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山海经让无数读者意犹未尽
-----精选段落-----
附录神话卷
三块巨石,是舜帝除灭恶龙用的三齿耙插在地上变成的。娥皇和女英得知实情后,难过极了,二人抱头痛哭起来。她们悲痛万分,一直哭了九天九夜,她们把眼睛哭肿了,嗓子哭哑了,眼睛流干了。最后,哭出血泪来,也死在了舜帝的旁边。
娥皇和女英的眼泪,洒在了九嶷山的竹子山,竹竿上便呈现出点点泪斑,有紫色的,有雪白的,还有血红血红的,这便是“湘妃竹”。竹子上有的像印有指纹,传说是二妃在竹子抹眼泪印上的;有的竹子上鲜红鲜红的血斑,便是两位妃子眼中流出来的血泪染成的。
尧王访贤从羊獬村(洪洞以南)回平阳后计划让女儿娥皇,女英由伊杜村,迁至羊獬村落户。二女尊从父王意见,由文武大臣和侍女送行,准备上路,二女不同意坐轿,决定骑马赴羊獬。临行侍者递上新的朝服,整好衣冠,讣划进朝向父王辞行。走到宫门下马,见宫门上挂着两面红旗、—对红灯,旗上写着:“先有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旗的上角为八卦;乾三、坎三、艮三、震三、巽三、离三、坤三、兑三。二女向旗帜跪拜致敬。
羊獬的村民闻讯后,积极热情的为娥皇、女英的落户,作了隆重的准备,安排了居住的院落。到进村的一天,人们成群结队,欢声震耳,迎接二女。娥皇、女英莉群众的热情,感激莫名。
二女落户后,能发扬父王帝尧的家风,克勤克俭,劳动生产,并能与乡亲和睦相处,博得人们的敬佩。贤良事迹流传万代。
以后帝尧将二女娥皇、女英共许配给舜王为妻。临出嫁考虑着一个问题,姊妹两个,究竟谁该为大,谁该为小,难以定夺。最后帝尧巧设办法,以炮为令,“煮豆子。”七粒豆子、七根豆杆,在相同的时间里,谁先煮熟,谁为大。
炮声响了,娥皇采用的是大火煮法,认为这样熟的快。可是豆子尚未煮熟,豆杆已经烧完了;女英则用小火煮,豆杆未烧完,而豆子已经熟了。这时炮又响了,时间已到,经检查评定,女英将豆煮熟了,决定为大。这时娥皇不同意,母亲又想办法,让纳鞋底,谁先纳完谁为大。娥皇紧接着拿起针绳马上动手,总想完在前头。可是女英心儿细,有计划,将绳子分成五尺一小节。才做好准备工作,不料娥皇已纳了—尺多绳子了,娥皇暗中高兴——这一会可要领先了。稍待一会儿,女英虽然动手迟,但速度快,眨眼间女英的鞋底已纳了多半只了。娥皇一见超过了自己,越急越出汗,汗水流湿了绳子,更拉的费劲了。俗话说:“笨老婆拉绳子,一根拉了一筐箩”,时间已到鸣炮验收,又是女英告捷。
娥皇虽为姐姐,仍羞于认输,在为难的情况下,尧之大臣皋陶,又提出新意见,他说:择一良辰吉日,令二女一人乘车,一人骑马,谁先到姚丘,(洪洞万安)谁为大。娥皇觉得骑马路上不误事,争着要骑马。女英说:姐姐骑马我就坐车吧,但有个条件,骑马的要让坐车的五里路,让车先行。娥皇愿意骑马,就同意了女英的意见。皋陶说:就如此决定。
良辰吉日到了,舜王的迎亲人马到了羊獬村,按照皋陶的决定,娥皇女英分别坐车骑马,依先后次序上路。不料女英车到仁义村市头,车轮陷入泥坑,送亲人将车抗出辙窝,因泥糊了车辐,当时未发觉车辐折断。走到仁义村北头,车辐掉了,正在请木匠修理时,娥皇骑马赶来,见此情景,问女英为何如此?
女英将出事原因告诉姐姐,并请姐姐与舜(重华)先行吧。娥皇心中暗喜,亏了骑马,免此事故。接着对女英说:那么我就先走了,在姚丘等妹妹吧。后人将女英断车辐的仁义村南头,叫成车窝村,北头叫成车辐村了。一个村子两头两个称呼。
女英的车修好了,又继续赶路,忽见前方,围着一群人不知看什么,车靠近一看,原来是姐姐,愁容满面坐在一块石头上,低头不语。女英忙下车安慰姐姐,问明情由,始知乘马生了马驹。事已至此,女英让姐姐一同乘车赶路吧。因此后人将王家庄南头称南马驹,北头称北马驹。
随从人员牵马跟车行进,老马护马驹又踢又蹦,因马有龙性,后人将小王庄改为龙马村,迄今未变。
马走了不多远,仰首嘶鸣,似乎是口渴的样子,一面叫一面阳前蹄刨出一股清水,马便低头畅饮。后人将这股清水,称为“马刨泉”。把村名改为尺井村,即今之赤荆村,村中并修有娥英庙。娥皇、女英二姊妹,坐在车上,在这件事上难免有所感触,都倾吐了衷怀,把心里的话谈了谈,把争大小的事,扔到了九霄云外,各自承认了自己的不是。
娥皇首先夸奖了女英妹妹的好心肠,高风格。关于论大论小之事,父王无法定夺。后来采取煮豆子和纳鞋底子的办法。结果娥皇又失败;第三次父王的大臣皋陶,决定让一人乘马,一人乘车,结果娥皇仍然失败。这一系列的事实,都说明妹妹是聪明的,而娥皇是弄巧成拙。车到姚丘后,娥皇打算上历山,劳动生产,妹妹留在姚丘,侍奉双亲,照料家务。
姊妹二人,在车上越谈越亲切,女英为之感动,愿意学习姐姐虚心处事、团结友爱的高尚情操。不知不觉车已到达姚丘,当地的亲朋厚友和群众们夹道欢迎,将舜和娥皇、女英,迎接回去,举行拜堂礼仪。舜王向迎接的人们深表谢意,并说:旅途中发生事故,使大家久等了,表示歉意。
二姊妹与舜王婚后,遵照在车上的谈话办事,娥皇赴历山劳动种庄稼女英留在家中侍奉双亲。
女英生子,名姚商均。当时社会是以物易物,日中为市,商求均匀,互通有无,故起名商均。商均以后到姚头,开设陶窑,生三子,长子姚温。次子姚龙、三子姚能。
娥皇、女英的故事,娘家,每年三月初三是二女回娘家的日子,四月廿八日是返回婆家万安(姚丘)神立的日子。
女英虽小但为正宫娘娘,住娘家则是以长幼为序。羊獬村的人们,要提前一天初二日到神立,去接大姑娥皇,初三正日子,去到万安接二姑女英。
二女回娘家后,羊獬人们于初四日请大姑进庙,初五日请二姑进庙,这一天要比初四更热闹,家家吃饺子,全村载歌载舞,鼓乐喧天。
另外,羊獬村的妇女,每年五月初五、六月十八、九月初九要提前一天到神立,正日子到万安。而神立和万安的妇女于三月十五、四月初八要到羊獬拜寿,所谓唐虞遗风,流传至今。
大禹一生的传奇故事
尧王是历史上有名的节俭、朴素、顾念人民的好国君,但也是一个不幸的国君。他在位的几十年间,灾害频繁:首先天空出现了十个太阳,炙得人们不能生存。幸亏有一个名叫“羿”的大神,张开红色的神弓神箭一举射掉了九个,人们才得以喘过气来。但时隔不久,天下又发生了大的洪灾,整个大地都浸泡在洪水中。人们没有居住的地方,只得扶老携幼,到处漂流。有的爬到山上找洞窟藏身,有的在树梢上与鸟儿争夺窠(ke)巢,可怜的人们既要抵御寒冷和饥饿,还要对付禽兽精怪们的骚扰,生活苦得没法提。
这时,在汾河边出了一个英雄,他是我们人类始祖黄帝的孙儿,名叫鲧(gun)。鲧一看到人类面临着一场浩劫,心急如焚。他带着最大的决心和勇气,到尧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朝见了尧王,请求派他去治理洪水。尧王非常高兴,就把治水的大权交给了他。
鲧一刻不停,带领着人们开始治理洪水。他采用的是“填塞”的办法,就是在有洪水的地方,筑起土堤把水堵在那里,使它不再漫溢。鲧又神通广大,从天帝那里窃来“息壤”。息攘可是一件灵物,它本是一种黑色土壤,装在箱子里,只要抓一把撒下去,就可以迅速地生长、涨大、积土成山,叫汹涌的洪水在泥土里湮没。
鲧用填塞的办法治水九年,大地上有的地方出现了绿洲,住在树上是、钻在洞中的人们走了出来,枯瘦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但是,不幸也接踵而来:原来用“填塞”这个办法治水不是个根本办法,天下到处都是洪水,堵了东边,又流到西边;塞了南方,又溢了北方,哪里能填塞得过来?到了夏秋雨季时节,被填塞住的洪水又迅猛地暴涨,冲破了堤岸,淹没了村庄田地,人们又象鱼一样浸泡在水中。
在朝中执政的大舜,看到这种情景,痛惜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如此损失,对于鲧的治水不力,非常生气。他命人召来鲧,责备他治水无方,徒耗民财民力。经请示了天帝后,派火神祝融把鲧杀死在羽山上。
鲧是个半人半神的英雄,他死后,精灵不散,一颗为民治水的心依然在跳动着,保全了他的尸体,三年不腐。他把他的心血浇注成一个新的生命——这就是“禹”,又名文命。他要让儿子去完成他的未竟之业。
禹在父亲的肚子里生长着、变化着,三年之中已具备了种种神力和智慧,甚至超过了他的父亲。
鲧的尸体三年不腐,天地震动。天帝就派了一个神将带着“吴刀”去剖尸。吴刀剖下去后,奇迹出现了:一条头上生着角的蚪龙从鲧的肚子里跳出来,盘曲腾跃,升上了天空,这是禹的化身。而鲧的尸体化作一只黄熊,,朝着升腾的儿子点了点头,翻身跳到羽山旁边的羽渊中去了。
禹从父亲身上继承了许多智慧,他立下宏愿要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治理好洪水。他先去舜都蒲坂(今之山西永济县蒲州镇)朝见了舜王。舜王对他的能力表示怀疑,问他用什么办法治水。
大禹说:“我想了很久,治水之法,只能用疏导而不能用填塞。填塞只能使水位越来越高,到了了一定程度,它就会漫溢为害。只有打通堵塞的地方,给洪水找到一条出路,导水流入大海;水流入大海后,山川平地就露了出来。家父以前之所以治水失败,就是因为错用了填塞的办法。我相信,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是一定可以成功的。”
舜王觉得禹很有见解,不因为他是罪臣鲧的儿子而歧视他,就慨然答应,把天下治水的权力交给禹,命他带领天下臣民们去治理洪水。
禹又朝见了天帝,取得了役使各路神祗(zhi)的法令,开始了他一生最伟大的事业——平水土定九州。
禹受命治理洪水,却引起了水神共工的极力反对。因为共工是天下水域的总管,洪水之所以如此泛滥成灾,淹没了大地,多半跟这位水神有关。贪婪无比的共工要吞并天下,让整个大地都成为水乡泽国,他好到处耀武扬威,称王称霸。这洪水铺天盖地而来,正是他推波助澜的结果。
现在,大禹要治理洪水,他怎么能甘心呢?他先要给大禹一个下马威。就在大禹召集民众、筹备治水之际,共工把洪水从西方掀动起来,一直淹到东海岸边;又从南方掀起浪涛,一直冲到北方的孟门山。
大禹看水神共工这种恶劣行径,知道除了动武之外,别无选择;要治理洪水,就必须先除去这个祸害人民的魁首共工。
为了打败共工,大禹以总领众神的力量,在会稽山大会天下各路神祗和各方首领,准备讨伐共工。
大家都到齐了,只有防风氏未到,大禹命人将这个傲慢的半人半神的防风氏捉了来,责他不尊号令,有负民望,命人把他杀了。直到二千年后,吴越两国在会稽山打仗,有人从山上发掘出一节防风氏的骨头来,这虽然只是一节骨头,却装满了一大车。可见当时的防风氏是一个什么样的怪物了。
众神祗和四方部落首领看到大禹号令严明,法度森严。无不齐心协力,努力向前,不敢有丝毫怠慢。结果一战而共工失利;再战而共工打败,狼狈地逃走了。
涨上去的洪水虽然落了下来,但留在地面上的洪水依然不减。由于没有河道,洪水到处乱冲,平地沦为海底,山脉浮在水面上。大禹率领人民开凿挡道的山脉,疏通水道,把洪水引向大海。这些开凿出的水道就成为我们今天的大江大河。
黄河之水出壶口南行六十公里,忽然被丹岩翠壁的黄龙山和高耸入云的龙门山挡住去路,只留出一条狭窄的缝隙让黄河从中穿过。放纵无羁的黄河,在这里忽然被束缚住了手脚,它就发狂地咆哮着,猛烈地向两边的大山撞击,怒吼之声,数里可闻。先是浊浪排空,继而旋涡万千。整个峡谷,云雾蒙蒙,彩虹一线,景色颇为壮观。这就是有名的黄河一绝——龙门(在今山西河津之西)。
龙门两侧,断山绝壁,相对而立,象门口一样,扼制着黄河,险不可越,只有神龙才可飞腾越过,故曰“龙门”。据说每年三月,桃花浪暖之时,无数鲤鱼逆流而上,云集于此,争相向龙门跃去。只要能跳过那峰顶云出、绝壁千寻的龙门,就可以鼓鳞奋角,化为神龙;那跳不过的,只好碰壁而还,仍归鱼类。这就是鲤鱼跳龙门的传说。
据说大禹治水,是从龙门开始的。远古时代,龙门原本没有现在这个“门”,只有龙门山拔天插地,象铜墙铁壁一样挡在这里。黄河到这里流不过去,只好回头往上游冲,造成洪水泛滥,河堤崩溃;滚滚黄水,铺天盖地而来,淹没了丘岭,包围了山峰,村庄田园,尽为水国。大禹要疏通河道,就非得打开龙门不可。
大禹查看了山势,定出方位,开始凿山。他提着神斧,驱赶着九条神牛,令应龙在前开道,摔众十万,猛凿龙门山。
经过无数个周折,终于将山岩凿开四十丈宽的口子,给洪水打开了一条出路。黄水汹涌地流过龙门,河身逐渐变宽,乖乖地流向大海。
洪水退去,被淹没的田园又渐渐地露了出来,避难到山头的人们又回到了久别的村舍,那欢乐的情景是可想而知的。所以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龙门,禹所凿,广八十步,崖际镌迹,遗功犹存。”后人为了纪念大禹疏导黄河之功,又将龙门称为“禹门”。
大禹开凿龙门,耗时数载,经历了许多困难,都被他不屈不饶的意志所克服。龙门一带,流传着许多关于大禹凿龙门的故事。
开始凿龙门,首先碰到的是十条凶龙和七只恶鬼的阻拦。龙门山顶有一条卧龙沟,沟深莫测。这里盘踞着十条孽龙,经常兴风作浪,吞吃牲畜。大禹治水来到这里,孽龙喷射出一股股黑水毒雾,许多民工都被伤害。禹王大怒,取来震天弓,搭上穿云箭,神箭离弦,如雷霆霹雳,在一阵巨响声中,张牙舞爪的孽龙,不是被穿腹就是中心,一个个嚎叫着,葬身于黄水中。
黄河出了卧龙沟,又被鬼门挡住,七只山精鬼魅施妖法、吐鬼火,忽隐忽现,挡住去路。大禹挺身上前,举起倚天剑向恶鬼砍去。山精恶鬼在这里肆虐多年,嚣张惯了,哪里知道禹王的神力?结果被打得打败,一个个血溅丹崖,死而非命。大禹清除掉这些腐恶势力,率领众人,继续开凿龙门山。
有一次,禹王率众顺着一条沟向西开去,忽然空中传来一阵阵叫声:“错开河,错开河,开西不如往东挪!”大家抬头一看,原来是一只凤凰鸟在空中翩翩起舞,嘴里不停地叫着这几句话。众人惊讶不已,议论纷纷。大禹见状,忽有所悟,就带得力的助手伯益和几个有经验的民工攀上高峰,复查山形和水势。终于得出结论:按原定的计划往西开,不仅工程艰巨,而且不利于洪水疏导,确实不如往东开。于是带领民众更改了计划,向偏东的方向开去,工程进度加快了许多。后人遂将龙门岔口偏西的一条干河谷起名为“错开河”。
凿山开河,寒暑不避。有一年正值炎暑季节,开河的人们口干舌燥,汗流浃背,这时候要能有一碗绿豆米汤喝该有多好啊!那可真是既解渴又解暑的好东西。但这么多的民工,谁能烧出这么多的米汤来呢!
这时,不知从什么地方来了一位老妈妈,随身跟着一个女孩,坐在后崖下支起锅,烧起米汤来。大家看那口锅,小的只能盛下七八碗水,锅下只有一把把火,这能烧多少米汤呢!谁也不当一回事。可怪事来了,随你从锅里舀出多少米汤,锅里却总不见少。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下可解决了大问题,民工们喝着香甜的米汤,开凿龙门的劲头更足了。等到龙门开通,人们要谢那位老妈妈时,却到处找不到,不知老妈妈到哪里去了。后来人们才知道:那位老妈妈是天上的王母下凡来帮助大禹治水的。
为了纪念老妈妈的功绩,人们就将她烧米汤的地方叫做“米汤庵”。
这龙门山既厚而且坚固,成千上万的民众在禹王率领下经年累月、昼夜不息,一尺一寸地开凿,但速度还是很慢。
有一天,大禹和伯益查看工程进度,忽然发现山前一块平台上坐着一位百发如银的老婆婆。这位老婆婆用一只梳子梳理着头发。大禹正要招呼她离开这里,无意中发现这位老婆婆梳头的方式很特别:她先从头跟向下梳梳,又从头发梢梳梳。大禹觉得有点奇怪,就向老婆婆请教。老婆婆回答说:“上边梳梳,下边梳梳,才容易梳得通!”
大禹一听,心中一动:是呀!凿山导河,岂不象这梳头一样?从山的两头往里挖凿,进度不就加快了吗!他把这个主义向伯益一讲,伯益也说好。于是,率领民工在山的两头向里开凿,进度明显增加了许多。
禹凿龙门,虽然采用了两头开凿的办法,但在当时还没有测量仪器的情况下,往往因为度量不准,
开挖到中间,接不上头,禹为此很烦恼。有一天,大禹在龙门山下查看地形,忽然发现了一个大溶洞。禹到里面一看,洞很深、很黑,但远处却有一点点亮光在移动着。大禹走近一看,见是一条大黑蛇,有七八丈长,头上生角,嘴里却衔着一颗夜明珠。大蛇对着禹点点头,就向前爬去。大禹见没有什么恶意,也就跟着走去。不知走了多少路程,前面变得开阔明亮起来,出现了一座殿堂。堂下有十几个身穿黑衣的人侍立,中间坐着一人,人面而蛇身,王者气候,手中执着一件长长的象竹条一样的玉器。
大禹一见这个人的形象,就想起了父亲所说的人祖伏羲氏的模样,他带着几分猜测的神态,趋前问道:
“你莫非是华胥氏的儿子伏羲氏吗?”
“你说的不错,我正是伏羲氏”那人连忙下座迎接,拉着大禹的手说:“我请你来,是想商议一下关于治水的事。”
原来伏羲氏出生的时候,也正逢大水漫溢,幸亏躲子在一只大葫芦里才得以逃生。他佩服大禹的志向和一颗为民的心。二人探讨了好些关于治理洪水的办法,相见恨晚,成了忘年交。临末,伏羲氏把手中执着的玉简交给了大禹,说这是量天尺,用这东西可以度量天地河川的长短高低,分毫不差,对于治水来说是件用得着的东西。
大禹很高兴地收下玉简,辞谢而归。
从此,用丈天尺度量龙门山,再也没有发生过差错。大禹率领众人,终于开凿通龙门山,导黄河出龙门,平缓地向豫州方向流去。
大禹治水来到桐柏山(现在河南省桐柏县西南),这里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治水工程无法进行。
大禹知道这是妖物作怪,便召集天下群神,把桐柏山附近的神灵精怪们都捉了起来,但是风势不减,依然是浪涛汹涌,雷声隆隆,山摇地动,弄不清是何物作怪。这时,最后来的四个山神:兜卢氏、犁娄氏、鸿蒙氏和商章氏赶来参拜了大禹。他们告诉大禹:在淮水和涡水间,躲藏着一个叫做“无支祁”的水怪,这怪物神通广大,善于应对,能知千年以内的事。其形状象猿猴,但比猿猴大得多,高额头,塌鼻梁,白头发;浑身披着一身青毛,眼睛闪耀金光;张口露出雪白的牙齿,脖子可伸出百丈长。它的力量超过九只大象,其神通广大在诸神之上。现在的狂风霹雳就是它在淮水里作怪。
大禹来到淮水边,先叫神将童律去制服它。童律到水底一见那怪物,自知不敌,吓得跑了回来。禹又派神将乌木由去捉那怪。乌木由拿了把三股叉,与无支祁奋战了三天,却制服不了无支祁。
大禹非常恼怒,又派最有力量的大神庚辰下去。那怪物一见庚辰,又施展出它的伎俩,推动淮水象滚汤一样翻动,眼中喷射出万道金光;吼声如风啸雷鸣一般,张开倒海移山的长臂直扑过来。庚辰毫无惧色,施展神力,变成顶天立地的身躯,挺起大戟,分心就刺。相斗了好些时辰,无支祁终于斗不过庚辰,被庚辰用戟挑了出来见大禹。
这时,淮、涡水忽然又翻腾起来,成千上万的山精水怪都聚集起来,来回奔走号叫着,想把无支祁夺回来。大禹令众神下去,驱散众水怪,捣毁无支祁的巢穴,又拿大铁锁穿在无支祁的鼻孔上,把它镇在龟山脚下(今之江苏省淮阴县侧)。又派出神将轮番看守,令其饥餐铁丸,渴饮铜汁,永远不得出来祸害人类。据说这无支祁就是明末吴承恩笔下猴王的原形。
镇了无支祁,大禹带领众百姓凿开桐柏山,挖通河道,导淮水东流,淹没的土地才又露出了面貌。
大禹治水来到巫山,这巫山绵延八百里,岩石坚硬异常,更兼狂风骤起,刮得天昏地暗,山崖震动;江涛象山峰一样地矗立起来,凿山的民工有许多丧命于狂风骇浪之中。数个月来,无法凿开那坚硬似铁的岩石,大禹甚为发愁。
炎帝的最小女儿瑶姬,心地善良,喜欢游玩,她带着使女和一帮侍臣,从东海遨游回来,驾着彩云轻飘飘地从巫山经过。大禹见到瑶姬,连忙对空致意,请求瑶姬帮忙。瑶姬既哀怜遭受洪水灾害的人们,又敬佩大禹为民治水的精神,慨然答应,她告诉大禹:要打通巫山,须用火烧。又派出神将狂张、虞余、黄魔、大翳(yi)去帮助大禹治水。
大禹非常感激瑶姬的指点,率领众百姓在巫山的两头放起火来,瑶姬和神将们也施展本领,或用点轰,或用雷劈,经过七七四十九个日夜,坚硬的岩石渐渐地变软起来,施工的人们很快地就打通了巫山八百里,让洪水从巴蜀境内流出来,宣泄到大海里去。
治理后的巫山,呈现出美丽的长江三峡风光。瑶姬也因在打通三峡时耗尽了神力,回不得天上,只能留在人间漫游。她天天站在高崖上凝神眺望,看到三峡风险浪急,许多行船在风浪中沉没,她就派遣了几千只水鸟,轮番在峡谷中飞行,担任行船的航导,引导人们安全地从峡谷中通过。
瑶姬不走了,她热爱这风景秀丽的三峡风光。她长久地站在高崖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久而久之,渐渐地化为巫山的一座山峰,被后人称之为“神女峰”。陪伴她的使女们,也一个个地变成大大小小的峰峦,永远陪伴着瑶姬,这就是现在看到的巫山十二峰。
至今,人们行船从三峡经过,看到这峭拔挺秀的神女峰,都会油然生情,感念瑶姬帮助大禹治水、凿通巫峡的功绩。
大禹巡视灾情,来到涂山(今之浙江绍兴县西北)。一只白色的九尾狐不知从什么地方跑来向他顶礼谟拜。当时流传着一首歌谣是:
见了九尾狐,天下就可以太平,
谁娶了涂山女,家道就会兴旺!
大禹想,我今年三十岁了,也该成家了。
涂山有一个姑娘,名叫女娇,仪容娟秀,体态文雅。她对天下最伟大的英雄大禹既崇拜又爱慕,她羞答答地来到大禹身边;大禹见了女娇,也很合心意。二人一见钟情,便订了终身。
大禹因为灾情紧急,顾不得成亲,和女娇匆匆一晤,便又到南方查看灾情去了。女娇思念大禹,每天坐到涂山脚下去等候大禹回来,并把自己的相思之情编成一句歌:“等候人啊,是多么的长久约!”
据说这是我国南方最早的一首情歌。
大禹终于从南方视察回来,便和女娇在台桑地方成了亲。婚后第四天,大禹便把妻子送到自己的都城安邑(现在山西省运城市安邑镇),自己又出去治理洪水去了。以后好几年间,大禹虽然在北方治水,但看到洪水在大地上肆虐,百姓们流离失所,心急如焚,每天紧张地率领众人治水,忙于国事而顾不了家,曾三过家门而不入,成为千古佳话。
女娇远离家乡,又不在丈夫身边,日子过的很凄苦。她理解丈夫的事业,决心跟大禹一道去治水。终于有一天,她离开安邑,跋山涉水,找到治水的工地,见到丈夫。以后她就随着丈夫烧水做饭,一同治理洪水。
治水工程到了擐辕山(今之河南偃师县东南)这座山险峻异常,山势象车辕一样回环曲折。开工的人们往往被弄的昏头转向,辫不请方位。
有一天,大禹对女娇说:“你回去做饭吧,我在这山腰上悬一面鼓,我饿了就擂起鼓来;你听到鼓响就把饭送来。”女娇答应着回去做饭了。
禹等妻子回去后,觉得这么着挖山速度太慢,就摇身一变,变成一只壮实的大黑熊,用四个爪子扒呀扒着,扒得尘土飞扬,乱石象冰雹一样向山下滚去。一个不当心,一块石头正好飞起撞在悬着的鼓上,“咚”的一声,响彻山谷。女娇听到鼓声,知道丈夫饿了,连忙提着饭篮子向山脚跑去。当她跑到丈夫挖山的地方时,不见了大禹,却见一头肥大的黑熊正在拼命地扒着山石。女娇想不到自己的丈夫竟是一头熊,她又吃惊,又惭愧,捂着脸回头就跑。
大禹听到妻子的叫声,知道出了差错,连忙停止了工作,去追女娇,想向她解释产生的误会。但他在急忙中,竟忘记了变还原形。女娇听到呼唤,回头一看,见追来的还是一头大熊,心里越发惊慌,跑得更快了。
就这样,一个跑,一个追,一直跑到嵩高山下(即今河南登封县的嵩山)。女娇跑不动了,她又气又恼,立地变成了一块石头。任凭大禹喊破了喉咙,也始终不应。
大禹见妻子如此绝情绝义,气愤地向石头大叫道:
“还我的儿子来!还我的儿子来!”
女娇变的石头便向北方裂开一条缝,生出一个男孩来。大禹为了纪念这件事,就给孩子取名“启”。
“启”就是裂开的意思。
后来启废除了“禅让制”,自立为天子,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他把国都从安邑迁到阳翟(今河南禹县),后来又迁回汾水流域的安邑,这是后话。
有一个叫做相柳的怪物,看到大禹治水即将成功,偏要出来作对。
它本是一个蛇身而九颗脑袋的怪物,身长有数千丈。九颗脑袋同时可以吃九个山头上的动物,浑身又臭又腥。它只要在任何地方打一个滚,那个地方就会成为水泽,而且这种水是又辣又苦,人吃了就会送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6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