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打石家庄,碉堡6000多个,城前一马

(一)

在现代战争中,城市作为重要的经济、政治、军事中心,历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我军长期致力于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力量,而不以攻占城市为目标。当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之后,随着敌我力量对比发生的有利于我的变让,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中等城市以至大城市已成为我军势所必争的目标,攻坚作战相应地就成为我军作战的重要形式。罗瑞卿在组织攻坚战中,不一味强调强攻,而是十分重视强攻与智取的结合、勇敢与技术的统一。他指导指战员反复研究攻坚战中遇到的各种技术和战术问题,周密布置,精心组织,充分做好技术和战术上的一切准备,因而在夺取敌坚固设防城市的战役战斗中,均能做到一攻既克。

罗瑞卿尤为重视攻坚战中的技术和战术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这是由敌情和我情等主客观条件决定的。首先,我军长期的劣势技术装备使得提高军事技术和战术水平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更为突出了。我军长期依靠“小米加步枪”的落后技术装备与掌握着“飞机加大炮”的优势技术装备的敌人战斗,要克敌制胜,主要依赖指战员的勇猛顽强、不怕牺牲、敢打敢拼的精神,然而要战胜屯兵坚城、凭借堡垒顽抗的强敌,单凭勇敢精神和落后的技术装备、传统的战术手段已远远不够了。因此,随着我军转入战略反攻以及我军力量的由弱变强,掌握新的军事技术和战术,就成为我军克敌制胜的关键。

这正如罗瑞卿年在给抗大师生的题词中所强调的那样:“提高技术,提高学术,必须是与近代技术与新的科学化的学术结合了的军队,才会是真有力量的军队”。其次,解放战争时期敌情变化的特点也决定了我军必须高度重视军事技术和战术的作用。我军转入战略反攻阶段之后,随着敌我双方力量的彼消此长以及各地孤立分散之敌逐渐被我歼灭,我军不得不压缩战线,收缩地盘,逐渐将兵力集中到中、大城市,并且依托这些城市的坚固城防设施,力图凭借集中起来的技术上的优势负隅顽抗。我军只有攻取了这些中、大城市,才能对敌全线防御起到瓦解作用。此时的战略形势虽已显示出敌坚城必然指日可破,然而攻取它也非易事。面对敌情变化的这一特点,我军要攻取敌坚固设防的中、大城市,就必须掌握过硬的军事技术和灵活多样的战术手段。

(二)

年,罗瑞卿参与指挥的石家庄战役,是依赖军事技术和勇敢精神,开创我军夺取敌坚固设防的大城市之先河的典型战例。

石家庄又叫石门,是平汉、郑太、石德三条铁路的枢纽,西通太原,东连山东,南接豫鄂,北通北平,是华北地区,举足轻重的战略要地。国民党在日寇构筑工事的基础上连年加修,使石家庄成了一个碉堡林立、沟渠纵横、明堑暗壕密如蛛网的坚固设防城市。敌人在石家庄筑起三道环形防线:第一道防线是长34公里的外市沟,沿沟配备有密集的火力和防御工事,外市沟后面是环形铁路,铁甲列车可以随时机动和巡逻。第二道防线是18公里长的内市沟,这是重点设防地段,内、外市沟之间有交通沟或地道连接。第三道防线是以市区为中心、由坚固建筑物组成的核心工事,核心工事与重要碉堡之间,以明堑暗道相通。在三道防线里筑起的碉堡达多个,石家庄周围又是一马平川,要接近城垣非常困难。守敌自以为石家庄固若金汤,万无一失,竟狂妄地吹嘘:“石门是城下有城,共军一无飞机,二无坦克,国军凭着工事可坐守3年!”

作为石家庄战役的主要指挥员之一的罗瑞卿既胸有成竹,又头脑冷静:石家庄既势在必夺,又绝非轻而易举。一方面,经过1月的保南战役和4月的正太战役,石家庄四周均成为解放区,石家庄已成了陆地上一个“摇摇欲坠的孤岛”;清风店一战石家庄守敌第三军主力被歼,敌主将被俘,石门无城墙,守敌仅有3个正规团及一部伪军,兵力薄弱,军心动摇,其内部情况我已掌握;特别是我军经过新式整军,加之清风店战役胜利的鼓舞,士气很高,兵力上也较敌占绝对优势。这些都决定了我军乘胜夺取石家庄是有许多有利条件的。

另一方面,清风店战役后,蒋介石为了保住石家庄这座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城市,急忙把驻保定的第三军野炮营和保定绥署独立团空运到石家庄,以加强守备力量;石家庄虽然没有城墙,但毕竟是一座坚固设防的城市,攻取这样的城市,在我军历史上尚无先例,因而也无经验可资借鉴。这些又决定了,石家庄之战是一次城市攻坚作战。要夺取这次攻坚战的胜利,我军必须坚持“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的作战原则,要研究新的技术和战术。

为了打好这次硬仗,党的野战军前线委员会于10月25日在安国县召开了旅以上干部扩大会议,根据中央军委复电的精神,针对石家庄的敌情,研究了作战计划与战役的各项准备工作。朱总司令亲临会议作了重要讲话,针对当时有些部队不太重视战术、技术的问题,他提出了“勇敢加技术”的口号,作为战役准备和作战指导的总原则。罗瑞卿就战役的有关问题作了报告。

罗瑞卿和野战军其他首长领导部队进行了包括技术和战术在内的各项战役准备工作:一是做好战役前的政治鼓动工作。罗瑞卿具体部署了此战役的政治工作,并深入部队,鼓励指战员们发扬连续作战的顽强作风,一鼓作气,夺取战役全胜。二是组织战役侦察,进一步摸清敌情。罗瑞卿等一起分析清风店战役中缴获的地图、文件等敌情资料,亲自审讯俘虏,到前沿阵地观察地形和敌情,并要求各部队按任务组织现地勘察和抵近侦察,进一步查明了敌之兵力部署、火力配系和工事构筑、副防御设施等情况。三是对守敌发起心理和政治攻势。前委决定,释放在清风店战役中俘虏的近千名敌军官兵,令其回石家庄市,以瓦解敌人军心,动摇敌军士气。四是组织部队广泛开展军事民主,认真钻研战术技术。他和其他首长用了十几天的时间,发扬军事民主,充分发挥广大官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动大家摆困难,想办法,献计献策,研究攻城的战术、技术问题,讨论接近和通过市沟、破坏电网、穿过马路、爆破地堡以及对付坦克、铁甲车的办法;进行攻坚作战的实际演习,演练挖地道爆破外壕、对付装甲车、打核心工事、打巷战。

练技术主要强调两点:其一,实施土工作业,对壕作业与坑道作业同时进行,构筑了以堑壕与交透尸壕相连接的网状出发攻击阵地,既便于隐蔽,又便于攻击;其二,要求部队学会使用炸药,提高爆破技术,掌握坑道爆破和外部大爆破相结合、连续爆破等攻坚技术、战术。五是进行战斗编组和物资器材准备。根据城市攻坚的特点进行战斗编组,分为突击、爆破、投弹、火力、梯子、后勤等组,准备充足的炸药和手榴弹。六是组织人民群众大力支援。在十几天中,通过地方政府进行支前动员,组织起民兵1.1万余人,民工8.2万人,担架1万余副,大车辆,运送了大量的炮弹、枪弹、炸药、主副食品和攻坚器材。

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确定了石家庄战役的部署:以第三、第四两纵队和冀晋、冀中两个兵团对石家庄实行攻击;以第二纵队、独立第九旅及第三、第九军分区部队,集结于定县南北地区构筑阵地,阻敌来援。战役的步骤是:首先攻占四郊,扫清外围;依托村庄,改造地形,从地面延伸交通壕,构筑攻击阵地;尔后依次突破内外市沟防线,展开巷战;猛插敌核心工事,全歼守敌。

11月6日,我军向石家庄守敌发起进攻。经过6昼夜激战,石家庄战役胜利结束。此役解放了华北战略要地石家庄及坚固据点元氏县城,全歼守敌国民党军第三十二师、河北保安纵队以及正定、元氏等19个县的保警队、还乡团,总兵力2.48万余人,使晋察冀、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联成了一片,为华北作战打开了新局面。中央军委特发电嘉奖全军。朱总司令称赞这一战役是“夺取大城市之创例”,并欣然写了《攻克石门》一诗:“石门封锁太行山,勇士掀开指顾间。尽灭全师收重镇,不教胡马返秦关。攻坚战术开新面,久困人民动笑颜。我党英雄真辈出,从兹不虑鬓毛斑。”

石家庄战役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罗瑞卿等野战军首长坚决贯彻了朱总司令提出的“勇敢加技术”的战役指导思想,领导部队刻苦训练,提高了军事技术、战术水平。12月初,罗瑞卿主持了野战军前委召开的团以上干部会议,总结了这次战役的经验。朱总司令在会上指出:“这次作战,战士们很勇敢,不但勇敢,还做到了勇敢加技术。”

这次战役“缴获很多,但最大的收获是我们提高了战术,学会了攻坚,学会了打大城市。”经过朱总司令的总结,形成了连续爆破、坑道作业、对壕作业、集中兵力火力、突破一点、穿播分割等一整套攻坚战术和技术。石家庄攻坚战的经验,为我军夺取敌军坚固设防的大城市提供了成功的先例,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进程。

(三)

年4月,罗瑞卿参与指挥的太原战役是又一次规模巨大的阵地攻坚战,它仍然是依靠“勇敢加技术”而取胜的成功范例。

3月底,罗瑞卿、杨得志奉命率第十九兵团与第十八、二十兵团等部队共32万人会师于太原前线,参加太原战役第二阶段作战。

太原位于晋中盆地北部,东倚罕山,西靠汾河,南边百里平川,北面山峦起伏,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太原的防御体系,经过阎锡山多年苦心经营,变成了纵横交错的堡垒地带:在东至罕山、西至石千峰、南至武宿机场、北至周家山的“百里防线”上,密布着多个碉堡,在太原城周构成三道防线,筑有多处坚固据点;还把太原市四周城墙掏成上中下三层,中下两层用钢筋水排严密加固。美国一位新闻记者曾这样描述过太原市的城防设施:“任何人到了太原,都会为数不清的堡垒而吃惊:高的、低的、方的、圆的、三角形的,甚至藏在地下的,构成了不可思议的密集火网。”阎锡山曾把其坚固设防的太原市吹嘘为“火海地区”、“碉堡城”。尽管经过第一阶段作战,太原守敌仅剩8.4万人,然而阎锡山仍企图凭借这样的工事,加上多门大炮,与我决战于外围地区,以固守太原,作困兽之斗。

在太原前线总前委扩大会议上,彭德怀副总司令宣布了中央军委的决定;成立太原前线党的总前委,徐向前为书记,罗瑞卿、周士第分别为第一、第二副书记;成立太原前线司令部,徐向前为司令员兼政委,周士第为副司令员,罗瑞卿为副政委。由于当时徐向前有病,军委决定由罗瑞卿、周士第代理徐指挥。

根据太原守敌将主要兵力配置于城外第一线阵地,企图依赖集团堡垒和强大火力抗击我军进攻的特点,总前委决定:首先以穿插分割的战术,将太原城外围的敌军主力围歼于城垣之外;古领攻城有利阵地,尔后集中主力攻城,全歼守敌。

在总前委扩大会议即将结束时,罗瑞卿说:“这个决心和部署,体现了毛主席攻坚作战的指导原则。只要认真贯彻前委这个决心,夺取太原是有充分把握的。”

作战任务下达后,各部队按照总前委的指示,进入紧张的攻城准备工作。第一是展开战场练兵运动,提高攻坚技术水平。利用实际的地形和敌人的旧工事进行炮火射击、爆破作业的演习,掌握对付深沟、峭壁、钢筋水泥碉堡的办法,增强胜利信心。第二是要求各级干部反复轮流看地形,充分利用敌人地形上的弱点。各级首长亲率各级指挥员到前沿阵地,观察地形,改造地形。第三是进行动员教育,要求部队做好战前的组织和准备工作。

4月20日,太原攻坚战开始了。我军按照预定部署,分10路穿插分割,猛打巧取,敌军10多个师所据守的城外防线,仅在一昼夜之间,就迅速土崩瓦解。至22日,外围围歼战结束,歼灭太原守军总兵力的80%左右。24日,我军在门大炮的火力急袭和连续爆破之后,向敌发起总攻,仅用了4个多小时,就全部攻占太原城。太原战役第二阶段共歼守敌8.4万余人。

太原这座军事要塞得迅速攻克,表明我军已熟练地掌握了攻坚作战的各种技术和战术。罗瑞卿等总前委首长实施了正确的战役指挥,采取了集中兵力穿插分割,将敌主力一举歼灭在外围,然后攻城的策略。在攻城中集中强大炮火,摧毁和压制敌人火力,多路进攻,向心突击,大胆勇猛插入敌之纵深,实施分割包围,全歼守敌。

通过对上述石家庄战役和太原战役(第二阶段)两个典型战役的分析,可以看出,罗瑞卿在组织攻坚战中,其谋略的运用主要抓住了以下几点:一是攻坚作战的核心是解决军事技术问题。无论是城市攻坚战还是阵地攻坚战,我军所要对付的是凭借坚固堡垒死守顽抗之敌,要啃这样的硬骨头,关键就在于我军要掌握过硬的军事技术。二是在战术的运用上也要讲究技巧。由于敌有坚固堡垒作依托,我在进攻时不宜一味硬拼,要通过周密分析,选准突击点,搞好火力配置,组织好递进梯队;依敌情的不同,或先扫清外围,再向中心突击,或穿插分割,分块吃掉敌人,或两者兼顾,交替使用。三是指挥员必须对敌情了如指掌。在战前,指挥员必须通过多种途径,摸准敌兵力部署、火力配备、工事构筑及副防御设施等的具体方位、数量、构成等,这祥技术的发挥和战术的运用才能有的放矢,恰到好处。四是指战员的勇猛顽强、敢打敢拼也是技术得以发挥的先决条件。总之,“勇敢加技术”是我军攻坚作战取胜的诀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43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