重要军事据点。

两方人马,谁能占据太原,谁就掌握了战争中的主动权。因此,无论选择哪条道路,安史叛军只有先发制人,夺取太原,才有成功进入关中的可能。北都太原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无论被哪一方占据,均可在战争中争取到优势,因此,太原才能已成为安史叛军与唐军的必争之地。

2.交战时牵制敌军之地

安禄山意识到太原的重要性,企图用计谋夺取太原。安禄山“先遣将军何千年、高邈将奚骑二十,声言献射生手,乘驿诣太原。乙丑,北京副留守杨光翙出迎,因劫之以去”。安禄山不仅用计将太原守将掠走,而且“又使其将李钦凑将兵数千人守井陉口,以备西来诸军”,即防止太原方面的唐军来井陉关阻止他的进攻。

唐玄宗任命“九原太守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右羽林大将军王承业为太原尹”,讨伐安史叛军。郭子仪及其部下李光弼南下太原,东出井陉关入河北,有效地打击了叛军。长安陷落后,太原有效地牵制了敌军。唐至德元年(年),长安为安史叛军所破,玄宗出走,肃宗于灵武(今宁夏永宁)即位。

唐肃宗“以子仪为武部尚书、灵武长史,以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北都留守。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赴太原”。至德二年(年),史思明“自博陵,蔡希德自太行,高秀岩自大同,牛廷介自范阳,引兵共十万,寇太原”。由于李光弼“麾下精兵皆赴朔方,馀团练乌合之众不满万人”,史思明认为“太原指掌可取”,夺城地把握十足。

而李光弼认为:“太原城周四十里,贼垂至而兴役,是未见敌先自困也。”如此局势,在太原发生的注定是一场恶战,李光弼凭借太原的易守难攻,城坚炮利,成功地抵挡了叛军的围困。经过太原城内外的鏖战,最终为唐中央政权赢得了缓冲时间。在李光弼的坚守下,太原并未丢于他人之手,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一定积极作用。

在李光弼坚守太原城时,唐肃宗从灵武返回距长安相近的凤翔(今山西凤翔),郭子仪亦收复了河东郡(今山西永济),进而又收复长安,广平王李俶收复洛阳。李光弼镇守太原,有效地牵制了十万安史叛军,为其它地方的唐军得以顺利地展开军事行动创造了时机。

可见太原一战对当时战事的影响是积极的,太原作为唐朝的立基之地,未落入叛军之手,它为唐中央政权的恢复创造了条件,更树立了信心。安史之乱以后,太原又成为抵抗回纥南下的军事要塞。大历十三年(年),“回纥寇太原,太原留后鲍防遣大将焦伯瑜等逆战,遇虏于阳曲,大败而还,死者万余人。

回纥纵兵大掠。”随后,太原北部“代州都督张光晟击破之于羊武谷”,才将回纥退去。第二年,唐代宗命马燧为“检校工部尚书、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留后,寻为节度使。”马燧经过整顿治理,太原兵力得以恢复。马燧为抵御回纥,增强了太原的防御建设。马燧以太原为基地,东征西讨,为唐末的统治者屡次平定叛乱。

马燧在治理太原期间,“以晋阳王业所起,度都城东面平易受敌,时天下骚动,北边数有警急,乃引晋水架汾而注城之东,潴以为池,寇至计省守陴者万人;又决汾水环城,多为池沼,树柳以固堤。”马燧的这一举措,以水绕城,主要意图是增强太原的防御功能,有效抵御北边游牧民族南下。

可见,太原从最初唐朝的龙兴之地,到唐中期抵御突厥的北方门户,再到唐朝末年有效牵制安史叛军的重镇,始终发挥其重要的战略作用。不论在唐朝的哪一阶段,太原始终为统治者所重视。

三、总结

唐代太原为中国古代史上较典型的军镇制陪都。其地理环境优越,战略地位突出,李渊更凭借太原起兵反隋进而建立起了强大的唐王朝。北都的官制、兵制与城制都极具军事特点。太原以总管府统军戎,以身兼尹、节度使等职的留守管理军政事务。

太原常有大量驻军镇守太原,军事力量极为雄厚。太原有山川河流、险要关隘组成的天然城防和与自然地势结合而建筑的隍堑、羊马城、城墙三重外卫体系等,这些防御设施加上大量驻军使太原成为一座坚固且防卫体系完备的军镇。因此,太原在唐抵御北方少数民族袭扰、平定安史之乱以及维持藩镇平衡上具有重要的军事作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27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