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黄河看吕梁写就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新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张燕黄河自兴县牛家洼开始流入吕梁境内。一路蜿蜒曲折,由北向南,流经兴县、临县、柳林、石楼4县19个乡镇个行政村,总长达到公里,最终从石楼县北头村流出吕梁。作为黄河中游重要节点城市,吕梁地处黄土高原上的生态脆弱地区,这里曾是我国14个连片深度贫困山区腹地,如今已成为山西省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生态屏障。近年来,吕梁以产业转型为牵引,在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书写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新篇章。11月初,人民日报“行走黄河看吕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在吕梁正式启动,《中国经济周刊》深入吕梁多个县市进行调研采访。位于临县的碛口古镇,明清至民国年间凭借黄河水运一跃成为北方商贸重镇,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荒山秃岭披绿装、一泓清水入黄河位处山西兴县的斜沟煤矿是山西焦煤集团旗下的主力矿井,可采储量12.7亿吨,产能可达到万吨/年。走出矿区不到一公里的距离,就是黄河一级支流岚漪河。据了解,煤矿污水主要来源于生产、打钻、防尘用水等,水中含有废机油、乳化液等有机污染物,加上煤泥、粉尘等杂质,水质浑浊。此外,矿区的办公楼、宿舍、食堂、澡堂等生活区,每天也会产生不少生活污水。年,斜沟煤矿曾被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点名批评,其每年通过厂外排污渠直排入岚漪河的废水总量约为80万至万吨。吕梁地处黄土高坡,沟壑纵横、缺林少绿。为减轻环境污染,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斜沟煤矿在厂区自建了一座污水处理厂,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了1.5万立方米。在斜沟煤矿矿井水处理车间里,黑乎乎的矿井废水,经过沉淀、过滤、消毒等环节,变得清澈透明。最后一个处理池里,甚至养起了锦鲤。“目前外排岚漪河管路已经全部封堵。此外,我们还增加了反渗透设施,深度处理矿井水,并已改造供排水管道,将矿井水分质处理、分质回用。生产全部使用常规处理的矿井水,反渗透处理过的矿井水则用于生活环节。实现了污水零外排,水资源全部循环利用的目标。”山西焦煤西山煤电斜沟矿工会主席景伟平说道。斜沟煤矿的污水治理是吕梁河流治理的一个缩影。在吕梁境内,分布有汾河、岚河、文峪河、孝河、三川河、蔚汾河、湫水河、屈产河等众多支流,周边聚集着大量的厂矿企业。目前,吕梁已经成立了“一泓清水入黄河”工作专班,实施六大工程41项子工程,以磁窑河、文峪河、三川河、湫水河、屈产河、蔚汾河等流域为重点,接力开展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今年1—3月份,吕梁市15个国控断面中,优良水质断面达到14个,优良断面比例93.33%,同比改善33.33%,劣V类断面彻底消除。九曲黄河万里沙。要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不仅要治污,更要治沙。地处黄土高坡,沟壑纵横、土质疏松的吕梁一直“患有”水土流失的顽疾。据统计,吕梁山区年输入黄河泥沙占山西省入黄泥沙的80%以上,北部风沙区沙化土地占区域国土面积的28%,修复治理任务十分艰巨。地处吕梁山腹地的岚县,平均海拔米,年平均气温只有6.9℃。这里土地贫瘠、缺林少绿,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曾经是典型的贫困与生态脆弱交织区。近年来,围绕荒山增绿、群众增收两条主线,岚县组建了多个造林专业合作社,通过种植经济林,在改善吕梁山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了收入稳定增长,生态“颜值”转化为了经济“价值”。沿着岚县界河口镇的山路一路向上走,深秋时分、满目枯黄的山道上,顺坡栽植的沙棘显得格外亮眼。沙棘具备耐寒耐旱耐贫瘠的特点,还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能阻止洪水下泄、拦截泥沙,是治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有效武器”。数年前,这里就曾生长了10万亩野生沙棘灌木林地,但由于交通不便,加之沙棘秆上刺多难以采摘,没有充分发掘经济价值形成产业。年,岚县在全省率先探索组织贫困户参与生态建设,试水推行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造林模式。时任东口子村党支部书记的郑二小(现任界河口镇副镇长)带领合作社承接了.9亩的沙棘栽植工程,种植内蒙古大果沙棘,同时改造野生沙棘1万亩。原来的贫困户就地转化为护林产业工人和生态保护人员,进行日常管护和采摘,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瞧这一个个整坑的沙棘树,多专业!都是村子里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上山栽出来的。”界河口镇镇长张凤宁介绍称,选育沙棘、种植树苗、栽植除草、采摘冻果……沙棘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当地村民不用出门就可以靠沙棘解决就业。今年仅沙棘采摘务工收入,全镇脱贫户、监测户实现年增收达60万元,一般农户实现年增收30万元。如今,界河口镇创建了集沙棘品种开发、沙棘产品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山西秀荣沙棘制品有限公司,拥有亩沙棘原料林,把选种、种植、深加工的一整条沙棘产业链都落地在了当地。沙棘产业富了百姓、绿了荒山,真正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化作了现实。挂满枝头、颗颗饱满的橘红色沙棘果实将深秋的吕梁山点缀得格外绚烂。《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张燕摄特色产业展新颜开辟绿色新赛道在兴县经开区的元泰高导材料(山西)有限公司的厂房内,刚刚运输来的铝水正在缓慢流入熔铸炉内。两个小时后,冷却的铝水经过科学配比,将变成表面光滑、银色光感的高强铝合金铸锭。“我们的铝锭看起来和别的铝锭没什么差别,但事实上能形成兆帕级超高强铝合金,具有高断裂韧性、抗应力腐蚀等特征,应用很广泛。宝马、特斯拉上用的防撞梁,原材料就是我们生产的。华为最新款的折叠屏手机X5,中间的转轴用的也是我们产的铝合金。”据厂长蒋斌介绍,兆帕级超高强铝合金生产制备技术是兴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元泰高导材料(山西)研究院多年科研攻关的成果。而研究院则是元泰高导材料与经开区共建的,制备技术的成功研制解决了国内高端铝材依赖进口材料问题。作为一家外资企业,元泰高导材料(山西)有限公司此前设立在苏州。目前,苏州的产能已经全部搬迁到了兴县,由于订单供不应求,二期生产线已经开始调试,准备近期投产。之所以会从苏州搬迁至吕梁,蒋斌的答案特别简单:“因为这里有全国最好的铝水!”作为山西国土面积最大的县区,兴县资源优势独特,已探明煤炭、煤层气、铝土矿、白云岩等23种矿产资源。其中铝土矿探明储量1.86亿吨,是全省五大铝土矿区之一。谈起与苏州工厂的对比,蒋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苏州,要将买来的铝锭升温4个多小时熔成铝水,需要用掉差不多80立方天然气。而在兴县,运来的铝水可以直接冷却铸锭,成本能降六成,不仅省钱还省能源。不仅如此,这里的铝水纯度更高,铝含量在99.85%以上,也为我们做出更高强度的铝合金提供了条件。”在元泰高导材料的厂房不远处,就是生产铝水的山西中铝华润有限公司。作为吕梁铝产业链“链主”,这里每年生产约50万吨电解铝。在兴县提出“铝水不落地、铝锭不出县”的目标指引下,当地聚集了多个铝镁精深加工产业,初步实现了“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精深加工”协同产业链,撬动了过去“一煤独大”的传统产业格局。元泰高导材料的厂房内,工人正在对对超高强铝合金圆铸锭进行锯切。《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张燕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红利不仅体现在工业上,行走在黄河岸边,食用菌、小杂粮、马铃薯、红枣等一批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一幅幅特色产业发展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吕梁山的沟壑地貌和多旱少雨的气候,使这里天然不适合种植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但当地富含腐殖质、含钾高的沙壤土,却是种植马铃薯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山西康农薯业有限公司里,一簇簇正在蓬勃生长的土豆苗,折射出当地科技发展的盎然活力。该公司负责人范怀生告诉记者,自己从事土豆育种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经过科学繁育和智能种植,目前该公司培育的土豆原原种、原种、一级薯不仅可以提高产量,在易储存、抵御病虫害等方面也具备一定优势。在该公司良种繁育扩量的影响下,全县及周边县建设一级种薯基地达4万亩,生产一级种1.2亿斤,满足40万亩商品薯生产用种。由于经济基础差,当地不具备土豆深加工的工业基础,于是就在当地人的饮食习惯上下功夫。通过土豆宴研发推广、中央厨房、厨师厨娘培训,有道菜的“土豆宴”成功打造出省内知名的餐饮品牌。从切段繁殖脱毒苗到温室、网棚繁育原种,从自产自销到供应周边县区再到远销陕西、山东、河南等地,从家家户户喜闻乐见的“山药蛋”到走出吕梁的“土豆宴”,在岚县土豆已经初步形成了“土豆种—土豆花—土豆—土豆宴”全产业经济链。生态宜居产业兴,美丽乡村入画来位于临县三交镇的孙家沟村四面环山,18大院和32小院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溪水南北两岸的盆地内,俨如一座“世外桃源”。这里曾经是中央后委军委三局的驻扎地,承担各解放区与中央机关联络工作。如今坐落着国内首个窑洞式艺术馆,已经是知名的写生基地。孙家沟村党支部书记王建龙介绍说,村里的艺术馆大大提高了孙家沟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带动村里农家乐服务业年收入达40余万元。从孙家沟村沿着省道向东行驶18公里,就来到了吕梁方山县张家塔村。这里坐落着一座依山就势修建的传统城堡型居民群,距今已经多年。全村由36个院落、孔窑洞组成,有东、南、西、北4座城门。更让人惊叹的是,村内所有院落“地上楼洞相连,地下甬道互通”,家家相连,户户相通,内可相互通联,外可严加防范,村民不出自家院门便可走遍全村各院。在乡村民俗展演、花灯展等多种活动赋能下,张家塔村每年接待游客上万人次,村集体每年增收万余元。村里的讲解员王建花告诉记者,由于年代久远,张家塔的部分院落还在修缮中。随着张家塔的旅游产业逐渐被开发,村里的年轻人也有望“回巢”,大家在家门口就能奋斗致富。远远望去,依山而建的张家塔村如同一座堡垒。让古村落“新”起来“活”起来的同时,吕梁深入推进乡村建设,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位于方山县圪洞镇的庄上村和前东旺坪村都是移民村。站在两村之间的观景平台上登高远眺,秋日暖阳下的横泉水库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金光。沿着村里整洁的街道一路走到依山而建的栈道旁,卡丁车赛道、无动力游乐场、花海摄影基地等项目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前来。年,在吕梁市“百企带百村”政策号召下,山西蒲谷香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称“蒲谷香旅游”)在庄上村和前东旺坪村创新实践“乡村运营前置模式”,通过“村集体+专业公司”的模式,将两村进行一体化打造,大力发展以生态采摘、旅游观光为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今年五一假期,两个村庄加起来来了3万多游客。游客最多的时候,光卡丁车一个项目排队时间就在3个小时左右。”站在已经接近完工的艾草加工基地门前,蒲谷香旅游总经理蒲苇介绍称,目前企业与前东旺坪村、庄上村采用租赁与合作经营的模式,每年支付两村集体场地租赁费约30万元、劳动用工支出费用40万元。等艾草加工基地正式投入运营,通过发动周边农户种植艾草,又可以带动周边余户致富增收。层林尽染、水光潋滟,深秋的横泉水库别有风光。村子美了,游客来了,村民富了,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正逐渐成为现实。如今,两个村越来越多的人吃上了“旅游饭”,腰包也跟着“鼓”了起来。“我在村里的大棚搞种植,家里那口子负责打扫村里的街道,一年能赚3万多,比之前翻倍还要多。”谈到如今庄上村的情况,今年72岁的村民高如星语气里充满骄傲:“从前我住的是土窑,现在我住上了小二楼,家里清一色电气化,可牛了!”(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人民网记者卢鹏宇、王帆摄)责编:郭霁瑶
上一篇文章: 于谦,捧哏第一人相声皇后这么厉害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6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