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远去的池塘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淹没了多少物多少事。然而孩提时代的童趣,却时常碰撞心海的彼岸,溅起朵朵浪花,打捞起难忘的时光,激荡日渐昏黄的夕阳。也许,老年人是最易回首往事的一族。漫步汾河湿地公园,看流水哗啦啦奔腾向前,使我想起家乡失去了的池塘风光,再也看不到昔日的景色与那段难忘的池塘历史积淀。

池塘,我们稷山汾南人习惯称它为池泊,而汾北人常叫它泊池。那是先人们千百年来留下的历史工程。为了防止雨涝和生活用水之便。无论是大村还是小村,每个村子都有几个池泊。池泊水汪汪,灵光闪闪亮。有个精明的能人总结:“池泊就是村里的眼睛,看四方兴村旺。”于是更增添了人们打造池泊的信心。挖土造池,并非易事。前人总结出一套成功的经验。一是选址,观看村里家家巷巷下雨流水的方向,便于蓄水。二是利于村民们用水方便,找准合适的位置。三是挖土造池。关键工程是土挖好防止池底及四周渗水漏水,池底全部用垆土垫付然后夯实,防止殃及周围住户。另外,池泊要留好进水口和溢洪道。流向村西的大沟里。一个不大的太阳村,先人们竞修筑了三个池泊,以村北的池泊最大。

童年的家乡,雨水充足。碰到秋雨连绵的秋季,能下一二十天。夏天,暴雨冲刷,从南边三王村,勳重村冲流下来的山水倾泻而下。流向下游的太阳村。阻断了我们的上学之路。常常是大人们挽起裤管背我们去学校,那哗哗的流水,看人头晕。池泊,是各界人士光顾的地方,男人们挑水喂牲口,姑娘媳妇挎着竹篮,拿着捧槌,在池泊的石阶上砸碎皂角,搓洗衣服。池泊是村民喂牛养猪的水源供应地,是妇女们洗菜洗衣必去的地方。也是孩子们玩耍的乐园。

我们村村北的大池泊,风景这边独好。它可以与麦浪滚滚麦穗泛金波,白白棉田白茫茫丰收在望比美。池泊西北的溢洪道不远,有两棵百年垂柳,两人合围方能勉强抱住。树冠高大魁梧,在风的吹拂下,千枝万条飘来荡去,形成一幅醉美的图画。一排柳杨,构筑出绿色堤坝。枝条映水中,水美,柳美杨树美。夏日星期天,这里是孩子们的乐园。他们拿石子,比赛看谁溅起的水花多而长。有的小朋友脱光衣服比赛游泳,看谁一个猛子扎下去能游的最远。有的大点的同学竞敢跟大人们比高低,从池泊的东边游向西边,看谁用的时间短。我真羡慕他们,我和东东海娃却正在学游泳。只敢在池泊的浅水区扑腾,有时游得远了害怕的又返回。自笑自己胆小无能。游累了,孩子们不穿衣服,在柳树的草地躺下,软绵绵的即舒服又凉快。歇好了再去游。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几个胆小的随着时间的打磨终于敢和行家们比高低了。生活告诉孩子们,只有下苦心,持之以恒方能达目的出成绩。

五六十年代,太阳人民响应党的号召,大搞爱国卫生运动,成为卫生模范村,前来学习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太阳的池泊面貌也在发生着变化。池泊里放进好多鱼苗,小鱼一天天长大,有的竞长到一二公斤。大大的池泊有了小渔船,南方鱼米乡的景色呈现在十年九旱的山西农村。参观的客人尝到了太阳池泊养出来的无公害鲜鱼。

不知什么时候那两个小池泊被垫平。也不知什么时候,村北那明珠一般的大池泊也被它所用。昔日的美丽风景无影无踪。大池泊曾经的光环已逝,曾经的作用,曾经的热闹,曾经的美丽风景,积淀成厚重的池塘史,老年人心中永不消逝的记忆。回想起来,泛起心中的波澜。想要再现见到它,只是一种难以实现的奢望。

审阅:韩田梅

简评:回忆是记忆深处珍藏的生活烙印的复盘,童年的记忆更是如痴如梦,平凡中有几分魔幻的感觉,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心灵的愉悦。

家乡的“池泊”是作者童年时候的美丽画卷,又是老年时候回忆的资本,人老容易沉浸往日的回忆当中,回忆美好时光,悦人又悦己。

终审:严景新

作者:韩喜申,男,汉族,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中国乡村》认证作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07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