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创建期,李渊起兵定鼎关中的过程中永

唐初永济属河东郡,因该地战略地位重要,又置蒲州启管。武德九年,废暮管府置都督府,复为州。开元八年改蒲州为河中府,置中都。不久停中都,复为州。天宝元年,改州为郡,属河东郡。乾元二年,汉朝设为河中府。蒲州、河中府、唐中都反复变更,加之唐代曾两度在蒲州设都,虽为时短促或未成为现实,但都说明蒲州所处位置的重要。

唐代河中府是东西二都长安与洛阳间的交通枢纽,又是河东诸郡通往长安的咽喉要道,占据非常有利的地理位置,在李渊起兵、定鼎关中过程中、唐创建初期、安史之乱、唐朝藩镇割据、唐末农民战争以及唐末藩镇兼并战争六个时期,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就李渊起兵、定鼎关中过程中和唐朝创建初期这两个节点永济的地位展开讨论。

一、李渊起兵、定鼎关中

大业十三年,李渊集团在晋阳起兵,后沿汾河南下,挺进关中。当时永济所在的河东地区在李渊起兵、进击长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当年,李渊晋阳起兵取得成功后,又顺利攻克霍邑,然后连破临汾、绛郡。大军进至龙门,李渊即欲率军渡河,挺进关中。当时,可供渡河的道路有三:一为黄河东岸的龙门和西岸韩城间的龙门山和梁山;一为河东城西的蒲津桥;一为风陵渡口。

所以下一步应该怎么办,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有人主张南下攻取河东,然后再过蒲津桥入关。河东户曹任瓖则建议“自梁山济河,指韩城,逼台邸日。然后鼓行而进,直据永丰,虽未得长安,关中固已定矣”。

李渊采纳了他的意见,因为蒲津桥为屈突通所控,风陵渡在蒲津桥南,屈突通又善于守城,河东郡城一时难于攻下,而李渊以轻兵袭取长安,利在速战,不宜拖延。当时,正好有河对岸的冯翊郡的农民起义领袖孙华渡河前来归附,李渊就派王长谐、刘弘基、史大奈等率兵为先锋,抢先渡河,自己引大兵暂驻龙门。

当时李渊有这样的计划,如果屈突通率兵过河追击先锋军,李渊就率大军攻占河东;如果屈突通全军守城,那么,渡河以后,就迅速占据蒲津桥西岸,封锁桥梁。这样河东城就会陷入被扼喉、绊背的境地。

结果先头部队过河后,屈突通只派部将桑显和率数千人过河夜袭王长谐等,被王长谐、孙华联军击败。桑显和退回河东,并自断蒲津桥,阻断大河两岸的通道。至此,是舍河东入关,还是先克河东,然后入关,又引起争议。李渊犹豫不决,遂召集幕僚商议。

薛大鼎劝李渊“请勿攻河东,自龙门直济河据永丰仓,传檄远近,关中可坐取也。”但是,当时诸将不同意,主张先攻河东。

李渊想采纳薛人鼎之议,舍河东而先渡河进取长安,但裴寂认为:“屈突通拥大众,凭坚城,吾舍之而去,若进攻长安不克,退为河东所踵,腹背受敌,此危道也。不若先克河东,然后西上。长安恃通为援,通败,长安必破矣。”裴寂的看法是屈突通手握精兵,盘踞坚城,如果舍此入关,一旦长安也久攻不克,我军退路将被堵截。那时腹背受敌,实为冒险之举。

因此他主张先克河东,然后入关。长安凭借河东援助,屈突通失败,长安必破无疑。裴寂的看法代表了河东起事的大部分人的看法,他们要求作战要稳妥,必须有河东这一退路,一旦失利即可退保河东。

李世民的见解正好相反。他不同意裴寂先攻取河东的建议,认为“兵贵神速,吾席累胜之威,抚归顺之众,鼓行而西,长安之人望风震骇,智不及谋,勇不及断,取之若振槁叶耳。若淹留自弊于坚城之下,彼得成谋修备以待我,坐费日月,众心离沮,则大事去矣。且关中蜂起之将,未有能属,不可不早招怀也。屈突通自守虏耳,不足为虑。”

他认为兵贵神速,应乘士气旺盛之机,率领归顺的将士,西入关中,长安的隋军必定震骇恐怖,等不到他们施展智谋和勇力,就会像秋风扫落叶那样,不战自溃,长安唾手可得。如果久攻河东,屯兵坚城,就会使长安的隋军得到喘息和防备之机。

那时就要坐费时日,一旦将士离心,宏图大业就会化为泡影。况且,关中地区接踵起事的将士,不知归属,应尽快招抚怀柔。屈突通只不过是一个“自守虏”而己,不足为虑。

李世民则锐意进取,攻占长安是其首要目标,因为要图发展就必须出河东入关中,而割据河东,当一个割据一方的土霸王是他所不愿意的。李渊听取了几种意见后,力求稳妥,决定留少数兵力继续围攻河东,自己亲率主力渡河,挺进关中。过河后,首先抢占华阴永丰仓,然后派李建成、刘文静等率军数万,扼守撞关,防止关东兵马及屈突通入关。

自己进驻长春宫。当时李世民的部队迅速扩展到13万,直逼长安城。随后,李渊等人也来到长安城东门外宿营。十一月,李渊军攻破长安。十二月,屈突通自知兵力单薄,无力西进,又听说长安己经陷落,便留桑显和镇守关北城,自率部分兵士东行,企图逃奔东都洛阳。

屈突通东行不久,桑显和当即举城投降。刘文静火速派窦琼等率轻骑与桑显和追赶屈突通。行至稠桑,屈突通布阵自卫,但所率隋军全部临阵倒戈,屈突通投降。

由以上论述不难看出,在李渊起兵、定鼎关中过程中,河东郡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李渊顺利攻克霍邑,大军进至龙门,欲渡河挺进关中,当时河东郡有重要的渡河津梁—蒲津桥,另一渡口风陵渡又在蒲津桥南,也就是当时有两条入关路线与河东郡有关,因此,可以看出河东郡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当时,是舍弃河东入关,还是先克河东再入关,引起很大的争议,有鉴于此,李渊当时对河东给予很高的重视。时屈突通控制蒲津桥阻断南下过河之路,正是冯诩“贼帅”孙华的接应,李渊才得以从北面的梁山济河,取韩城道直逼长安。所以当时河东未能攻下,给李渊入关造成了很大的阻力。由此可见,永济在李渊起兵、定鼎关中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二、唐创建初期的战略地位

隋大业十三年六月,李渊晋阳起兵,后南下入关,并随之夺取长安。时刘武周于隋末割据马邑后,在东突厥的支持下,大肆南侵。武德二年十月,相继攻陷了太原和以南大多州县,一时间,河东几乎全部沦陷于刘武周之手,威胁新生的唐政权。因此,李渊派李世民率唐军进入河东,征讨刘武周,收复失地。就是在这一事件中,显示了永济重要的战略地位。

刘武周于唐武德二年初,得突厥骑的援助,兴兵南下,兵逼太原,攻之不下,便绕开太原继续南下,攻占平遥、介休,并击败唐裴寂所率援军。但因为太原未下,太原的军力对刘武周继续南下有一定的牵制力量,而南面州县也因太原坚守而抗击刘武周,使刘武周的兵锋一直没有越过晋州。结果,在此关键时刻,李元吉弃太原而逃,刘武周轻易占有太原,之后,命宋金刚南下。宋金刚很快攻下晋州,又进逼绛州,陷龙门等地,一时间河东几乎为刘武周所有。

史载:“时王行本(隋将)犹据蒲坂,未下,亦与武周相应,关中震骇。”也就是说,刘武周和王行本对河东形成一种南北夹击之势。当时,李渊出其手救日:“贼势如此,难与争锋,宜弃大河以东,谨守关西而己。”从中可以看出,永济在当时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时唐军在刘武周的进击之下,无向南的退路,这使得唐军的势力难以在河东立足。

但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李世民坚决要攻打河东,当时上表说:“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河东富实,京邑所资,若举而弃之,臣窃愤恨。愿假臣精兵三万,必冀平珍武周,克服汾、晋。”

李渊同意了李世民的诸求,但是鉴于刘武周的势力强大,与此同时,占据蒲坂的王行本可能乘机北上,“于是悉发关中兵以益世民所统,使击武周。”李世民带领唐军经过柏壁之战等多次重大作战,终于全部歼灭刘武周及其部将宋金刚部,取得了收复河东的重大胜利。

李世民最终取得抗击刘武周的胜利,其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李世民抗御刘武周的时候,在蒲坂的王行本虽然归附刘武周,却一直按兵不动,这为李世民抗击刘武周提供了一个机会。假如王行本在李世民攻打刘武周时,王行本乘机出兵,必然会使李世民陷入较为困难的境地。

总结

当时李渊“悉发关中兵”,即李渊手中己无军队,如果王行本北上攻打李世民的军队,李渊不会抄其后路,可以看出,王行本当时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战略机会。或者退一步说,如果这个时候王行本不攻打李世民,却乘机攻打长安,也必然会对唐朝构成很大威胁。

然而,这两种想法王行本都未能采纳,也就是说,王行本处于一个战略要地,历史又给他一个机会,他都未能把握住。后来李世民在统一河东过程中,王行本当时的按兵不动,又导致了他最后的失败。由以上分析足以看出,永济在建唐初期的战略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22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