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京剧板式介绍

免费视频网站vip账号 http://liangssw.com/bozhu/14772.html
中国戏曲的唱腔体制,大致就两种:板腔体和联曲体。昆曲是联曲体或者叫曲牌体,由很多独立的曲牌组成。梆子戏确立了板腔体,京剧发展了板腔体。京剧主要调式有西皮二黄,故京剧又叫皮黄。二黄:二黄,其名有多种解释。由地域而得名,湖北省有黄冈,黄陂二县,这是一种说法。“二黄”定弦,是“52”弦,“二黄”的主要特点,比较舒缓,深沉,可以叙述,抒发演唱者内心情感,像《捉放曹》里的“宿店”,《文昭关》里伍子胥的“夜叹”,剧中人物沉闷忧愁。“二黄”的板式有:导板、回龙、原板、慢板(三眼)、散板、摇板、垛板、快三眼等。“二黄导板”用大锣导板头来开,如《贺后骂殿》、《探阴山》等。回龙,一般接在导板的下面,用大锣帽子头或小锣帽子头来开。回龙下面接原板、慢板、快三眼都可以。原板、快三眼,一般是叙述性的,或内心独白,或人物对话。“二黄原板”演唱是板起板落。一般,扎多衣或者大锣夺头开二黄原板。慢板,是京剧唱腔的特色,年轻朋友说,京剧慢,一句唱两分钟。其实,这正是京剧唱腔美的地方。慢板讲究行腔、润腔、气口等,是考验演员唱功好坏的试金石。“二黄慢板”开法上有种,一种是扎多衣,像《六月雪》的“未开言”就是扎多衣起,在中眼上文场入进。一种是小锣帽子头来开,如《文姬归汉》“身归国兮”,小锣帽子头,文场散起。一种是慢长锤来开,比如《贺后骂殿》导板、回龙唱完,起慢长锤,随着慢长锤文场在板上入。还有特殊的,像张君秋先生《楚宫恨》的二黄慢板“怀抱着年幼儿好不伤情”,前面只加一个小垫头就开唱,这是一种特殊的。李世济先生的《陈三两》“家住山东在临清”开法也是这样。“散板”是散拉慢唱,“导板”也是散的,不上板。“散板、导板”学的时候特别难,不像其他上板的板式,有固定节奏好掌控,散板演唱完全靠演唱者的心板和乐队之间的默契。一般是“纽丝”或者“凤点头”来开散板。“摇板”是有板无眼的节奏。“二黄摇板”紧拉慢唱,乐队节奏紧凑。一般是“凤点头”来开摇板。四平调“四平调”,不属于皮黄声腔,它虽然在音符上、调式上、音乐特点上跟“二黄”相近,但不尽相同。锣鼓上,“四平调”开法是小锣平板垛头,“四平调”也叫“平板二黄”。二黄原板是扎、多、衣来开,像《钓金龟》,还有小锣垛头、大锣垛头来开的。《状元媒》“自那日”是慢长锤来开二黄原板。四平调和二黄原板的区别,二黄原板是板起板落,四平调除第一句的上半句外,是眼起板落。四平调有原板和慢板。一般青衣用“四平调”多,由于“四平调”音域更广,调门要稍降一点,比一般的“二黄”降一点,不能跟“二黄”一个调门唱,会很累的。现代戏发展后,老旦也用四平调了。反二黄“反二黄”是由“二黄”衍生的。在“二黄”的调式基础上,下移四度,“反二黄”定弦为“15”弦。演奏上,一种是先定好调门,比如老生戏《碰碑》,“叹杨家秉衷心大宋扶保”,调门定好不变。另一种,像《文姬归汉》“哭坟”,前面是“二黄导板”、“回龙”,后面接“反二黄”,这个处理是调定好后,弦不变,改反二黄后,只变指法。反二黄适合悲壮,一般用在哭坟、祭奠、鬼魂的场次。老生、青衣用的多。老生《碰碑》、《朱痕记》等;青衣《祭塔》、《祭江》等。小生戏《孝感天》有反二黄;老旦《哭灵》有反二黄。高拨子“高拨子”,也不属于皮黄声腔体系。它跟“反二黄”定调一样,也是“15”弦。京剧的形成是徽汉合流形成,“高拨子”从徽调中发展而来,有自己很完整的板式,“高拨子”的板式:导板、回龙、原板、散板、摇板等,高拨子含有秦腔的元素,秦腔是陕西那边的比较高亢,南边比较流行,像周信芳先生的《徐策跑城》等。越剧徐玉兰老师的《哭祖庙》也有“高拨子”的音乐元素在里面。建国后杨秋玲先生的《杨门女将》“探谷”,“风萧萧,路漫漫”一段用成套的“高拨子”,这种在老北京是很少用的。还有李少春先生的《野猪林》“一路上无情棍实难再忍”,也用了高拨子。在北方,京剧很少用“高拨子”,李少春先生大胆改革,很难得。最早杨小楼先生、郝寿臣先生排《野猪林》时,是没有这个高拨子的,李少春先生继承后,不断丰富发展,现在“一路上无情棍实难再忍”,这段大家都很喜欢,都唱。周信芳先生的《徐策跑城》,用高拨子原板,“湛湛青天不可欺”,这段是具有代表性的。程派名家张曼玲老师在排《大明魂》的时候,改革也是很有勇气的,在京剧音乐方面作了探索与尝试。程砚秋不唱“高拨子”,张曼玲老师在排《大明魂》时,加入了“高拨子”,而且板式不是很传统。张曼玲老师年轻时候的磁带我听过,音色各方面都很理想,程派亮嗓的一个代表人物,我前一阵看了年“京剧彩霞晚霞工程”,张曼玲老师根据自己的录音自己配像,希望她的学生把这段保留下来,我觉得这也是“高拨子”在京剧音乐里一个尝试和探索。排演《火焰驹》的时候,扮演丫鬟的演员也尝试运用“高拨子”,也有这方面的探索。西皮:西皮,“西”应该是一个地域的称呼,陕西及周边,秦腔传到湖北之后,与当地的声腔相结合;“皮”据说是陕西一带把唱词叫“皮”。“西皮”的定弦是“63”弦。“西皮”比较高亢、激烈。“西皮”的板式是成套的,比较完整的,板式有:导板、回龙,原板、快板、慢板、散板、摇板、流水、二六、娃娃调。“西皮导板”,也分大锣导板头和小锣导板头,根据剧情和人物身份来开。西皮的回龙,与二黄不同。二黄的回龙是一种板式,紧跟在二黄导板之后(《生死恨》,比较特殊)。“西皮导板”,一般后面接慢板、原板、流水等。西皮的回龙,准确说是一种唱腔,“回龙腔”,如《汾河湾》柳迎春去打扫内窑,唱摇板“等你回来”,在“做一做夫人”转“回龙”腔。《御碑亭》“二六”,唱到“这心迹难逃过往的神灵”,前半句是“二六”,“过往的神灵”转“回龙”的腔。“西皮原板”,老生是2/4拍,青衣按4/4拍来记,板、头眼、中眼、末眼。“西皮原板”的开法上大概有这么几种:鼓师开扎、多,文场在头眼入;鼓师开扎、多、衣,文场在中眼入;慢长锤,大锣夺头,文场在板上入等等;这是集中常见的。“西皮原板”,上句落在“6”,下句一般落在“5”或者“1”,老生的“西皮原板”要比青衣的快,是按2/4拍来记。有一种“快原板”比正常“原板”速度要快一些,比如《四郎探母》,“弟兄们分别十五春”,比一般速度要快,不好掌握。“西皮三眼”,也叫“西皮慢板”,唱腔是亮点,演员卖的是唱功,是4/4拍来记谱的,板、头眼、中眼、末眼。比如《龙凤呈祥》,开慢长锤,文场有的在板上入,有的在中眼入。《四郎探母》,老生西皮三眼“杨延辉坐宫院”,是帽子头散开散起,然后再上板。“西皮二六”一般是叙述型,节奏舒缓,一般是夺头开二六。水流板,节奏流畅,大家喜闻乐见,易学。但是这种快节奏,吐字是需要功力的。一般是闪锤、凤点头开流水。南梆子“南梆子”,不属于京剧皮黄,是梆子声腔中的,长期的舞台实践中,与京剧融合。定弦也是“63”弦,“南梆子”只有“导板”“原板”两种板式。旦角、小生用“南梆子”较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71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