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风晋韵锦绣太原城市品牌已深入人心

连日来,本报记者随山西省太原市委宣传部组织的“并州生态文明媒体集中采访系列活动”多次深入太原市“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的综合治理现场,对打造水韵并州生态新格局,力争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的多种举措进行实地专题采访。

得出结论是:拥有玫瑰之城、浪漫之都的“唐风晋韵·锦绣太原”城市品牌已深入人心。

山西太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太原是唐国属地,山西的简称“晋”就是由古唐国改国号而来,周成王和唐叔虞“桐叶封弟”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太原从公元前年董安于修筑晋阳城算起,已有多年的建城历史,历经唐尧故地、战国名城、北朝霸府、大唐北都、中原北门、九边重镇、晋商之都,先后有9个独立王朝以晋阳城为国都或陪都,政治地位显赫。其文化遗产尤为丰富,我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祠、现存规模最大的道教石窟龙山石窟、保存完整的大型城市遗址晋阳古城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北齐徐显秀墓壁画等,都是见证时代的文化精粹。李世民、狄仁杰、王昌龄、白居易、罗贯中、傅山等历史名人都生于斯、长于斯。

奔跑在东西山的旅游公路上,太原山川之秀美尽收眼底。太原东西山旅游公路是太原市“3+1”旅游公路的重点工程项目,主线建设里程93.5公里,总投资约6亿余元,年6月建成通车。作为推进太原市东部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全市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山西省城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的具体举措,东西山旅游公路串联起沿线途径的9个景区、10处文保单位、4处国家级传统村落和6个市级农业旅游点,完全体现了旅游公路建设城市与景区、景区与景区、交通节点与景区之间相互联通的目标。太原三山环抱,一水中分,山光凝翠,川容如画,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之美誉。地处海拔米的河谷平原,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获批建设首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已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美丽城市”等称号。

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被山西人称为“母亲河”,在太原市城区43公里穿城而过,其源于东、西两山的9条边山支流,给地处内陆的太原注入了灵气和秀美。由于历史原因,汾河水一度受到严重污染,有河无水、有水皆污,9条边山支流成为黑臭水体,存在防涝功能弱化、生态环境恶劣等一系列问题。站在生态文明的新起点上,太原在“九河”综合治理上确确实实下了硬功夫。

采访中,太原市排水管理中心副处长宋正光、副总工程师王纪恩向记者介绍到:年,太原市投资亿元的“九河”综合治理全面完工,敷设雨污水管线公里,新建快速路公里,建成两岸万平方米的绿色景观带,成为连接城市中心区及东西山地区重要的交通及景观通道。基本形成了“树非夏而常绿,花非春而常开”。如今的太原,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有山有水、显山露水,昔日的臭水沟都已建成了今日的景观带,随着清水复流,太原人民期盼的“锦绣太原”盛景也正在显现。下一步,太原将持续深化和提升“九河”治理成果,在“九河”上游生态治理方面,通过大力实施水生态修复工程、蓄水工程、谷坊工程、滚水坝工程、弃渣场治理、裸露场地治理、水环境治理等,消减上游洪峰量,减少泥石流的发生,减轻下游洪水的负担,林草覆盖率达到75%以上。在清水“复流”方面,利用再生水和汾河干流提水,增加河道生态基流,河东地区以杨家堡污水厂再生水水源为主,为北涧河、北沙河和南沙河3条河道补水;河西地区以城南污水厂再生水水源为主,杨家堡污水厂再生水水源为辅,为北排洪渠、玉门河、虎峪河、九院沙河、冶峪河和风峪河6条河道补水,实现清水复流。在东西山调水方面,利用万家寨引黄南干二期3.2亿立方米调水能力,自取水口引黄工程南干线连接段出口分东、西两线,在山上铺设管道,东线将黄河水引到太原南部,西线将黄河水引到风峪河以南,实现太原城区水资源全域化配置,形成新的供水格局,解决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不足和调水功能弱的问题,全面解决太原城区居民、农业、工业生态用水问题,并在“九河”上游设置分水口,注入生态水量,形成九水环绕新格局。

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是今年太原市委确定的重点改革任务,太原市已编制出台《太原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东西山旅游公路沿线文化旅游提升规划》和《太原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方案》,严格实施全域旅游品牌战略。太原市文化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师旭东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深入挖掘太原市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制定“西山、府城、汾河”三大文旅品牌建设行动方案,擦亮“唐风晋韵·锦绣太原”金色名片是太原市文旅局贯穿全年的总目标。太原市将在加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开发建设与传承上予以突破,支持钟楼街创建国家和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并在商圈更新、府城文道保护建设、汾河生态修复过程中,更多地、系统化地注入山西文化元素,讲述太原故事,唤醒龙城记忆,彰显城市品味,让古老的街区活化起来、生动起来、可读起来。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太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太原市政府新闻办主任边素庭在组织采访时介绍了太原市为了坚持绿色发展之路,精心描绘好绿水青山的底色,正统筹推进的全域治山、系统治水、强力治气、综合治城的“四治”工作:

全域治山,构筑绿色围城大生态。这几年,太原市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3年累计实施各类营造林92.59万亩,特别是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司承载、园区打造的方式,引入17家国有、民营企业,开展西山生态修复治理,累计完成投资亿元,修复山体万平方米,初步形成30处城郊森林公园环城的景观格局。已贯通了全长公里的东西山旅游公路暨自行车赛道,将在观光旅游、体育健身、森林防火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现在正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彩化财化行动,投资42.9亿元,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国有大矿地质环境治理试点、营造林工程等59个项目,努力实现以绿养山、以绿保水、以绿护城。

系统治水,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汾河流经太原市内的长度为公里,上游娄烦水库是省城重要水源地。太原市围绕水质好起来,统筹推进“五水同治”,建成区生活污水实现全收集全处理、黑臭水体全面消除,汾河太原段国考断面全部退出劣Ⅴ类。围绕水量丰起来,大力实施“五策丰水”,年以来调水4.7亿立方米,保障了汾河太原段基本生态流量。当前正在谋划推进东西山调水、千亩人工湿地、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尽快实现九河复流。围绕风光美起来,制定《太原市汾河流域生态景观规划(-年)》,正在推进的晋阳湖二期工程,投资56.7亿元,努力打造“山湖一体、河湖连通、山水烟云意境”;启动了10公里的汾河治理四期工程,汾河景区将延伸至43公里,“一湖点睛、一水中分、九河环绕”的水韵龙城格局正在形成。

强力治气,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作为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之一,太原市大气污染防治事关首都及周边地区联防联控,事关山西高质量发展成效和民生福祉。太原市确立并实施空气质量改善优先原则,坚持“治企、降尘、管车、控煤”多管齐下,完成22.65万户“煤改电”“煤改气”,实现35吨以下燃煤锅炉“全清零”;坚决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的营运柴油货车,年投资近20亿元将全部辆出租车更新为电动车,全市公交车已全部更换为纯电动公交车;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采取超常规举措,推进扬尘污染治理取得历史性突破。

综合治城,打造高品质人居环境。大力实施城市“双修”战略,投入多亿元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建设,2号线一期工程年内通车运行,解放路改造竣工通车,龙城大街东延、南中环东延、东峰路南延等道路工程正加快推进。实施历史风貌复兴工程,启动五一广场、南宫广场改造,钟楼街片区改造、双塔公园等加快建设。引深“九乱”整治,开展“两下两进两拆”专项整治,大力推进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建筑节能等工程改造建设,全面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年,山西省政府制定《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太原都市区率先发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性城市群,明确要求太原市要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强力打造太原都市区核心引擎,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国区域中心城市,这是山西省委立足全国经济版图和全省发展大局,为提升省会城市地位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太原市产业基础雄厚、创新资源积聚、区位交通便利,既是转型综改试验区主战场,又是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当前,太原市正以战略眼光、全球全国全省视角,重点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全国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特色鲜明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国际知名文旅休闲目的地、全省开放新高地引领区、全国幸福城市样板区等8个方面找准定位,坚决扛起省会担当,发挥好“头雁效应”,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实现更高质量的转型发展,完美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记者席兆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87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