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率领的359旅,为何一分为二一个去了
年8月,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一共有三个师六个旅的编制,其中第师第旅是由红二方面军第六军、第三十二军及前总特务团改编而成的。第旅成立之后,旅长陈伯钧率领第团和旅直属营一部留守陕甘宁边区,后来划归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建制。副旅长王震率领第团和旅直属营一部共余人,以第旅的番号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
后来到了年1月,王震出任第旅旅长,他率领第旅在敌后战场上对日本侵略者造成了沉痛的打击,部队规模也有了很大发展。年1月,第旅进行了一次整编,下辖第团,以及新建的第团和第团,全旅总兵力约有一万二千多人。年10月,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军事摩擦,威胁陕甘宁边区,因此第旅由晋察冀边区调至陕甘宁边区,承担保卫陕甘宁边区的重要任务。
在此期间,王震率领第旅进驻延安东南的南泥湾地区,开展大生产运动,实行生产自给,减轻人民负担。通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第旅将贫瘠的南泥湾改造成了陕北的好江南,创造了南泥湾奇迹。当时,第旅被誉为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可是,不久之后,第旅却一分为二,一部分留在了西北,另一部分去了东北。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在抗日战争后期,为建立以五岭山脉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使华南地区成为整体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队,第旅主力部队被改编为八路军南下支队(也称南下第一支队),由王震担任支队司令员,下辖第1、第2、第3、第4、第5大队,共计余人。不久,八路军南下支队在王震的率领下,从延安出发千里转战,向湘粤赣边挺进,先与新四军第5师在湖北大悟山胜利会师,随后又继续南进,一路到达广东南雄地区。
就在王震率领八路军南下支队出发之后不久,为加强南下作战的兵力,第旅留在陕甘宁边区的部队,被改编为八路军南下第二支队,由副旅长刘转连担任支队司令员,下辖第1、第2、第3大队和第5、第9干部队,共计余人。后来,刘转连就率领八路军南下第二支队从延安出发,横穿晋西北,翻越吕梁山,边走边打,渡过汾河,跨过黄河,一路到达河南新安地区。
可以说,在抗日战争后期,第旅被一分为二,组建为了八路军南下第一支队(司令员王震)和八路军南下第二支队(司令员刘转连)。也正是因为这一次的分兵,后来就引起了第旅很大的发展和变化。年8月,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全国局势又发生了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王震率领的八路军南下第一支队,从广东地区北返,到达中原地区,并恢复第旅的番号。
年6月,面对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王震指挥第旅在中原地区实施了突围,不久被调回到了陕甘宁地区。这就是留在西北地区的第旅的一部分。后来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这个第旅先后发展为晋绥野战军第二纵队第旅、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第旅、第一野战军第二军第5师,参加了陕北三战三捷、宜川战役、陕中战役、扶眉战役、兰州战役和进军新疆的战役战斗。而王震则历任晋绥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于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再来说一说,刘转连率领的八路军南下第二支队。当第二支队南下到河南之后,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了加强东北地区的军事力量,刘转连就率领第二支队转道开赴东北。此时,第二支队也恢复了第旅的番号。也就是说,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的一段时期内,我军一共有两个第旅,一个由王震指挥,一个由刘转连率领。刘转连率领的第旅在进入东北地区之后,一路打到黑龙江,解放了哈尔滨。
年1月,刘转连率领的第旅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1师,后来被编入第十纵队序列,番号又变为了第28师。年11月,第十纵队改编为第四十七军,第28师则改编为第师。在此期间,这支部队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衡宝战役、广西战役等系列大战。而刘转连则历任东北野战军第十纵队师长、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七军师长、第四十八军副军长,于年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总体来说,王震率领的八路军第旅,在抗战后期因为形势发展需要,一分为二,发展为了八路军南下第一支队和南下第二支队。后来随着抗战的胜利,这两个支队都恢复了第旅的番号,王震指挥的第旅回到西北地区,最终发展为了第二军第5师;而刘转连率领的第旅奉命开赴东北地区,最终发展为了第四十七军第师。让我们向英雄的第旅致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