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生态行走进山西我们守在汾河源头
去寻找汾河源头,有一条必经之路,叫思源大街。“源”这个字,总是出现在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的各个地方,似乎在表达着这里对山西“母亲河”的感情。
当记者到达汾河源头时,眼前所见跟想象中不太一样。山西宁武,管涔山下,雷鸣寺旁,一股甘泉从漏崖涌出,汇而成塘。这是当地府志对汾河源头的记载。而如今,这里已经建设成国家4A级水利风景区。近处岸柳垂垂,远处林海茫茫,汾河自此处汩汩流出,纵贯大半个山西,滋养了沿线百姓,也始终肩负着“一泓清水入黄河”的使命。
汾河源头芦芽山风景区。本报记者王璟摄“一片废墟、砖瓦林立、没有人、荒了。”提起上个世纪70年代的汾河源头,忻州市生态环境局宁武分局局长侯清云脑海中蹦出几个关键词。
煤炭产业一直是宁武县的经济支柱。煤矿的粗放式开采,超出了生态环境的容忍限度,污水横流。此外,汾河源头孕育着一片片森林,村民便以砍伐为生。“当时我们就住在后山,家家户户砍树,院子里面堆的木头比房子都高。”东寨镇的村民回忆说。无序地乱砍滥伐给本就是水土流失重灾区的宁武县又添了沉重一击。“当时,水库已经於了一半了。”
“我们是汾河源头,我们守不住,这条河就完了。”宁武县汾河治理事务中心原主任李建明说道。年,山西省拉开了汾河水库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序幕。
关煤矿是当务之急,这对于宁武来说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宁武先后关闭取缔各类污染企业座,其中,山西省为保护汾河水源水质而政策性强制关闭的矿井42座。关停造成宁武财政收入每年约减少26亿元。“这是宁武必须作出的牺牲,舍弃眼前利益,换来整个汾河的碧水长流。”李建明说。
矿区关闭后,宁武累计投资2.3亿元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修复塌陷坑、地裂缝、不稳定边坡、采坑等。同时,控污、增绿、治水一体推进,治理河滩、恢复湿地、退耕还林、生态移民……通过35年的综合治理,汾河流域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80年代的23.9%提高到45.4%,年均减少输沙.5万吨。
从黯然失色到重现生机,汾河源头保护治理的实践也让宁武县治水和发展的理念发生变化。“从前,我们认为治水就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5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