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丘园联想金元泰斗一代文宗走近八百

遗山园大门

元好问铜像

野史亭

元好问词曲碑林

元好问墓

秋天的早晨清爽宜人,一缕缕朝霞挥洒在天边,街巷和行人的脸上,都涂上了一层柔和的光芒,到处生机勃勃。

今天,我们要去拜谒一位年前的古人。怀着崇敬之情,一早从太原出发,驱车沿阳兴大道、太忻大道一路向北,第一个目的地是忻州城南的韩岩村。

此行要拜谒的,是金元时期文坛泰斗元好问先生的墓园——遗山园。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人们知道元好问的名字,往往是从这两句著名的词开始的。当年浪漫、痴情的少年不会想到,自己16岁偶遇大雁殉情、有感而发写下的这首《摸鱼儿·雁丘词》,竟成为一曲代代相传、讴歌坚贞爱情的颂歌。

年,太原汾河公园一期修建雁丘景点,供游人游览凭吊。年,汾河雁丘文化提升工程雁丘园在汾河景区四期建设。如今,崭新的雁丘园即将落成开园,在此之际,我们特赴遗山故里,拜谒先贤。

宏阔秀美遗山园

碧绿的庄稼地一闪而过,道路平展,75公里路程,1小时15分钟即到。进韩岩村,穿过“遗山故里”牌楼,就到了村子西北处的遗山园。

蓝天高远,白云悠悠,古朴肃然的遗山园大门矗立眼前。园子40余亩大,坐北朝南。从右侧小门进去,但见松柏油绿,芳草萋萋,宏阔秀美,静谧安然。园区分东、中、西三区。中轴线上依次是元好问铜像、两侧碑廊和陈列馆。东区为野史亭,西区为元好问墓。廊下碑文记载,现遗山园是忻府区年大规模修葺扩建的。

秋日暖阳为高大的元好问铜像披上了一层金光,抬头仰望,老先生峨冠博带,衣袂飘然,目光深邃,神情安详。他生活的年代,战乱不休,诗人以如椽巨笔,写下不朽诗篇宏文,控诉统治者穷兵黩武,反映百姓疾苦。此刻,不禁想起他笔下那些悲慨凝重的“丧乱诗”。元好问研究学者李正民先生在其评注的《元好问集》里,认为《岐阳三首》是元好问“丧乱诗”的代表之作。金正大八年(),蒙古军攻陷岐阳,元好问心情沉痛,写下了这组诗。“穷途老阮无奇策,空望岐阳泪满衣”,他以穷途顿哭的阮籍自比,悲悼国家大厦将顷,自己英雄失路,无力回天,只有泪流满面。清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评元好问“丧乱诗”:“此等感触时事,声泪俱下,千载后犹使读者低徊不能置。”今天读来,仍能感受到诗人慷慨悲壮的情感。

移步向东,野史亭在一座小院里。高台之上,六角攒尖顶的木建结构亭子,雕梁画栋,奇巧精致,匾额“野史亭”三字,为晚清名臣、山西学者徐继畲所书,亭两旁绿荫掩映,更显幽静肃穆。拾级而上,亭内正壁有元好问画像石刻,左右各录其生前墨迹,浓郁的文化气息中透着古朴之意。亭后建有三间大厅,名“青来轩”,内有元好问铜像,壁间嵌满历代凭吊诗文。

史载,故乡的野史亭是遗山先生51岁时所建,后圮毁,现存为民国十三年()重修。遥想多年前,金朝衰亡,遗山先生隐居不仕,潜心著述,多少深夜和黎明,默默耕耘,编纂了金代史料《壬辰杂编》和金诗总集《中州集》等,为当代和后世留存了大批宝贵史料。野史亭是他编史时为存放资料在其庭院所建。国亡史兴,己所当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社会责任感,不愧为一代文宗!

沿石子小径往西,进入墓园。有牌楼题“杜陵英魄”“诗文并世”,为当今书法家陈巨锁先生所书。墓园门上刻“元墓”二字,为清乾隆年间忻州知州汪本直题写。园内古木阴阴,碑碣林立,古朴肃穆,墓前享堂内石碑为历代颂文。

圆形墓冢被青草覆盖,灌木环绕一周,正中一棵遒劲的老榆树左右伸枝,挺拔而立,饱经沧桑,依然绿叶繁盛,呈现出一种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生命的力量。墓前碑刻“元好问之墓”,为姚奠中先生百岁书。

遗山先生长眠故土,当欣慰安然。他少时游学,中年奔波,回忆故乡,写道“春晴门巷桑榆绿,犹记骑驴掠社钱”;盼乡心切,他说“何时石岭关头路,一望家山眼暂明”。68岁在河北获鹿寓舍去世后,家人乘马驾车,护送先生回葬祖茔。年,元好问墓、野史亭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外游客拜谒者络绎不绝。

面向墓冢,我们深深三鞠躬。

情系并州凝笔端

出遗山园,接着前往忻州师院宿舍,拜访请教元好问研究学者狄宝心教授。

狄宝心,70岁,老家忻州原平,中国元好问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辽金文学学会副会长。曾任忻州师范学院教授、元好问研究所所长。著有《元好问年谱新编》《元好问诗编年校注》《元好问文编年校注》《百部经典·元好问集》等。

元好问故里忻州秀容,金时隶属河东北路,但他多次称自己是“太原秀容人”,写下多篇与太原有关的诗作,于是先请狄老师谈谈元好问与太原的感情。

“元好问一生30多次到过太原,多是往返经过,有意停留的有5次,在他心里,是把太原同忻州视为一体的,都当作家乡。他对太原非常热爱。”狄老师深情讲述。

童年时,元好问曾到太原阳曲至孝社读书,年老回忆:“在至孝社,予儿时读书处也。”学者郝树侯先生注云,至孝社在阳曲县东北十里的至孝都中社村。在《惠远庙新建外门记》中,他写道:“(惠远庙)游览之盛,予儿时尚及见也。”惠远庙在今太原晋祠。两处记载可看出,元好问童年时来太原读书游览过。大家熟知的《摸鱼儿·雁丘词》,是他16岁赴试途经太原所作,其中“问世间”在早期版本中曾被写为“恨人间”。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是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景,只影为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吟诵这首千古名篇时,狄老师非常动情,挥手顿足,激昂飞扬,对元好问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诗人27岁时,蒙古兵频频南侵,为避兵祸,举家南迁,将书籍寄存太原亲旧家,作《过晋阳故城书事》,鞭挞宋人毁坏晋阳城,以致中原北门不守,扼腕痛惜,也表达了对太原的爱恋之情:“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清见底。水上西山如卧屏,郁郁苍苍三百里……君不见,系舟山头龙角秃,白塔一摧城覆没……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来苦……几时却到承平了,重看官家筑晋阳。”

南迁后20余年,元好问未到太原,思乡之情只能诉诸于笔端。“并州倦客初投迹,楚泽寒梅又过花”,叹息流落之艰、盼归失望之情。“别却并州已六年,眼中归路直于弦”,思归之心何等切切。《八月并州雁·三乡时作》尤为深情:“八月并州雁,清汾照旅群。一声惊晚笛,数点入秋云。灭没楼中见,哀劳枕畔闻。南来还北去,无计得随君。”山水秀美的太原风物使诗人怀恋难忘,哪怕是在旅居中看到飞翔的大雁,诗人也感觉它们是并州旧侣,从而引发百转乡愁。

在诗人心中,晋祠一带清流沃土、鱼米丰饶,一泓碧波明媚可爱,他由衷地赞美,写下《晋溪》:“石蹬云松著色屏,岸花汀草展江亭。青瑶叠甃通悬瓮,白玉双龙掣迅霆。地脉何尝间今昔,尾闾真解泄沧溟。乾坤一雨兵尘了,好就川妃问乞灵。”悬瓮流泉,在诗人的笔下熠熠生辉。

48岁时,元好问回到魂牵梦萦的并州,百感交集作诗《太原》:“梦里乡关春复秋,眼明今得见并州。古来全晋非无策,乱后清汾空自流。南渡衣冠几人在,西山薇蕨此生休。十年弄笔文昌府,争信中朝有楚囚。”终于看到了并州山河,他的心中不禁燃起热望,相信“全晋非无策”,一定会有贤能之士建设太原、造福太原,这与他“重看官家筑晋阳”的夙愿是一以贯之的。

怀念太原的诗句,在元好问诗集中随处可见。“学界认为,元好问热爱太原,热爱太原人民,同他热爱山西、热爱祖国的高尚精神密不可分,他深受乱世之害,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希望国家统一,在他身上,有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今人应该敬仰学习的!”探寻元好问情系并州根源,狄宝心教授如此郑重地评析道。

救世济民为真儒

今天,在讲述雁丘故事、吟诵诗人千古绝唱的同时,这位先贤身上,还有哪些我们应当继承的宝贵精神遗产呢?

读朱东润先生所著《元好问传》,可知元好问虽出生于鲜卑族后裔之家,但其祖父辈就深受中原文化影响,一脉相传,他幼时常随父读书于福田寺,7岁能作诗,被誉为神童。14岁从名师郝天挺,遍读百家经传。后下太行,渡黄河,作《箕山》《琴台》等诗,名震京师。16岁开始步入科考,屡屡受挫,32岁才登进士第,历任内乡令、南阳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金亡不仕,潜心修史作文。他擅作诗、文、词、曲,以诗作成就最高,今存首;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今存首;其散曲今存9首,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另有散文、小说、赋等传世,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辑成金代诗歌总集《中州集》十卷、史料集《壬辰杂编》等。

降大任先生在其所著《元遗山论》一书中,认为遗山先生之所以能作出卓越的历史贡献,留下辉煌的业绩,是因为他早年就立下了振兴家邦、报国立功的宏伟志向。元好问曾写道:“十八,先府君教之民政,从仕十年,出死以为民。自少日有志于世,雅以气节自许,不甘落人后。”降先生说:“这气节,不是集权帝制下愚忠愚孝,而是忠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崇高气节。虽然他的节操往往不为同时代人所理解,甚至遭受误会乃至受到污蔑和诽谤,但他坚持民为贵、君为轻的大节,‘立心于毁誉失真之后而无所恤,横身于利害相磨之场而莫之避’,以大无畏的精神面对时人的非议,坚韧不拔,九死不悔,不懈奋争,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不愧为民族的脊梁。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盛赞遗山先生‘仁人之用心’,非偶然也。这应当是我们今天纪念遗山先生最应铭记不忘的精神遗产。”

元好问一生命途多舛、颠沛流离,而始终坚忍不拔、勇往直前,在狄宝心教授看来,元好问身上无比坚强的意志,与他的思想息息相关,其思想精要主要有三:为官以民为本、民生至上的理念,代表了当时中原人民的最大利益;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多民族一体的“大中国”观念;救世济民为真儒的追求,代表了当时北方振臂高扬士人的主流价值观。遗山先生的爱民之心在五言诗《宿菊潭》中表达得非常真切:“田父立马前,来赴长官期。父老且勿往,问汝我所疑。民事古所难,令才又非宜。到官已三月,惠利无毫厘……我虽禁吏出,将无夜叩扉。教汝子若孙,努力逃寒饥……”一次外出体察民情时所见所闻以及与“田父”的问答,表达了诗人对豪强横恣的憎恶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急切心情跃然纸上。他爱护民众,在汴京围城中,痛责守城二相:“死不难,诚能安社稷、救生灵,死而可也!”

求统一是遗山先生一生奋斗目标。“云南山高去天尺,汉家弦声雷破壁。九州之外更九州,海色澄清映南极。”他渴盼各族人民归于一统,实现天下太平。在为礼部尚书赵思文撰写的神道碑中,他特别标举赵氏“庙堂日图兴复,初无疆界之分、南北之限”的达识,寓有深意。这种维护中华统一、突破此疆彼界的远大志向与胸襟,赢得了历代有识之士的高度评价。

遗山之风,山高水长……(申毅敏文/摄)

来源:太原晚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55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