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交市大南坪是唐僧的外家

作者郝天昌

《西游记》中关于唐僧及其外公殷开山的情节记载,为这个世界名著打上了鲜明的地方色彩的烙印,也为世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

《西游记》第九回“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中记述:海州人氏陈光蕊赴京赶考,廷试三策,唐王李世民御笔亲赐状元,并诏令跨马游街三日。不期游至宰相府殷开山门首,有宰相所生一女,名唤温娇,又名满堂娇,未曾婚配,正高结彩楼,抛打绣球选婿,适值陈光蕊在楼下经过,小姐一见光蕊人才出众,知是新科状元,心中十分欢喜,就将绣球抛下,恰打着光蕊的乌纱帽。猛听得一派笙箫细乐,十数个婢妾走下楼来,把光蕊马头挽住,迎状元入相府成婚,那殷宰相和夫人即时出堂,唤宾人赞礼,将小姐配与光蕊,喜结良缘。

不久,陈光蕊携夫人温娇小姐赴江州上任,不幸船行至江中被坏人推入水中,殷小姐当时已身怀六甲,为给陈光蕊留下后代,她忍辱负重屈居于贼人家中,后来生下一子,这就是西游记中的主人公——唐僧。据此可见,陈光蕊乃是唐僧的父亲,殷温娇小姐是唐僧的母亲,而殷开山则是唐僧的外祖父了。那么古交大南坪又为什么成了唐僧的外家呢?

关于殷开山的祖籍,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是地理学者考证殷开山是陕西户县人;另一种说法是他“世居江苏道”,在今华东地区,为此,清淮安知府姚陶在《登云台山记》中指认海洲云台山小村是殷开山故里。无论何说,都有他的出处与道理。对于殷开山的祖籍,我们不想也无须盘根究底。但后来殷开山成为地地道道的古交人却是不争的事实。

《永乐·太原府志·卷六》载:“唐,殷开山墓在阳曲县西八十里,西山之上高平社。古柏万株,今无。”《万历·太原府志·卷三十七》载:“唐,殷开山,名峤,鄠人(即今陕西户县人)。以太谷令召补大将军,府营起,攻西河,招慰群盗,以功封郧国公。”《乾隆·太原府志·卷二十六》载:“唐,郧国公殷开山,在县西山上。名峤,唐将。图形凌烟阁,谥贞节。”清道二十三年版《阳曲县志·卷二》载:“唐,郧国公殷开山墓,在县西山上,名峤,唐将,图形凌烟阁,谥贞节五代。”

一个殷开山,在《太原府志》中反复记载三处之多,这在这部余万字的太原志书中是极其少有的,足以说明他的身份、地位和影响之大。据《新唐书》记载:“殷峤,字开山,雍州人。其父殷僧曾为隋朝秘书丞。殷开山年轻时,以学行知名,尤善尽牍写作。李唐起兵后,秦王李世民召之为长史,常常四处招慰关中流民,群盗,并与刘弘基一起首入京城,赐爵陈郡公。后跟随太宗讨伐薛仁果和王世充,以军功进爵郧国公。

在征伐刘黑闼的路上,殷开山病死。李世民临丧痛哭,赠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谥曰节。贞观四年,诏以佐命之功,配飨唐高祖庙庭。”可见,殷开山是位能文能武的贤才良将,深得唐王李世民的厚爱。史有“参与谋略,秦府能臣”之称。殷开山长时期作为李世民的部将,历任大将军、元帅、吏部侍郎直至兵部和吏部的尚书以及州路总管,爵位是郧国公。《新唐书·高祖记》说他曾经当过“丞相府掾”,此外,殷开山病逝后,李世民谥封他为“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这个称号即为宰相职务。这就是唐僧的父亲陈光蕊状元在丞相府前跨马游街被殷小姐绣球打中的历史依据。因此,学术界一部分人认为殷开山从未当过宰相职务而否定殷开山为唐僧外公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我们说,《西游记》毕竟是一部小说,但作者吴承恩对真实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记载是十分客观和真实可信的。殷开山其人在“新旧唐书”、《通鉴》、《通典》等正史中均有详略不同的记载,这与《西游记》中所述也大体一致,因而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认定“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中所载的陈光蕊及唐僧的身世应当是真实的,也就是说殷开山是唐僧的外祖父这一历史事实应当是可信的。如前所述,殷开山是位真实的历史英雄人物,正史中都对其有详细的记载,而吴承恩是位明白博学的历史小说家,他是绝不会用历史的真实事件去虚构他笔下的主人公形象的。

殷开山在征途中病死后之所以埋葬于“太原阳曲之西八十里的高平社”,也是有其历史缘由的。有文献记载,刘黑闼最终兵败后逃往内蒙古的大沙漠地带,说明殷开山征战之时,太原地区是其大本营;其二,李唐起兵于太原,当时殷开山跟随李世民起事,说明太原地区乃是殷开山事业成功的发迹地;其三,以太谷令召补大将军,说明殷开山以太谷令的身份招抚流民、群盗之时,即对“高平社”一带可能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据《太原的生态变迁》记载,唐代,由于经济的开发致使太原平川阶地和前山区已基本无林,但远山区仍森林密布,森林仍占总面积的十分之四以上。

所以,殷开山选择在远山区的“高坪社”作为墓葬地就在情理之中了。生态环境的急转直下,是在北宋末期至金元时期,由于人口的急剧膨胀,战乱频繁,加之历代统治者大兴土木,到了清代,太原地区残存的森林已接近消亡,这与太原府志中记述殷开山的墓地为“古柏万株,今无”的历史事实相吻合;其四,在大南坪村东北方向约十里之遥的地方有个“院家峁”村,相传这个村子原名叫“袁家峁”村,是唐代大法师袁天罡居住过的地方,袁家的老坟地至今仍在院家峁村的采书足地带。想必,像殷开山那样高级别的官员就地埋葬,作为同朝称臣的袁大法师自然会随同李世民临丧料理埋葬时的各种事宜的,所以,院家峁村的由来又进一步佐证了殷开山葬于大南坪的历史事实。

至今,大南坪至汾河二库周边一带仍流传着袁天平与李淳风斗法的故事。而距东10里的角子崖村靠近汾河的绝壁上遗留的“天书”(似毛笔书写但却永不退色)相传也与殷开山有着密切的关联。按照常理,像殷开山那样高级别的人物一般是不可能就地安葬的,况且那时的官员十分讲究落叶归根的传统习惯,由此可见,殷开山之所以选择在“高平社”作为安葬之地是有其历史背景的。

至于“高平社”这个地名,现在已无历史资料进行考证,想必是因墓葬时而得名的,“高”,取山高之意,“平”,取适逢平乱之时;“社”,即为入土祭祀的形意字。《阳曲县志》(清·道光二十三年卷二舆地图下)称:“南坪村距城七十五里”,据《元和郡县志》载,当时阳曲县治在今尖草坪区阳曲镇,这与殷开山墓在城西山上80里记载的里程是相符合的。因此,从志书中所记载的方位与里程即可认为“高平社”就是古交市今之大南坪村。古交地名普查资料载,大南坪,原名“千岁坪”,所谓千岁坪,是指千岁家人居住地。这又进一步证明了大南坪是殷开山后裔居住的地方。

大南坪70多岁的村民殷三保讲,村中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殷开山埋葬在大南坪,这是村民一代一代地传下来的说法,但葬于何处,众说纷纭。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村中几位老人就将文物普查人员带至村西南部的一处山沟,指认殷开山埋葬在这里,但观其地形,无有特殊标识,也就没有深入调查了。90多岁的离休干部殷五心讲,殷开山葬于大南坪殷氏老坟中。

这个事实已被山西省、太原市的考古学家所认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省、市考古学家曾多次到大南坪村的殷氏老坟地“将军囫芦”地址进行考查,但因年久,加之文革期间将墓碑毁损丢失,所以至今尚不能确定其墓穴的准确位置,但墓地的大至方位和范围却是毋庸置疑的。据此,《古交文史资料》第六辑依据省市考古学家发掘和初步认定的地点,将殷开山的墓地锁定在“位于大南坪村南米处”的地方。相信不久的将来,如若能用现代化的技术设施进一步勘探,殷开山的墓地一定会赫然再现于大南坪之巅。

殷开山逝世后,有资料记载,他的子孙有留在墓地守灵者,后来就在墓地周围的村庄里定居下来,至今已形成数以万计的殷氏后裔。所以说,殷开山是古交及太原地区殷氏家族之始迁祖,殷开山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地地道道的古交人,而大南坪便成为唐僧名副其实的外家所在地。

殷开山的逝世,使李世民悲痛万分。因为殷开山是“凌烟阁”中24位功臣中的第一位逝世者,他除赠“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谥曰节,诏以佐命之功,配飨高祖庙庭”等一系列褒奖外,后来又赐“凌烟阁”于殷开山墓地,这就是《太原府志》中记载“殷开山墓地,图形凌烟阁”的历史缘由。所谓“凌烟阁”,原本是唐皇宫内三清殿旁的一个不起眼的小阁楼。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当时已有数位辞世,活着的也大多老迈体弱,不能上朝理政),命人在凌烟阁内描绘了24位(殷开山居第13位,而赫赫有名的程咬金和秦琼排名都在其后)功臣的形象,皆真人大小,时常前往怀旧,回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英雄场面。从此,登凌烟阁就成了封侯拜将的同义词,后来演绎为登凌烟阁即可官运亨通。

据大南坪村殷氏老人讲,大南坪过去还建有殷公庙宇,后毁于战争年代。庙内的石碑也不知去向。但殷氏的一些后裔尚未中断过在庙宇遗址处祭祀先祖的传统习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30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