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汾水注里的运城
《水经.汾水注》里的运城
汾水又迳绛县故城北。《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二十五年,绛中地坼,西绝于汾。
绛县故城,绛县故城今侯马市凤城乡凤城村,有战国至汉代古城遗址(山西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
汾水西迳虒祁宫北,横水有故梁,截汾水中,凡有三十柱,柱径五尺,裁与水平,盖晋平公之故梁也。物在水,故能持久而不败也,又西迳魏正平郡南,故东雍州治,太和中,皇都徙洛,罢州立郡矣。又西迳王泽,浍水入焉。
虒(sī)祁宫,按光绪《山西通志·古迹考》载:“虒祁宫,隋末筑堡名修义堡,今为东升村”。民国《新绛县志》亦延用此说;故不少学者认为即新绛县东升村。但亦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虒祁宫遗址即今侯马东台神村台神古城外西北角的三座大型夯土台基[1]。
按浍水注所载“(虒祁)宫在新田绛县故城西四十里”;结合百度地图作方位及距离校验。本文认为新绛县东升村距离绛县故城(凤城村)较远约50汉里[2],而台神古城距离绛县故城(凤城村)则又较近(约33汉里[3]),比对之下侯马虒祁遗址距绛县故城(凤城村)约38汉里[4]较与浍水条注文吻合。此外台神三座大型夯土台基被学界判定为是祭祀“台骀”的遗迹[5]。;而新绛县东升村一带在古代当为注文所谓的“王泽”地域,海拔较低;且距离有些远不大符合注文的距离校验。故按距离、方位结合考古等初步推析(虒祁)宫当位于今侯马虒祁遗址一带。
故此按注文“宫在新田绛县故城西四十里”结合相关考古资料及方位距离等综合考量,本文以为虒祁宫即今虒祁遗址。
魏正平郡,北魏置,按《太平寰宇记》:“后魏太武帝于今理西南二十里正平县柏壁,置东雍州及正平郡,其地属焉。”故此谢鸿喜认为故郡城在今新绛县西南17里柏壁镇。(谢鸿喜,)但李晓杰等援引王仲荦所论以为“柏壁在汾水南”与注文“又西迳魏正平郡南”方位不符,他们认为今新绛县城西北旧称正平坊,颇疑北魏正平郡治此。本文姑从李晓杰等所论[6]。(李晓杰,)
王泽,按注文所述结合Googleearth鸟瞰考量即今汾河与浍河交界处偏北处那片海拔较低的洼地。
△又西过长修县南。
汾水又西与古水合,水出临汾县故城西,黄阜下,其大若轮,西南流故沟横出焉,东注于汾,今无水。又西南迳魏正平郡北,又西迳荀城东,古荀国也。《汲郡古文》,晋武公灭荀,以赐大夫原氏也。古水又西南入于汾。汾水又西南,迳长修县故城南,汉高帝十一年,以为侯国,封杜恬也。有修水出县南,而西南流入于汾。汾水又西迳清原城北,故清阳亭也。城北有清原,晋侯蒐清原作五军处也。汾水又迳冀亭南。昔臼季使,过冀野,见郤缺耨,其妻馌之,相敬如宾。言之文公,文公命之为卿,复与之冀,京相璠曰:今河东皮氏县有冀亭,古之冀国所都也。杜预《释地》曰:平阳皮氏县东北,有冀亭。即此亭也。
古水,今鼓水河。《寰宇记》卷四七绛州正平县曰古水出九原西。按,今新绛县西北仍有九原,鼓水河恰发源于其西[7]。(李晓杰等,年)
临汾县故城,即今襄汾县赵康古城遗址。
长修县,西汉置,东汉初省。长修县故城在今新绛县古交镇泉掌村,有汉代古城遗址(山西省文物局,)。
荀城在今新绛县席村。注文“又西径荀城东”按,据古水流向,疑“东”为“南”之误。(李晓杰,年)
清原城,今闻喜县畖底镇大马古城(陶正刚,)。
清原,亦作晋原,今称峨嵋岭,在闻喜县北29里。(谢鸿喜,)
冀亭,谢鸿喜援引《嘉庆重修一统志》绛州条:冀亭在河津县北15里;认为冀亭即今河津市东北南辛村、北辛村(谢鸿喜,)。爬梳相关考古资料,城址已无从寻觅,但有汉墓分布在附近。
汾水又西,与华水合,水出北山华谷,西南流,迳一故城西,俗谓之梗阳城,非也。梗阳在榆次,非在此。按故汉上谷长史侯相碑云:侯氏出自仓颉之后,逾殷历周,各以氏分,或著楚、魏,或显齐、秦,晋卿士蒍,斯其裔也。食采华阳,今蒲坂北亭,即是城也。其水西南流,注于汾。汾水又迳稷山北,在水南四十许里,山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高十三里,西去介山一十五里。山上有稷祠,山下稷亭,《春秋.宣公十五年》,秦桓公伐晋,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是也。
华水,亦称华谷水,今称黄华峪水。华谷即今黄华峪。
华阳(蒲坂北亭)故城,谢鸿喜认为即今稷山县华峪村,在今化峪镇梁村西、北分布有战汉遗址。结合注文“(华)水出北山华谷,西南流,迳一故城西”考量颇疑此二处遗址即华阳(蒲坂北亭)故城之孒遗(山西省文物局,)。
稷山,即今稷王山。
稷祠,《太平寰宇记》:稷祠在县南五十里。
稷亭,疑与今太阳村附近分布的数处战汉遗址有关。(山西省文物局,)。
△又西过皮氏县南。
汾水西迳鄈丘北,故汉氏之方泽也。贾逵云:汉法,三年祭地汾阴方泽。泽中有方丘,故谓之方泽,丘即葵丘也。许慎《说文》称,从邑,癸声。河东临汾地名矣,在介山北,山即汾山也。文颖曰:介山在河东皮氏县东南。其山特立,周七十里,高三十里。颖言在皮氏县东南则可,高三十里,乃非也。今准此山,可高十馀里。山上有神庙,庙侧有灵泉,祈祭之日,周而不耗。世亦谓之子推祠。杨雄《河东赋》曰:灵舆安步,周流容与,以览於介山。嗟文公而愍推兮,勤大禹于龙门。《晋太康记》及《地道记》与《永初记》,并言子推所逃,隐于是山,即实非也。余按介推所隐者,绵山也。文公环而封之,为介推田,号其山为介山。杜预曰:在西河界休县者,是也。
皮氏县故城,学界多认为即今山西河津市阳村乡太阳村东太阳堡城址。(山西文物局,)
介山(汾山),今名孤山,在今万荣县庙前镇西,已毁于河。
子推祠,按《嘉庆重修一统志》蒲州府:介子推祠在万泉县西1里介山上。
龙门,即今禹门口。《禹贡》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的记载。相传这里是大禹治水时开凿,故称禹门,又称龙门。这里是民间传说“鲤鱼跳龙门”之处。《三秦记》中有大鱼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者为龙,下者为鱼的神话记载。传说:“每岁季春有黄鲤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之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代为龙。”今韩城孔庙中有鲤鱼登龙门的浮雕,即这一故事的艺术概括。
汾水又西,迳耿乡城北,故殷都也。帝祖乙自相徙此,为河所毁,故《书?叙》曰:祖乙圮于耿杜预曰:平阳皮氏县东南耿乡,是也,盘庚以耿在河北,迫近山川,乃自耿迁亳。后晋献公灭耿,以封赵夙。后襄子与韩、魏分晋,韩康子居平阳,魏桓子都安邑,号为三晋,此其一也。汉武帝行幸河东,济汾河,作《秋风辞》于斯水之上。汾水又西,迳皮县南。《竹书纪年》,魏襄王十二年,秦公孙爰率师伐我,围皮氏。翟章率师救皮氏围,疾西风,十三年,城皮氏者也,汉河东太守番系穿渠,引汾水以溉皮氏县。故渠尚存,今无水。
耿乡城,按光绪《河津县志》:耿乡城在县东南二十里山王村。则今河津市柴家乡山王村商遗址恰当其位。(山西省文物局,)
平阳,学界多认为即今临汾市尧都区西南金殿镇。结合文普资料推析今金殿镇城居村遗址很可能便是当时平阳县故城之孑遗。
△又西至汾阴县北,西注于河。
水南有长阜,背汾带河,阜长四五里,广二里馀,高十丈。汾水历其阴,西入河,《汉书》谓之汾阴脽,应劭曰:脽,丘类也。汾阴男子公孙祥望气,宝物之精上见,祥言之于武帝,武帝于水获宝鼎焉,迁于甘泉宫,改其年曰元鼎,即此处也。
汾阴县,秦置,至曹魏不改。故治在汾阴脽南,故城已毁于河,今不存(史念海,)。
汾阴脽(鄈丘),汾阴脽故址在今万荣县庙前村西;按注文“(汾阴)城西北隅曰脽邱”,汾阴脽位于汾阴故城的西北角;是汾河入黄河处的一处土丘,可惜已为黄河所没。原来的汾阴脽高十余丈,宽两里,长四五里,背汾带河,四面环水,是一块天然的泽中方丘,传汉武帝曾于脽上得古鼎二[8]。
汾阴脽被誉为中国最早的风水宝地。据史料记载,早在原始社会,这里就是轩辕黄帝扫地而祭之所。注文中的后土祠位于“汾阴脽”上。汉武帝即位后把祭祀后土列为国之大事。从元鼎至天汉元年,汉武帝曾八次巡幸汾阴脽祀后土。元鼎元年六月得宝鼎于祠旁,即兴作《宝鼎之歌》,并改年号为元鼎。明万历年间,由于黄河泛滥,汾阴脽被激流冲刷而塌陷,后土祠择地迁建。清顺治十二年(公元年)黄河泛滥,后土祠被淹,只留下门殿及秋风楼。到康熙元年(公元年)秋,黄河决口,原后土祠建筑已荡然无存。
现今的后土祠位于今万荣县庙前村北的高崖上,是清同治九年荣河知县戴儒珍所迁建。后土祠现存有山门、井台、献殿、香亭、正殿、秋风楼、东西五虎配殿等,规模宏伟,构思巧妙。山门与井台组成国内罕见的“品”字戏台,对研究中国古代舞台形制提供了重要例证。万荣后土祠是全国最大的后土祠且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田建文柴平琳:《春秋晋国“虒祁宫”》,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10-21
[2]按新绛县东升村则直线距离(绛县故城)今侯马市凤城村约19.2公里,平原地域考虑道路蜿蜒因素按21公里计,约50汉里。(备注:本文中有关历代度量衡制度的数据请参见《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第页所附《历代度量衡换算简表》,科学出版社年版)
[3]按侯马东台神村台神古城则直线距离(绛县故城)今侯马市凤城村约12.6公里,平原地域考虑道路蜿蜒因素按14公里计,约33汉里。
[4]按侯马虒祁村遗址则直线距离(绛县故城)今侯马市凤城村约14.2公里,平原地域考虑道路蜿蜒因素按16公里计,约38.4汉里。
[5]《新田模式·侯马晋国都城遗址研究》,《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二),山西人民出版社,年4月
[6]李晓杰、黄学超、杨长玉、吕朋:《水經注汾水流域諸篇校箋及水道與政區復原》,《历史地理》,第26期,第42页
[7]李晓杰、黄学超、杨长玉、吕朋:《水經注汾水流域諸篇校箋及水道與政區復原》,《历史地理》,第26期,第41页
[8]《水经.汾水注》:水南有长阜,背汾带河,阜长四五里,广二里馀,高十丈。汾水历其阴,西入河,《汉书》谓之汾阴脽,应劭曰:脽,丘类也。汾阴男子公孙祥望气,宝物之精上见,祥言之于武帝,武帝于水获宝鼎焉,迁于甘泉宫,改其年曰元鼎,即此处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