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绘和
高平市陈区镇铁炉村小桥流水,古树围绕,风景秀丽。郭国伟摄
右玉牛心山景区风光秀美。本报通讯员摄
垣曲县古城国家湿地公园,众多苍鹭在荷塘沿岸飞来飞去,觅食嬉戏。鲁国林摄
太原市双塔公园绿树成荫,碧水环绕。杨素萍摄
我们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
——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的重要讲话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目的就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
春日的历山,山路点缀青崖,绿茵印染云海;夏日的庞泉沟,古木参天,褐马鸡游走林间;秋日的岚县,串串沙棘挂枝,采摘人笑靥如花……如今,三晋大地随处可见多彩、灵动的风景,越来越多的山西人生活在“画”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把住生态转型基调定位,守住生态资源安全边界,抓住生态产业发展机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提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承载力,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开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新征程。
扩展绿色版图提升生态承载力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一直以来,我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在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和“三北”防护林等国家工程的同时,推动“两山”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以“三长”制为抓手,以科学绿化为遵循,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生态环境。
进入雨季,五寨县汶子坪村附近的山坡上,管涔林局杏林子林场的工人们正忙着在新种树苗周边设防鼠兔害套。“这里是吕梁山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工程区。今年我们实施了亩精品造林工程,现在这里哪还能看出荒山的影子。”林场场长张鹏指着满坡的油松、榆树高兴地说。近10年,管涔林局坚持在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推进造林绿化工程,累计造林50余万亩。
扎实的绿化工作使我省生态功能日渐完备、生态底色愈加浓厚、生态根基更加牢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实施营造林.76万亩,年底森林覆盖率达到23.57%;年人工造林任务.2万亩,位居全国第一。同时,我省加强草地资源监测,实施亚高山草甸保护修复、退化草地改良和退牧还草等生态修复工程,并在全国首次由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山西省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建设指导方案》,全省草原生态功能逐步提升,年底全省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7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严格压减地下水开采,统筹推进“五水综改”,开展专项行动净化河道涵养水源,稳定实施生态补水,重点治理水土流失,带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建设。出台实施的《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年)》,山西成为国内首个全流域生态修复的省份。年,汾河流域国考断面全部退出劣V类,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
提升生态承载力。多年来,我省统筹增加城乡生态景观,构建城在绿中、村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生态宜居绿色家园,全省建成两个国家森林城市、61座城郊森林公园,36个村获评“全国生态文化村”、个行政村获国家森林乡村认定。
守护绿色家园丰富生物多样性
太原市长风桥下,汾河碧波荡漾。市民聂云辉看着时而浮于水面、时而展翅翱翔的白鹭和野鸭感慨地说:“现在这里已经成了候鸟的天堂。我小时候可没见过这样的美景,汾河这些年的变化太大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强化顶层设计,以开展资源监测为基础,以强化天然林保护为首责,探寻适合自身特点的机制,综合施策,推进依法保护、系统保护、重点保护,着力筑牢生态保护根基,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发展。
出台的《山西省“十四五”“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发展规划》,为全省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设置了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实施的《山西省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让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首次上升到法律保护层面;在全国率先开展的省级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系统推进“一张图”年度更新、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林长+”“河湖长+”的模式形成强大保护合力。我省把山林当庭院呵护、把河道当街道管理、把库区当景区保护,科学划定管护网格实现山水“长治”。全面见效的林长制、河湖长制最大化促进我省形成资源有人管、事情有人做、责任有人担的保护格局。3.37万名林长、名河湖长覆盖全省所有森林草原、河流湖泊。
自然保护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我省完善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优化生态空间和保护格局,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以伞护种为统领不断修复栖息地和原生境,采取就地保护、迁地保护、放归(回归)自然、人工繁育(培植)等措施,全省88%的野生动物种群和高等植物群落得到有效保护,30余种植物、17种鸟类在山西有了新分布、新纪录,珍稀濒危物种分布区域不断扩大,种群数量稳步增长。
出台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完善湿地分级管理体系和保护修复保障机制,启动省级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和退耕还湿试点,“七河一流域”及“五湖”重要生态功能区一批湿地自然保护地初见成效,东方白鹳现身我省湿地。静乐县与汾河沿线3个乡镇18个行政村签订生态保护共管协议等,使汾河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在补给水量、涵养水源、改善水质及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水质常年维持国家地表水II类标准。
发展绿色经济加速生态产业化
清洗、分拣、榨汁、调配……右玉县山西献果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动的生产线上,工人们忙着制作沙棘汁和沙棘油。原先为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种下的沙棘苗,逐渐形成产供销一体的产业链,成为当地的“致富果”。“12家沙棘加工企业生产的罐头、原浆、酵素、沙棘油等年产值达2亿元。每年秋冬,很多农户采摘沙棘果、剪枝条送到企业,也能赚五六万元。”县林业局局长刘占彪介绍。
不只如此,当地还建成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等一批生态观光旅游景区,大力发展起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产业,生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经济社会价值。我省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多渠道创造生态产品,因地制宜依托生态修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生态市场、生态补偿等生态经济转化模式,做好生态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最大限度地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年,林草一产产值亿元、总产值达到多亿元。
河曲县因地施策促进特色生态产业发展,以打造黄河板块旅游公路为契机,辐射带动文旅产业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我们重点打造黄河沿岸生态廊道建设和湿地保护建设工程,把滨河沿线打造成为生态文化旅游与经济融合发展的绿色廊道、幸福廊道。”河曲县沿黄旅游公路北段项目负责人程保荣介绍。
无独有偶,沁水县张村乡冯村将森林康养作为核心支柱产业,打造鹿台山森林康养基地。建设的特色村每年可为该村78户脱贫户和乡里20户搬迁户每人提供2万元至3万元的收入,为村集体增加万元收益。目前,我省国家森林康养试点达到96家。
试点先行,全面激发绿色发展动力和活力。我省编制完成沁源花坡草原和沁水示范牧场试点方案和试点规划,致力打造全国一流草原生态休闲旅游胜地。选择4个市县推进公益林抵押贷款试点,发放贷款万元,经验入选全国《林业改革发展典型案例》。推动建成全国首个省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互联网服务平台,有力推进污染责任由政府买单转向由环境污染损害责任主体和第三方承担的转变。
目标引领前行,目标凝聚力量。我省将不断丰富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和路径,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继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绿色发展,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基层故事
十湖共治城水相融
风动、苇摇,运城市七彩盐湖烟水茫茫。万顷碧波之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火烈鸟在优雅地觅食、戏水,苍鹭、鹈鹕、反嘴鹬、野鸭等百余种鸟类从水面飞起,在空中盘旋,呈现出万鸟翔集的生态画卷。“退盐还湖”“还湖于民”,随着盐湖全面停止工业生产,水生态治理逐步实施。这个有着4余年开采历史的内陆盐湖,水质持续改善,生态功能加快修复。
近年来,运城市大力构建绿色可持续城市水生态循环体系,根据中心城区雨洪排水总体布局及河湖水系现状,实施了以“十湖共治城水相融”为目标的中心城区水系治理。水系大循环使水质得到逐步改善,绿色持续的城市水生态系统逐步构建。
七彩盐湖和姚暹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蝶变,是运城科学规划“河湖连通、十湖共治”水系布局,倾力重塑中心城区河湖水系网络的生动剪影。改造、修复、提升官道河、干河、尊村引黄渠、姚暹渠“两河两渠”供排水主渠道,整治连通“十湖”蓄滞空间,通过大循环改善水质,让“死水”变“活水”,一系列治理措施构建起绿色可持续的城市水生态循环体系。
“十湖共治”不仅兼顾岸线整治、植被绿化,还保障了防洪、灌溉及湖水生态、公园休闲等功能的修复,勾勒出运城市水清景美、城水相融的生态画卷。
范珍魏永平
用心保护极小种群
“今天,咱们走祁家河乡洞沟这条线,看看春兰和杜鹃兰的数量、生境与刚发现那会儿有没有不同。”7月3日,太阳刚探头,山西太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外调查队队长郭文革便和7名队员出发了。
太宽河保护区地处中条山脉西段南坡,是整个中条山山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最为典型、植物资源最为丰富、自然植被保存最为完好、天然栎林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域,分布有高等野生植物种,大型真菌种。
保护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极小种群兰科植物提供了生存空间。“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多是百万年前的孑遗物种,对物种交流、维护生物多样性有重要作用。但由于种群数量少、生境狭窄或呈间断分布、人为干扰严重等,它们濒临灭绝。”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李红平介绍。
年,太宽河保护区组建野外调查队,每年5月至8月开展兰科植物调查。“从河东岭、武家坪到柏沟河、寺沟,从火烧兰、斑叶兰到绶草、野生天麻,几年间,保护区内的兰科植物从3种增加到10种。”说到山里的“宝贝兰”,郭文革如数家珍。
极小种群兰科植物大都生长在茂密林间,因光照时间短、光合作用差和生长养分严重缺乏等因素,有被自然界竞争淘汰的可能性。“我们在实验区河东岭建起智能温室,系统性培育和扩繁研究极小种群兰科植物,同时建立兰科植物培育与扩繁技术体系和数据库。年以来,温室已培育出1余株杜鹃兰、二叶舌唇兰,并开始在野外栽种。目前,它们在自然中长势良好。”李红平信心满满。
科学监测守护家园
7月5日清晨,山西铁桥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巡护员赵瑞军像往常一样为红外监测相机更换存储卡。“华北豹、狍子、狐狸、野猪又来这附近活动了。”翻看相机拍摄画面的他,不时和同事们分享惊喜。
以前赵瑞军在林场搞多种经营,如今他放下手中事情开始清理捕猎套子,做起保护华北豹等珍稀动物的工作。这两年,随着保护和宣传力度加大,保护区的动物越来越多,需要清理的套子越来越少,赵瑞军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巡护和观察华北豹上。“那里是豹下小崽的地方”“这里我以前放过相机”“小牛就被豹子挂在这棵树上”……和其他护林员一样,赵瑞军有了自己关于华北豹的独家记忆。
华北豹是自然环境健康状况的指示物种。铁桥山保护区是太行山华北豹的关键种源地。近年来,保护区以山西省华北豹栖息地保护院士专家工作站为依托,开展科研监测,实施清山清套,全力保护华北豹。
“我们通过红外相机拍摄,找到并观察豹子,了解它们的习性,制定最适合的保护措施。所以相机位置很讲究,得是豹子经常去的地方,像水源附近、食物丰富的地方等,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高了角度不好,低了小动物多,成片率差还费电……”赵瑞军边走边给新同事讲解工作细节。
为给华北豹守住红线、守好家园,铁桥山保护区在重点监测区域安装台红外相机进行野外监测。年—年的监测数据显示,该保护区内的成年豹由12只增加到32只,11只母豹繁育40只小豹,种群密度增长30%。
来源:山西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