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水千山,不如一个风陵渡
题:三晋的山河最有诗意的都出自金庸小说,一个是乔峰和阿珠相约到雁门关外放羊,一个是郭襄和杨过在风陵渡口一见误终生。三晋的山很多,多到无法一一叫上名字。山的排列也比较复杂,横七竖八的。东西两座最著名,即太行和吕梁。这两座,是山的轮廓,也可以称为外山,顶多加一个中条。所谓内山,是两山之间比较独立的,如太岳山(霍山),五台山,恒山等,它们是更世俗的山。
它们实际上是相连又相异的。在高度和地貌上可以模糊区别,比如太行山的纵向高耸(线状),南北一线,很容易识别,而内山则沟壑纵横,绵密不平(片状)。
正是内山分割构成了几个大盆地,如大同,太原,忻定,临汾,运城(河东),长治(上党)和阳泉,整个三晋,基本就几个盆。
北方的山,若无树木衬托,坐飞机上看下去,就像一坨坨屎粑粑。
韩石山说,他每次坐飞机进入山西,望下去就能感受到穷山恶水(和南方的山水湖泊相对比)。可当你在大兴安岭上空看到雪原或森林时,感觉一定是精神和温暖的。
当然,如果你在汾河边看西山,或路过太行山,也会觉得充满风韵,山西的山也有壮美的,但不多。
这些盆地如同叶子连接,关键处便是关卡,如雁门关,石岭关,平型关,娘子关,等等。皆为军事要塞,打仗时是无法被忽略的。
以太原盆地为例,北有云中和系舟,两者中间为石岭关,南北两侧为忻定盆地和太原盆地,两者东部为系舟山(忻州的南山),所谓系舟,传说因大禹治水在此拴船休息而得名,我觉得理解为它系住两个盆地(太原和忻定),类似于拴住两条船更贴切。它在太原的位置,类似于密云相对于北京。
“问世间情为何物”的作者元好问就是忻州人,读书的地方就在系舟山。这首词叫《雁丘词》,当年元好问路过太原,看见一个老翁射雁,射下来一只,另一只也撞在地上,元好问买下来两只大雁,埋了它们,写下《雁丘词》,供人思念: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当然,我觉得视觉上,太原西山更壮观,这是因为它和太行一样,是外山,线性纵行。
有些山名字很好听,如临汾的射姑山,大同的采凉山,太原的崛围山(傅山出生地),天龙山,悬瓮山,这些都属于内山。
傅山是个传奇人物,在并州多有足迹。生前联络各方义士,图谋反清复明,也是梁羽生《七剑下天山》中的主角。他和顾炎武的交往堪称交友典范,而据说流亡北方的昆山人顾炎武善于理财,他在山西的经商模式启发了后来的晋商票号。
我对于太行山最好的想象,在于李白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还有《东郭先生和狼》里晋大夫赵简子在树林里追狼,狼祈求东郭先生让它到口袋里避难,完了又恩将仇报,最后被农民用计打死。我觉得赵简子在密林追狼的场景很有画面感。
唐朝时,晋阳被尊为北京,李白也形容它“天王三京,北都其一,雄藩巨镇,非贤莫居”。
当然,山多的坏处就是,一旦人长时间活在山中,容易把血液用在身体下方(走路),三晋缺乏休憩之地,没有大水大湖,历史上打仗极多,凡此地方容易气氛紧张,如果有大湖平原就好了(比如最近很有口碑的贝加尔湖)。所说河,让人想得起来的只有一个风陵渡了(并不是壶口瀑布)。
金庸小说里,有郭襄“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的故事。
郭襄少女情怀,遇见传说中的大英雄,一生心心念念。从此,她生命的主题就是等候和寻找。
激流桃花风陵渡,
一叶浮萍两处愁。
已见虽怜今生误,
何须厮守到白头。
天其柔,
地其厚,
东西南北风中客,
一日风停花落处,
是非有无皆两可。
换句话说,遇见你,我知足了,无论结果怎样,都无所谓。
小说家钟情雁门关和风陵渡,不光港台如此,《杨家将》故事也是围绕雁门关展开的。在雁门关和风陵渡,你可以不必是山西人,有朝一日,我们去雁门关外放羊的许诺,和风陵渡一生一次的相遇,都让人感受到爱和永恒之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