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安我们是府谷红泥寨王氏的后人府州红

白癜风有看好的没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694657.html

寻根问祖:我们是府谷红泥寨王氏的后人

王长安/文

最近,我认真阅读研究了《府谷红泥寨王氏家谱》(以下简称《家谱》),发现了许多重要资料。根据奶奶生前给我们讲述的家史,对照《家谱》记载的资料,经过反复考证,我初步形成一个判断:我们就是府谷红泥寨王氏家族的后人。

我们先看《府谷红泥寨王氏家谱》的有关资料。

这个《家谱》是红泥寨王氏家族成员以历次所修家谱为基础,历时三年、多方搜集资料,重新编写而成,于年5月刊印。上自年始祖公王仲刚由山西迁来红泥寨定居之时,下至年末。

《家谱》编篆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泽民,副主任委员王占国。委员:王世明、王凤舞、王培智、王凤山、王顺小、王喜、王建宏、王喜明、王继憨、王福高、王海清、王荣、王三培、王鹏、王党耀。总编王泽民,主编王占国。

一、红泥寨王氏溯源

红泥寨王氏始祖仲刚公于明朝成化二年(年)由山西洪洞县迁居陕西府谷红泥寨,至今已有五百四十多年。历史上簪缨相继,英才辈出,是府谷王姓一大望族。

王氏为姓,系爵位而来,意为“帝王之裔”或“王氏之后”。太原王氏追本溯源,都是黄帝之后裔。黄帝乃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

太原王氏系姓始祖太子晋,乃周灵王太子,名晋,字子乔。约生于公元前年,卒于公元前年,本姓姬。史载,自黄帝至周灵王太子晋共四十二世。太子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十五岁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灵王重之,诸侯从之。周灵王二十二年,洛阳附近水害成灾,危迫王宫,灵王拟壅土围宫,排水至村落田园,太子晋提出应疏通河道,既可解救王宫,又能保护村民和庄稼,灵王未采纳。太子晋一再据理力争,被周灵王一怒之下贬为庶民,但太子晋德举却声名远扬。其子宗敬,后任司徒,时人因他是太子晋之后,便称他为“王家”。由是,“王”就在历史上演变成为太子晋之子宗敬及其子孙后代的姓氏,太子晋成为王姓的始祖。山西太原晋祠修建的“子乔祠”,就是对王姓始祖子乔的纪念。

据《太原王氏通谱》载:王氏一姓肇始太原,中经琅琊、江左,使之光大,咸阳固始,散迁四方,闽、潮、琼崖,盛于沿海,三槐、赣湘,槐荫满庭。每个不同支系。都是太原王氏的传承、播迁和发展,太原就是这些支系的发祥地。

元朝末年,中原一带连年战乱,水、旱、蝗、疫不断,许多地方“道路榛塞,人烟断绝”。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生息发展,巩固国本,采纳群臣意见,制定了移民屯田的战略决策。开始了历时五十多年的大规模移民高潮。当时山西汾河一带人口相对稠密,洪洞县地处交通要道,明朝廷在洪洞县城北广济寺设局驻员,将山西太原府、平阳府和泽、潞、辽、沁、汾五州的多丁少田之家、有丁无田之户,集中起来,编排队伍,发放“凭证川资”,迁往冀、豫、鲁、秦、皖、苏等地。

红泥寨王氏始祖仲刚公,于明成化二年()自山西洪洞县编队出发,迁居至陕西榆林府府谷县,入大堡都一甲民籍,定居于县北乡红泥寨。仲刚公弟兄三人,长兄孟刚未迁,其弟季刚迁至山西保德州河曲县陆家寨。

仲刚公妻石氏,生四子:进凤、进凰、进麒、进麟。公性直大度,教子耕读,越四世,孙继謨位至总督、督察院左都御史,官至一品,诰封光禄大夫,其妻石氏亦诰封光禄夫人,逝后合葬于南河湾(今名牌楼湾)。

二、红泥寨王氏支族府州城内狮子院“新宅王家”

这一支族的始祖公为红泥寨王氏三世祖王好善。

好善公系二世祖进凤公次子。庠生。曾任清朝兵部职方清吏司、浙江提督,诰封中宪大夫。后因其子继謨位至总督、督察院左都御史,官至一品,再诰封光禄大夫。好善公始修红泥寨王氏家谱,并附祖宗箴戒二十七条。迁居县城后修建“狮子院”,时人称“新宅王家”。妻李氏、张氏,俱诰封夫人,逝后与公合葬于松树峁。生有三子:继謨、继烈、继旦。

好善公为人忠厚,善为义举。天启五年()在县城北门外建观音洞,在刘家川建石塔三座,以补风水。城内学宫魁星楼坍毁,捐资率邑人建之。

《红泥寨王氏家谱》对好善公修建的“新宅王家”“狮子院”有如下记载:

府州城王家狮子院简介

王家狮子大院座落在府州城南大街北面坪基上,座北向南,距南城墙不足50米。门前是东西走向的南大街,向西通往府州衙门府,向东通往文庙。王家狮子院为明朝嘉靖年间奉朝廷之命所建,主人王好善,被朝廷诰封为中宪大夫、兵部职方清吏司。后因子继謨官封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都御史,诰封为光禄大夫。

从南街上七级青石台阶才到大门平台基地,平台距大门约六七尺宽。大门为起脊砖木结构,脊上站有飞禽走兽、凤凰、麒麟。大门宽敞高大,木刻砖雕,工艺精湛,气势雄伟壮观。大门东西各建有三间铺舍。进入大门,再走约三丈石铺人行道、上九级台阶,就到了二门。二门进去约一丈多远处建有一木制影壁。影壁高约一丈多,宽约二丈,前后两面均有精细木雕,油漆彩画,人进去东西转身才进入厅院。厅院正面建有三间木结构大正厅,高大气派,典雅别致;门窗雕刻精致,琴棋书画、花香鸟语、古色古香。正厅两侧建有东西起脊耳房,厅院东西两侧各建有起脊厢房。院落宽大,建筑高低差落有序,主次分明。大门和二门中间走道两侧各建有两处小院,为差人居舍。院子东西建有戴脊围墙,是明朝时期典型的官宦府宅厅院。

厅院后面是楼院。正面一层为砖结构窑洞三间,上建木结构楼房,楼内供奉祖宗牌位,专供祭祀所用。道光年间改为私塾学堂,我十一世祖王为垣先生在此执教,培养出好多人才,成为社会栋梁。楼窑东西两侧各建有耳房三间。院子东西各建有起脊厢房三间,为家人居舍。南有围墙,中建影壁大门与前院侧门相通。

楼窑背后是一块平整空地,四周有低矮围墙,人们习惯叫王家圪台,上面种有各种名贵花木,供人们观赏。王家圪台后面又建有标准的起脊四合院,东西与狮子大院等宽,都临巷道。大门面向西南角开设。

狮子大院大门左右两侧各有一人多高的石狮坐立,故人们叫狮子大院。大门石阶前,两侧均立有上马石、下马石。大门外街道南面建有高大照壁,上刻砖雕“福”字,四周雕刻各种花纹,工艺精湛。

王家狮子大院大门、二门檐下挂有匾牌:“中宪大夫”、“光禄大夫”。道光年间,府州邑侯又赠王万煦“勤劳王家”匾额。所以,府州城人们又将狮子院叫“尚书院”。

民国末年至解放初期,狮子大院陆续拆毁。现仅留有王为垣先生曾住过的楼窑残存,但已是断瓦残垣,所剩无几。

三、《家谱》中记载的狮子院“新宅王家”后人。

为垣公(十一世祖),万协子,字掖臣,生于清末明初(生卒年月不详)。岁貢生,清同治庚午年(年)举人。公秉性纯厚,学识渊博,精通《周易》,当时人称陕西文豪。道光年间,他曾在狮子院楼院办私塾学堂,以后又在五虎山、瓷窑沟、玉帝楼、明伦堂等地设教,终生讲学。清光绪、宣统年间,荣河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后,他受聘当教员,曾为山长办理校务,后任山长。期间,正值新旧变革时期,公施教治学,大胆摒弃旧习,竭力与时代合拍;办理校务,悉心尽力;登台讲授,诲人不倦,颇得师生敬仰。民国十一年(年),学生们为永志先生美德,立“教泽碑”于县城南门外。为垣公妻严氏、刘氏,子一:福。

王为垣先生的儿子王福,妻张氏,子二:老虎、三侯,女一:二女。解放前夕迁居内蒙五原银定图。

王守华(十三世祖),直(小名牲口)次子,妻王氏,子一:成才(小名半孩)。

我为什么判断我们一家就是府谷红泥寨王氏家族的后人?

因为奶奶生前给我们讲述的家史,在《家谱》的记载中都得到了印证,完全吻合。

奶奶生前曾对我们说过:“王家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移到府谷的,祖上是太原王家。你爷爷叫王兴,生在城里头祖上留下的王家大院,小时候念过书,后来在中药铺当掌柜。王家先人坐过大官,吃的是“双粮双担”(指朝廷给的俸禄),前清时家里还有道台的执事。王家大院原先有三进院,大门外有两座石狮子、上马石、下马石,二门里是正院,三间大厅房,中院是楼院,我们住的后院是个四合院。后来王家家境败了,分成上下两个院子,下院还叫狮子院,住的是王守华家;你爷爷我们一家住的是上院,叫王家圪台。”

根据《家谱》记载,府州城里“新宅王家”是红泥寨王家的东支,始祖是好善公。对照《家谱》,我们的爷爷应该是红泥寨王氏三世祖王好善的后代。好善公系二世祖进凤公次子。曾任清朝兵部职方清吏司、浙江提督,诰封中宪大夫。后因其子继謨位至总督、督察院左都御史,官至一品,再诰封光禄大夫。正因为好善公有“中宪大夫”、“光禄大夫”两个爵位,朝廷每年发给两份俸禄,所以,奶奶才会说“祖上吃的是‘双粮双担’”。好善公迁居县城后修建“狮子院”,时人称“新宅王家”。“王家圪台”是“狮子院”的后院,属于“狮子院”的一个部分。

那么,我们的爷爷是红泥寨王氏的第几世祖呢?

爷爷生于何年?我们不知道,只知道奶奶生于清光绪十四年(年)农历戊子年十一月十八日。奶奶16岁上从府谷碛塄杨家嫁到府州城里王家,38岁上守寡。如此推算,爷爷病逝时间应该是年,爷爷活了四十来岁,大约是光绪十二年()前后出生。清末民初,住在王家新宅“狮子院”办私塾学堂的为垣公,是红泥寨王氏十一世祖。我们的爷爷奶奶和王为垣当时都是“狮子院”的主人。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的飞机到府谷撂炸弹,王家祖上在王家圪台的老房被炸成了“爎炭坡”(废墟),奶奶只好带着妈妈和大哥借住狮子院下院王守华家的西耳房,三辈三口人相依为命,苦熬岁月。王守华把我们奶奶叫“大娘”。据《家谱》记载,王守华的父亲叫王直,(十二世,小名牲口),是王为城的儿子,秀才,曾于民国二十一年()携子回红泥寨私塾房教书,时称“牲口先生”。妻李氏,子五:守荣、守华、守富、守贵、银贵。王守华的爷爷王为城与王为垣是一辈,都是红泥寨王家十一世。这样推算,我们的爷爷王兴应该与王守华的父亲王直是一辈人,都是红泥寨王家十二世。

我们爷爷的父亲、祖父又是谁呢?

为了从《家谱》上考证清楚,先得从爷爷的名字说起。

年,我们在闫家洼祖坟给爷爷奶奶坟墓立碑时,我对爷爷的名字费了一番思量。奶奶生前说过“你们的爷爷叫王xing”,在府谷方言里,xing和xin不分,发同一个音。兴、星、幸、新、心、辛、欣,等等,许多字都发“xing”这个音。爷爷的名字究竟是哪个字,奶奶和爸爸生前都没有说过。权衡之后,我在碑文上用了“王兴”这个名字,取“兴旺”、“兴盛”、“兴隆”、“复兴”、“王者兴”的含义。

在《家谱》上,我没有查到“王兴”这个名字。但是在《家谱》第页,我查到了王为垣、王为城的同辈弟兄王为蔚:“为蔚(玉寿),万钧次子,妻刘氏,子四:戍、星、先、永(少亡)。”为蔚公的次子叫王星,和我们爷爷名字的发音完全相同。《家谱》记载:“星,为蔚次子,子二:守谋(双狮)、守平(侯狮)”。显然,王星不是我们的爷爷。

看来,我们爷爷的父亲、祖父和上辈是谁?还需要进一步考证。由于爷爷去世早,年前后,大爹、父亲、四爹先后上了抗日前线,年奶奶带着妈妈、大哥到了西安,从此,我们这一支王家后人在府州城里再无近亲。年,母亲七十四岁,离开家乡已经五十八年了。我们陪伴妈妈回家乡“辞老”。踏上故乡的土地,她老人家悲喜交加。在老乡们的指引下,我们来到古城西街的“王家圪台”,这里早已换了主人,也姓王。妈妈和女主人拉话,才知道她们一家是解放后从黄甫红泥寨迁来的,对王家圪台过去的事了解甚少,只知道抗战时期日本鬼子的飞机撂炸弹,把这里炸成了“爎炭坡”,现在的房子都是他们一家迁来后盖起的。妈妈在不大的院子里瞅看了很久,再也找不到当年的痕迹,禁不住潸然泪下。所以,由于相隔近八十年,音信稀少,红泥寨的后人在重修《家谱》时,没有记载我们的爷爷以及他的后人,是可以理解的。

综上所述,根据奶奶生前给我们讲述的家史,对照《家谱》的记载,现在可以判定,我们的爷爷应该是红泥寨王氏三世祖府州城里“新宅王家”的主人王好善的后代。论辈分,爷爷应该是红泥寨王家十二世。

我们这次回老家的任务很重要:

一是进一步寻根问祖,拜访《家谱》编篆委员会主任王泽民、副主任王占国、有关委员,以及“狮子院”王家的后人们,通过座谈、查找资料,争取搞清楚我们爷爷的家世。

二是认祖归宗,到黄甫红泥寨拜谒王氏宗庙、祖宗祠堂和牌楼湾王氏祖坟。

三是到闫家洼祖坟祭祀爷爷奶奶。

四是到内蒙包头祭拜大爹大妈的坟茔,纪念二哥去世三周年。

在此,衷心感谢府谷老乡王浩、王树强向我们赠送《家谱》,让我们有了寻根问祖的可靠依据。

我把研读《家谱》之后的这些想法写下来,发给大家,请弟妹们思考推敲,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完善。

作于年6月29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12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