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开化汉代北齐墓群201220

山西太原开化汉代、北齐墓群-年发掘简报

选自《文物》年12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晋源区文物旅游局

开化墓群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罗城街道开化村东北,地处汾河西畔的太原西山东麓丘陵地带,东南距晋阳古城约3.5公里,西北距开化寺蒙山大佛约2.2公里,此区域是北齐时期晋阳古城遗址的宗教祭祀区和墓葬区(图一)。年8月至年6月,为配合太原市基本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及太原市晋源区文物旅游局对开化墓群进行了重点发掘,清理墓葬69座,以汉代和北齐墓葬为主,共47座。本次发掘区域地层堆积简单,墓葬均开口于耕扰层下,直接打破生土层,开口距地表0.25-0.9米。现将汉代和北齐墓葬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汉代墓葬

汉代墓葬分布相对集中,共25座,墓葬形制以土坑墓和土洞墓为主,还有个别土圹砖室墓。其中,土坑墓以东西向为主;土洞墓墓道多向西,也有个别向北者。

(一)墓葬形制

1.土坑墓

18座。包括土坑木椁墓和土坑无椁墓两类。

M6竖穴土坑墓,方向。(图二)。墓葬平面呈长方形,坑壁较直,长2.9、宽1.51.52、深3.75米。墓坑内有木质葬具,为一棺一椁,平面均呈长方形。木椁位于墓室中央,长2.86、宽1.2、残高0.3米,盖板已朽,底板横置,共13块,每块宽约0.2、厚0.08米。木棺位于椁室中部偏西,长1.84、宽0.66、残高0.1米;底板3块,纵向放置,每块宽约0.16米。棺内葬一人,仰身直肢,头向东南。椁内随葬陶罐5件,棺内随葬铜钱2枚及铜饰件1件。

M31竖穴土坑墓,方向。(图三、六)0墓葬平面呈长方形,坑壁较直,长2.64、宽1..14、深1.2米。墓坑东壁近墓底部设有一龛,宽0.48、高0.36、进深0.18米。墓坑内有一木棺,位于墓底中央,平面呈长方形,长2.2、宽0.9、残高0.08米。棺内葬一人,女性,岁,仰身直肢,头向东,双手置于盆骨两侧。墓坑壁龛内随葬陶罐2件。

2.土洞墓

7座。土洞中均有木椁,形制有方形木板木椁和半圆木或圆木木椁两种。

M4由墓道、墓门、墓室组成,方向20。(图四)。墓道位于墓室北侧,斜坡式,坡度20。,上口长4.95、宽1.23、底坡长5.4、深0-2.12米。墓门已塌陷,底端宽1.38、残高1.26米。墓门以木板封堵,在墓道近封门处堆放数块大小不一的砾石。墓室为拱顶洞室,平面呈长方形,底部平整,长3.05、宽1.35、高1-1.3米。墓室内有木质葬具,为一棺一椁。木椁位于墓室南侧,平面呈长方形,长2.68、宽1.2米、残高0.46米;底板由13块木板横铺而成,每块宽0.22、厚0.04米。木棺置于椁内西南部,平面呈长方形,长2.12、宽0.6、残高0.1米;底板由3块木板纵置而成,每块宽0.14-0.22米,厚度不详。棺内葬一人,女性,35-39岁,仰身直肢,头向北,面向上,双手置于盆骨两侧。随葬器物放置于椁内和椁外北侧,有陶罐5件、陶盆2件、陶灶和陶井各1件、漆耳杯5件,以及其他漆器3件。

M13由墓道、墓门、墓室组成,方向。(图五、七)。墓道位于墓室西侧,斜坡式,坡度30。,上口长7.4、宽1.31.4、底坡长8.2、深0.1-3.6米。墓门宽1.48、高2.2米,以半圆木封堵,内侧立置3根,外侧斜靠5根,半圆木外侧铺盖一层草席。墓室为拱顶洞室,平面呈长方形,底部平整,长3.45、宽1.4、高1.5-2.2米。墓室内有木质葬具,为一棺一椁。木椁位于墓室中央,平面近梯形,长3、宽1.2-1.25、残高0.76米;南北两侧板以半圆木组成,各11根,每根宽0.1-0.21、厚0.08-0.16米;底板由10块木板横铺而成,每块约宽0.24、厚0.06米。木棺置于椁内东南部,平面呈长方形,长2、宽0.66、高0.5米;底板由3块木板纵置而成,每块约宽0.16、厚0.04米。棺内葬一人,女性,35-39岁,仰身直肢,头向西,面向上。随葬器物置于椁内,有陶罐5件、陶灶1件。

(二)出土器物

以陶器为主,器形有罐、盆、壶、灶、井等,还有少量漆器、铜饰件和铜钱,其中漆器和铜饰件残损严重。这些器物多置于椁内棺外或死者头部壁龛内。

陶罐52件。以泥质灰陶为主。多以成组形式出现,数量25件不等。分3型。

A型30件。鼓腹,平底。根据口部不同,分2亚型。

Aa型28件。敞口,卷沿。标本M6:1,泥质灰陶。圆唇,矮领,最大腹径偏上。口沿及颈内外壁有轮修痕迹,肩部饰凸弦纹,上腹饰间断绳纹,下腹有片状刮痕。口径12.5、底径18、高30厘米(图八:1)。

Ab型2件。直口。标本M1:2,泥质灰陶。方唇。肩、腹部饰规整的间断细绳纹。口径10、底径17、高23厘米(图八:2)。

B型20件。深腹,平底。根据口部不同,分2亚型。

Ba型5件。敞口,卷沿。标本M13:1,泥质灰陶。口沿及肩部经轮修,腹部有片状刮痕。口径10、底径12、高30厘米(图八:6)。

Bb型15件。直口。标本M4:7,泥质灰陶。口沿内外壁经轮修,肩部饰两周凹弦纹,腹部饰间断绳纹,绳纹细且浅。口径11、底径10、高35厘米(图八:7)。

C型2件。圜底。标本M31:2,夹砂灰陶。敞口,卷沿,圆唇,束颈,鼓腹。颈部及近底部饰凸弦纹。口径10、高16厘米(图八:3)。

陶盆5件。折沿,弧腹。标本M12:1,泥质灰陶。敞口,方唇,假圈足。腹部有数道不规则浅细划痕。口径26、底径15、高6厘米(图八:5)。

陶壶19件。盘口,鼓腹。标本M12:4,泥质灰胎褐皮陶,陶色斑驳。方唇,平沿,束颈,假圈足。口部经轮修,腹部饰一组对称的兽面铺首,铺首下残存黄色衔环痕迹,下腹部有旋抹形成的浅细划痕。口径14、底径14、高30厘米(图八:9)。

陶灶8件。泥质灰陶。灶面呈梯形,灶身前后壁平直,两侧壁略弧,无底。前壁中央开长方形灶门,四周饰网格纹,灶面上方置五个火眼,前端与中间各设两个,尾端设一个,灶面尾端居中位置留一实心烟突。标本M12:8,灶面模印耳杯、勺,另配陶釜2件、甑1件。灶身长16.5、前宽15、后宽7.5、高6厘米(图八:10)。标本M4:8,灶面模印耳杯、勺、刀等,另配陶釜1对。灶身长17、前宽14、后宽6.5、高5.5厘米(图八:11)。

陶井6件。标本M4:9,泥质灰陶O平沿,方形井台,井身近筒形,底平面呈圆形O器表凹凸不平o口径10、底径7、咼12厘米(图八:8)o

陶博山炉1件(M12:2)o泥质灰陶。炉盖耸起,镂空呈云山状,豆形灯盏,平底托盘。通高12厘米(图八:4)。

铜钱2枚。均为“半两”钱。标本M6:7,圆形,方孔,无内外郭,钱文“半两”o钱径2.4、穿宽0.8、厚约0.1厘米。

二北齐墓葬

北齐墓葬分布较零散,共22座。均为拱顶土洞墓,墓室一端有窄长的斜坡墓道,洞室前高后低,多以石块封门,少数封门为土石混合结构。随葬器物以红陶碗、罐、壶等为主,规格较高的墓葬还随葬大量彩绘陶俑。墓葬形制根据天井有无和数量可分为无天井墓8座、单天井墓12座和双天井墓2座。

(一)墓葬形制

M14由墓道、封门、墓室组成,方向。(图九)0墓道上部为斜坡式,坡度45。,下部为四级台阶,上口长3.82、宽11.1、底坡长3.96、深02.8米。墓门为拱形,以不规则石块垒砌封堵,宽1、高1.46米。墓门与墓室之间有一短过洞。墓室为拱顶土洞,前高后低,底部较平整,平面呈梯形,长2.5、宽11.1、高1.51.8米。葬具为一棺,位于墓室中央,平面呈梯形,长2.15、宽0.71、残高0.60.72米。棺内葬2人,西侧人骨为一次葬,仰身直肢,头向南,面向西,男性,岁;东侧人骨为二次葬,女性,岁。棺外放置陶罐1件、陶碗4件,棺内随葬铜钱3枚。

M20由墓道、过洞、天井、墓门、墓室组成,方向。(图一O、  )。

墓道上部为斜坡式,坡度52。,自中部以下为八级台阶,前六级较短,后两级较长,近封门处较平。上口长9.5、宽0..8、底坡长9.74、深17.2米。过洞位于墓道中部偏北,拱顶,长2.3、高22.5米。过洞和封门之间为天井,上口呈长方形,长2、宽0.6米。墓门为拱形,以土石混合封堵,底端宽0.92、高1.4米。墓门与墓室之间有一短过洞。墓室为拱顶土洞,前高后低,底部较平,平面呈梯形,长3.45、宽2.62.85、高2.22.8米。墓室东西两边各有一生土二层台。葬具为一棺一椁,已漂浮至墓室上部。椁平面呈梯形,长2.7、宽1.51.68、残高0..45米。棺位于椁内中部,平面呈梯形,长2.2、宽0..8、残高0.40.6米。木棺下为垫木和方板组成的棺架。棺内葬2人,均为侧身直肢,应为合葬。东侧人骨为男性,头向南,面向东;西侧人骨为女性,头向南,面向西。此墓共有随葬器物件,以陶俑为主。墓门外放置少量陶女侍俑、猪和灶;墓室内椁南侧放置墓志1合,西侧二层台上放置陶击鼓俑、执物俑、牛车、驼俑等(图一二),东侧二层台上放置陶武士俑及漆盘1套等(图一三);棺椁之间还发现有陶武士俑等。

M67由墓道、过洞2个、天井2个、墓门和墓室组成,方向。O墓道为斜坡式,坡度49。,上口长10.3、宽0.70.76、底坡长10.84、深0..4米。墓道中部偏北有两过洞、两天井。过洞分别长1.43米和0.9米,天井分别长1.52米和1.9米。墓门为拱形,以不规则石块垒砌封堵,宽0.7、高1.4米。墓室为拱顶洞室,前高后低,底部较平,平面呈圆角梯形,长3.2、宽1.72.36、高1.21.66米。葬具为一棺一椁,椁位于墓室偏北,平面呈梯形,长2.6、宽1.72、残高0.26米;棺位于椁内中部偏北,平面呈梯形,长2.1、宽0.80.9、残高0.12米。棺内葬2人,均为侧身直肢。西侧人骨头向南,面向西,骨架零乱,应为二次葬;东侧人骨为女性,岁,头向南,面向东,双手至于盆骨上。随葬器物以陶器为主,有陶罐2件、壶2件、碗6件、盘1件、盒2件及铁镜1件、铜钱1枚等。

(二)出土器物

北齐墓葬出土器物有陶器、陶俑、铜钱、墓志等,此外还发现铁镜、铁合页、漆器等。

1.陶器

可分为日用器和模型明器两类,其中日用器以红陶碗最为常见,还有罐、壶、盒等,模型明器有仓、灶、井、厕等。现择主要器物介绍如下。

碗61件。泥质红陶。敞口,尖圆唇,上腹较直,下腹弧收,假圈足,足心内凹。器壁内外及器底均有轮修痕迹。标本M14:3,腹部有红色陶衣。口径12.2、足径5.6、高8.9厘米(图一四:1)。标本M20:89,口沿外侧残存黑色烟渍。口径12.8、足径6、高8.4厘米(图一四:2)

罐17件。标本M14:1,单耳罐。夹砂灰陶。敞口,圆唇,单耳,肩微鼓,斜直腹,平底。颈部绳纹经抹饰,肩及上腹饰间断绳纹。口径14.5、底径10、高23厘米(图一四:5)。标本M52:1,大口罐。泥质灰陶。敞口,斜沿,尖圆唇,束颈,鼓肩,斜弧腹,平底。器表光滑,内外壁布满轮修痕迹。口径11.8、底径9.4、高27.6厘米(图一四:6)。标本M67:1,鼓腹罐。夹砂黄褐陶。敞口,圆唇,鼓腹,平底,最大腹径偏上。器表光滑,肩部饰数周凹弦纹。口径9.6、底径7.6、高16.4厘米(图一四:3)。

壶9件。标本M67:3,夹砂灰陶。盘口,长颈,鼓肩,斜直腹,平底。颈、肩饰弦纹。口径10.2、底径8、高29厘米(图一四:4)。

盒7件。标本M67:16,泥质灰陶。子母口,尖圆唇,直壁,浅盘,平底略内凹。盒内有白色残渍。口径4.2、高1.5厘米。

仓3件。标本M20:81,泥质灰陶。攒尖顶,筒形仓,近底部有一圆孔。器身施白彩,多已脱落。高14厘米(图一四:9)。

灶1件(M20:3)。泥质红陶。阶梯状挡火墙,下为拱形灶门,连体灶台上置一孔。挡火墙表面饰火焰纹。高12厘米(图一四:11)。

井2件。标本M20:,泥质红陶。口小底大。口部呈六边形,每边略内凹,底部呈圆形。高9.6厘米(图一四:8)。

碓1件(M20:4),泥质灰陶。捏制。前有圆形碓窝,后置两个扶手,碓锤和碓杆无存。长16.5厘米(图一四:7)。

2,陶俑

包括镇墓俑、仪仗俑和动物等,部分表面有彩绘。

(1)镇墓俑

武士俑5件。标本M20:73,头戴镶红边白色兜鍪,鱼鳞状镶红边白色顿项及护耳;长圆脸,高鼻梁,颧骨凸起,红唇紧闭,双唇上下有胡须;圆领涂朱,身着鱼鳞状镶红边白色明光铠,胸背各两同心圆式护中,肩佩鱼鳞状镶红边披膊,腰束红色革带,并绘有三条平行线,另有一条躁躞带向身体左侧斜挎,下着白色及地缚裤,黑色圆头靴。左手执镶红边白色虎头长盾,右臂屈肘握拳作持物状。高52厘米(图一五:1、一七~一九)。标本M26:36,头戴圆顶兜鍪,顿项护耳;鼻梁高耸,双唇紧闭;颈围护带,肩附披膊;身着鱼鳞状白色明光铠,胸部有两护中,腰束革带,下着白色及地缚裤,白色圆头靴。左手执镶红边白色长盾,右臂屈肘握拳作持物状。高56厘米(图一五:2)。

镇墓兽4件。标本M20:75,人首兽身,蹲坐于长方形踏板之上。头戴黑色圆顶兜鍪;大耳,高鼻,双唇涂朱,有山羊胡和麦叶形络腮胡;脊竖五撮剑形鬃毛,足呈马蹄状。身饰黄彩,肩后有卷曲的黑彩翼毛,间填红、白彩,前肢两侧绘飞翼状红白彩,腹部两侧各有一个黑彩菊花状图案,下腹部有数道竖向黑色平行线,四肢均饰有数道横向黑色平行线。高37厘米(图一五:3、二O、二一)。

标本M26:43,狮首,蹲坐于长方形踏板之上。双耳直立,眉骨隆起,鼻尖耸立,利齿外露,舌头涂朱;无兜鍪,颈部有两撮鬃毛;背部有四块鳞甲形装饰并竖三撮剑形鬃毛;前肢两侧均有卷毛,前两足呈兽爪状,后两足形状简略不清。高35厘米(图一五:4、二二)。

(2)仪仗俑

甲骑俑1件(M20:32)。俑头残。身着補裆铠,残存墨线绘鱼鳞状甲叶,上有红色点彩,内穿褶衣,下着窄腿鱼鳞状甲,脚穿黑鞋。马为立姿,昂首,披挂铠甲;头戴镶红边面帘,颈披云头护颈,鞍鞯齐全,腹部镶红边。残高9.2厘米(图一五:5)。

披氅武士俑2件。头戴圆顶兜鍪,颈围护带。圆脸,高鼻。标本M20:49,内着红褐色鱼鳞状筩袖铠,外披交领长袍,虚设两袖,腰束红色革带,足蹬圆头靴。左手按腰间革带,臂夹一筒状物,右手持一红色矢箙于腰后,腰部右侧长袍撩至身后并自然下垂。高25.8厘米(图一六:1、二三)。

标本M20:24,内着圆领窄袖襦,两袖残存红彩,外披枣红色交领披风,腰束红色革带,下着及地缚裤,足蹬圆头靴。腰部左侧佩戴一筒状物,腰后右侧悬挂一红色矢箙。两臂微屈垂于腰腹,披风撩起自然下垂。高28.4厘米(图一六:2)。

背盾武士俑9件。武士一臂上屈握盾带,另一臂自然下垂,作持器械状。标本M20:77,头戴镶枣红边白色圆顶兜鍪,枣红色顿项护耳,右肩披幅略上翻;长圆脸,鼻梁较高,颈围护带,身着明光铠,胸部有两护中,腰束革带,膝部有紧扣,黑裤黑靴。左肩斜挎兽面盾牌。高23.2厘米(图一六:3、二四、二五)。

标本M20:28,头戴红色双棱风帽,颈围护带,杏黄色短襦,腰束黑色革带,膝部有紧扣,下着及地缚裤,足蹬圆头靴。左肩斜挎方形盾牌。高27.6厘米(图一六:4、二六、二七)。

执物俑32件。标本M20:26,单手执物三棱风帽俑。头戴黑色三棱风帽,长圆脸,长耳,高鼻;身穿高圆领偏襟窄袖襦,腰间束带,下着及地缚裤,足蹬圆头靴。右手下垂空握,左臂微屈贴腹,长袖自然下垂。高28.6厘米(图三五:1)。

标本M20:60,双手执物风帽俑。头戴高领帽,圆脸,双耳露于披缘前,高鼻;内着紧身襦,外罩红袍,右臂袒于胸前,袍袖扎于腰部,腰束革带,下着及地缚裤,膝部有紧扣,足蹬圆头靴。右臂屈于胸前,左臂上举,双手作执物状。高26.2厘米(图二八、三五:2)。

击鼓俑5件。标本M20:93,头戴黑色三棱风帽,长圆脸,长耳,高鼻,厚唇,唇部点红彩;颈扎打结系带,内着紧身红褐色襦,外披红袍右袒,右袍袖于腰前系入带中,下着及地缚裤,足蹬圆头靴。腰部左侧系一圆形鼓,双臂均上屈作持物状。高27.6厘米(图二九、三五:3)。

女侍俑5件。头梳黑色元宝形髻,圆脸,高鼻,双唇点红彩,颈部裸露;内着圆领内衣,足蹬圆头靴。标本M20:12,双手拢于袖内,自然弯曲下垂于腰间。高23.8厘米(图三O、三五:4)。

标本M20:1,腰束革带,紧贴襦衣下摆有一圈衣褶,衣褶上残存少量蓝彩。两臂自然下垂,袖口过膝。高22.8厘米(图三一、三五:5)。

执箕女侍俑1件(M26:7)。单手执箕,跪姿。头梳半月形双螺髻,椭圆形脸,高鼻梁;内着白色圆领内衣,外穿白色右衽窄袖短襦,腰束红色百褶长裙。右腿屈蹲,左腿跪地,右手持一侈口箕于右膝之上,左手自然下垂于左腿上。高14.7厘米(图三二、三五:7)。

女立俑1件(M58:11)。头残。全身橘红色,内穿白色圆领内衣,外着右衽广袖曳地长裙,腰束红色革带,足蹬靴。裙后摆从右绕至腹前握于左手,腿部泛起水波纹,右臂下垂。高21.2厘米(图三五:6)。

牛车2套4件。标本M20:78,两轮车,无辐,内侧有置车轴的圆孔。卷棚顶,顶部两条红彩平行线,似为卷棚顶的龙骨构架。车厢后壁偏右侧开门,门框镶红边。车厢前壁以红白竖格象征条窗。车厢底座前部左右两侧各有一孔,以置车辕。长35、高40厘米(图三六:1)。标本M20:37,牛,模制,立于长方形踏板之上。昂首前视,犄角直立。颈部系响铃,肩颈相接处置一装具,应用于承接车辕。高26厘米(图三三、三六:2)。

(3)动物

骆驼2件。标本M20:36,彩绘保存极差,仅存白地。昂首注视左前方,小耳,短尾。背负满载货物的垂橐,立于踏板之上。高31.5厘米(图三四、三六:5)。

马1件(M26:24)。全身白色。络头齐全,鞍鞯俱全。低首曲颈。颔下系有模制桃形缨,颈附攀胸,上缀杏叶形装饰,再佩宝相花。桥形鞍上有蓝色鞍袱,鞍下有鞯和箕形障泥,为固定马鞍。鞍后有鞧,鞧上无装饰。其余装具绘红、黄彩,立于踏板之上。高32厘米(图三六:3)。

狗2件。标本M20:91,为子母狗。母狗卧伏,左侧有小狗偎依于其腹部。母狗昂首左视。长12.6厘米(图三六:4)。

猪13件。标本M20:90,卧状,头向左侧扭曲并趴在前肢上。长14.8厘米。

羊3件。标本M58:6,跪伏状。昂首前视,面部墨点胡须,颈背部有三道凹槽。长15.3厘米。

3.其他

包括铜钱、墓志。另外,还发现零星铁镜、铁合页、漆器等,残损严重。

铜钱17枚。包括“常平五铢”和“永安五铢”两类。“常平五铢”,12枚。标本M14:6,钱径2.4厘米。“永安五铢”,5枚。标本M14:7,钱径2.4厘米。

墓志1合(M20:16)。灰色细砂岩质。志盖盝顶,素面,长67、宽63.5厘米,上有阴刻篆书“齐故楚州刺史赵公铭”(图三七)。

志石长65、宽64厘米,上有阴刻隶书,23行,满行23字,共字(图三八)0录文如下:

君讳信,字居仁,金城人也。其先司徒公赵文侯之后。若夫磐」根岳峙,与天地争峰;渊明固朗,共日月驰远;文武相寻,自有」人焉。祖以智谋从时,父宦当世,袭爵为莫何弗、第一领民酋长。」君忠孝自天,卑恭本性,德谥有闻,幼澈天朝。出身威例将军,」后除冠军将军、中散大夫、凉州显美县开国子,食邑三百戶。」至天平之年,献武皇帝除晋州冀氏太守。君性闲制锦,」志解烦丝,门有留驹,路无佩犊,去蝗集凤,风烈可想,持今望」古,彼亦何人!复加平西将军,赏北平郡朝鲜县散子,敕遣」领骑五千,号为仪同,除离石镇城。但宠由德进,名与功阶,复」遣徐州镇城。至天保之初,迁行楚州事。君德重州闾,器高朝」野,转加卫大将军,迁黄牛镇将。内赞六奇之谋,外奖八能之」术,威振百城,万夫失魄,除夷殄敌,公至归焉。何其天道暝昧」,与善无征,未穷上笇,忽然下世,春秋六十七,卒于居镇。痛感」朝流,嗟伤邑里。追赠加骡骑大将军、定州常山郡太守、柏崖」镇将,余官品爵并如故。君夫人郡君刘氏,聪明王之女,体资」冲素,敦孝为本,志同剔发,行等恭贞,焉兹不幸,今也则亡。以」河清三年二月廿日,同葬于唐坂石灰谷东北二里。将恐川」田易,陵谷匪恒,故镌金石,贻诸来世。其词曰」:

巨山埋宝,广海函珍。明时下凤,显世游麟。公之有效,亲辅匡」臣。如何不淑,歼我良人。夫人孝敬,长在幼年。穹苍寡惠,山颓」奄然。迁坟陵谷,荒宅殡贤。一朝居,永逐风烟。世不殒德,佥属」斯良。亲朋呜悒,行路嗟伤。幽幽泉户,辉灯灭光。攸攸长夜,何」见朝阳。镌金镂颂,万载垂芳。

三结语

开化墓群年的考古工作,是对晋源西山附近两汉、北齐时期墓葬进行的一次大规模集中发掘,为系统地认识晋源西山古代居民的丧葬习俗及人群构成提供了实物资料。

开化汉墓地层虽较简单,但其墓葬形制与随葬器物组合规律较为明显。

以M6、M31为代表的竖穴土坑墓,其随葬的Aa型陶罐(M6:1)卷沿、鼓腹,是太原附近西汉早期常见的陶罐类型,在西汉早期的榆次王湖岭M3[1]、孝义张家庄M8[2]中均有发现,C型陶罐(M31:2)又与乔村西汉早期M[3]中出土的同类器相似,且墓葬中伴出的“半两”钱无内外郭,质轻且薄,属西汉早期“半两”钱。因此,此类墓葬的年代应为西汉早期,即武帝元狩五年(前年)以前。

而以M4、M13等为代表的土洞墓,流行随葬几何纹近方形陶灶和无亭陶井,以及成组的深腹陶罐或陶壶,其年代应大体一致,这种器物组合和器物特征与金胜村东汉早期墓M9囹和朔县西汉末至东汉初期纪年墓[5]出土的同类器相近。同时,朔县西汉末至东汉初期的墓葬也流行圆木(半圆木)木椁土洞墓,与开化M13等相似。由此推断,此类墓葬的年代应为王莽前后。此外,开化汉代土洞墓流行以圆木或半圆木拼接椁室,尤为值得注意。这种习俗零星发现于山西中北部及邻近地区,如朔县汉墓GM和5M1[6]、榆次北合流M1[7]及鄂尔多斯新地M5[8]等。开化汉墓发现的这种葬俗再次表明,以圆木或半圆木制作椁室应是中国北方汉代土洞木椁墓的一个重要特色,并有一定的分布空间。

本次发掘的北齐墓形制较为完整,随葬器物特征大致相近。其中,M20出土墓志一合,志文载墓主赵信葬于清河三年(年),进一步明确了这批墓葬的年代。开化墓群是太原地区累积发掘北齐土洞墓最多的地点,其分布范围集中于今开化至寺底村及附近地区。本区域曾发现有张肃俗墓[9]、张海翼墓[10]、侯莫陈墓[11]和窦兴墓[12]等,另外还有零星小墓[13],但限于发掘条件,目前尚未对太原北齐小型土洞墓的结构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本次对开化北齐土洞墓的完整揭露,为此区域北齐墓葬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领队:马昇

发掘:郎保利常一民龙真刘宝石力

绘图:耿鹏郭明珠安根

拓片:代爱玲

执笔:张光辉刘辉裴静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57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