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视野下的炎黄同蚩尤争斗图景
从考古学角度观察,公元前年左右半坡文化正处在极盛时期,后岗(有时也作“后冈”)一期文化忽然在豫北冀南地区崛起。
后岗一期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市后岗村而得名。后岗遗址位于洹河南岸,和大司空村隔河相望。遗址呈不规则椭圆形,南北长约米,东西宽约米,总面积10万平方米左右。其文化层从下往上依次是仰韶、龙山和商代文化。重要的代表性遗址除后岗外,还有濮阳西水坡遗址。
后岗一期文化濮阳西水坡龙虎大墓后岗一期文化分布范围极广,包括豫中、豫北、冀南和南阳盆地等地区,其中豫北、冀南是其活动的核心地带。
但是后岗一期文化显现出来的文化面貌很特殊,在陶器方面的基本特征是以素面陶为主,含有部分彩陶,以鼎、壶、钵为基本组合。彩陶构图要素是平行条纹,或由平行条纹组合成的几何纹样。
这其中既显现出来自渭河流域半坡文化的一面,又呈现出来自海岱地区北辛文化的一面,还有来自中原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等因素。
半坡文化和后岗一期文化发祥年代较早,二者有较多共同因素,而且后岗一期文化和半坡文化一样,虽未出现显著的贫富分化现象,但与宗教等相联系的个人地位的差别已开始有明显的显现,表明二者不但在文化性质上有密切关系,而且发展进程也具有同步性。
从现有资料看,后岗一期文化最早出现在河套至张家口地区和太行山西侧的汾河流域。这一地区也是半坡文化的势力范围,二者交错分布、同时存在。
随着半坡文化的发展和向东扩张,河套地区和汾河流域的后岗一期文化被迫退至豫北、冀南地区,随后经过吸收当地文化短暂休养生息后,又向南、北、东三面扩张。向南使豫中地区变成它的一个地方类型——大河村一期文化,向北使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变成后岗期红山文化,向东使山东半岛由北辛文化变成大汶口文化。
在东滨渤海、西抵河套这样一个广阔的空间范围内,后岗一期文化各地区的遗存之间,一方面表现出它们具有共同的文化特征,如在陶器中都流行以鼎、壶、钵构成的基本组合,器表以素面为主,大都有彩陶或陶衣等文化因素;另一方面又由于所处区域的不同,显现出各地区文化面貌上的差异性。
观察黄河东西两面的后岗一期文化遗存会发现,二者之间存在许多区别,如弦纹罐、施纹陶和彩陶等,在黄河以西地区的后岗一期文化遗存中呈现出一种越是向东越见衰微的趋势,这种现象反映的应该是后岗一期文化从半坡文化分布区向东辐射传播逐渐递减的事实。
换言之,后岗一期文化和半坡文化原为一体,随着后岗一期文化从半坡文化区域中独立出来,并向东迁徙,后岗一期文化逐渐抛弃自身固有的半坡文化传统因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貌。
后岗一期文化夹砂红陶鼎一般而言,彩陶纹饰是一定共同体的精神信仰标志,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是作为氏族图腾或其他崇拜的标志而存在。它并不是陶工随心所欲的臆造和简单的摹写,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彩陶纹饰在绘画传统上表现出的是创作者的源流关系,是史前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形象寄托,其中可能隐含着一个共有的认知体系,而且很可能是一种“原始宇宙观体系”。这种原始宇宙观体系正是一个民族伊始所要坚守的信仰和传统。
后岗一期文化所出彩陶,纹饰与半坡文化大同小异。彩陶花纹较为简单,多红彩,也有黑彩,多是由宽带纹、曲折线和横竖平行线组成的带纹,以及由平行斜线组成的正倒相间的三角形纹、菱形网纹等。
这表明,后岗一期文化的主人和半坡文化先民有着共同的信仰和精神诉求,他们可能具有共同的族源文化背景。
《逸周书·尝麦》记载:“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其实际隐含的意思可能是因为作为炎帝后人的第一代蚩尤和所谓的正统炎帝不和,以至于发生了冲突和争斗。
实力相对薄弱的蚩尤部族不得已拉出一彪人马,另立旗号,从渭河流域向东发展,占领了今豫北、冀南和山东部分地区,随后定居在此并逐渐成为威震天下的一方霸主。
豫北、冀南这个地方正是晋冀鲁豫四省交会地带,是东方文化、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交融的前沿阵地。蚩尤在历史上既具有东夷人的特点,又被认为是华夏领袖炎帝的后裔,与此应该有密切关系。
韩建业先生对此从考古学和文献角度做了系统梳理,大致还原了涿鹿之战前后这一阶段中原社会宏大的历史场景。
从古气候学观察,大概是从公元前年开始,黄河、长江流域的气候进入温暖湿润的全新世大暖期“鼎盛阶段”,这是最适合人类居住发展的气候环境。反映在考古学上,正是新石器时代中期向晚期过渡阶段。
彼时,半坡文化尚未诞生,作为半坡文化前身的陕西宝鸡北首岭下层这类文化遗存的分布还局限于渭河和汉水上游,而作为少昊部族遗存的北辛文化早期主要分布在山东地区,河北大部分地区则是由镇江营一期—石北口早期一类遗存占领。
晋南、陕东和河南大部分地区彼时流行素面陶罐等一类遗存,除个别是北辛文化早期遗存外,其余都属于一个大的整体,即半坡文化的前身。
大约在公元前~前年,半坡文化和后岗一期文化相继诞生。随着半坡文化将后岗一期文化从河套地区挤出,后岗一期文化开始向南、北、东三面渗透。从临潼以东直至山东半岛的广大区域,却因崇尚素面而联系在一起,尤其是河北和山东地区因共同享有陶釜而显得颇为亲近——或许这就是“蚩尤于宇少昊”的历史背景。总体来看,彼时各文化类型都处于相对稳定、和谐的状态中。
后岗一期文化夹砂红陶鼎半坡文化把后岗一期文化从河套地区挤出去以后,逐渐扩展到陕西大部乃至于鄂尔多斯地区西南部,并向东北方向强力拓展。而后岗一期文化在充分吸收各种文化养料变得强大以后,又整装回头向西进发,两支文化在内蒙古中南部、晋西北、晋中和冀西北一带碰撞并融合,形成了以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鲁家坡遗址为中心的鲁家坡类型。
从细节上观察,鲁家坡类型中后岗一期文化的因素似乎更强烈一些。“这大概就是炎帝和蚩尤冲突并以蚩尤略占上风的真实反映。”
到公元前年左右,晋西南土著西阴文化的前身东庄类型受到半坡文化强力影响而达到了其鼎盛时期——这可能就是炎黄同源的史实依据。
蕴含着进取和开拓精神的东庄类型,向西在关中使原半坡文化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使其进入晚期阶段——这似乎是炎黄之间的关系,表现得相对比较平和;向东北则使原属后岗一期文化的冀西北和晋北文化演变为地方特征浓厚的大同马家小村类型——这似乎是黄帝族系的触角虽伸至涿鹿一带,但蚩尤势力尚未退出,两股势力处于对峙状态的表现;向东,东庄类型对当地土著文化的影响不是很明显——这可能同后岗一期文化的顽强抵抗有关。
到公元前0年左右,西阴文化正式形成,这时冀西北、晋西北和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遗存已变成以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白泥窑子遗址为代表的白泥窑子类型,河北平原除磁县钓鱼台等少数地方发现有与西阴文化近似的遗存外,大部分呈现出一派萧条衰败的景象,暗示黄帝部族不但占领了涿鹿一带,而且其势力已扩展到太行山东麓,原先在汾河流域活动的后岗一期文化因素也荡然无存,这或许正是该地区在涿鹿之战后百业萧条的具体表现。
西阴文化彩陶彼时的黄河以西地区也已经看不到后岗一期文化及其后裔的踪影。后岗一期文化在被半坡—西阴文化取代后,也并非完全销声匿迹,它的一些因素也被西阴文化所吸收,如分布在伊洛—郑州地区的西阴文化遗存中就有许多来自后岗一期文化的因素,这说明后岗一期文化系统所代表的“黎苗集团”前身有一部分留在当地,成为黄帝华夏族群的顺民百姓。
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被迫南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太湖流域留下了崧泽文化一类遗存,成为良渚文化直接来源之一;在江汉东部地区留下了边畈早期一类文化遗存,成为屈家岭、石家河三苗文化之前身。而原在山东半岛的那部分后岗一期文化势力则融入大汶口文化系统之中,成为少昊东夷联盟集团的一个组成部分。
《尚书·吕刑》《国语集解》等文献记载,蚩尤是“九黎之君”。蚩尤及九黎的活动在今山西、河南、山东和河北交界地带——后岗一期文化覆盖的核心区,都留下了斑斑足迹:春秋时期周文王平定的黎国,在今晋东南黎城、潞城、长治、壶关一带;汉代魏郡黎阳,在今河南浚县境内;汉代东郡黎县,在今山东郓城县西。
年的风雨涤荡,物是人非,然而万变不离“黎”字的地名却让我们在恍惚间看到了蚩尤九黎先人们在这片土地上踟蹰落寞的背影。
——摘自李琳之:《前中国时代:公元前0~前年华夏大地场景》,因阅读流畅需要,删去了注释部分。
李琳之著,商务印书馆,年9月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学研究成果,并辅之以文献学、民俗学、人类学、地理学、生物学等研究方法,一定程度上揭开了半坡、后岗一期、西阴、大汶口、红山、凌家滩、良渚、屈家岭和龙山等诸多考古学文化族属之谜,梳理出了公元前0~前年华夏、东夷和南蛮三大集团成长、发展、壮大,以及相互之间交往、冲突和融合的发展脉络,揭示了炎、黄、蚩尤及其之后颛顼至帝尧各族群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首次系统地还原了早期中国诞生之前这年中国大地上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还原了中华文明滥觞、形成和发展的璀璨历程。
作者简介
李琳之,历史学者,出版有《中华祖脉》《家国往事》《祖先,祖先》等十余部著作。其中,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前中国时代:公元前0~前年华夏大地场景》《元中国时代:公元前~前年华夏大地场景》和由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晚夏殷商八百年:大历史视野下的早中国时代》三部著作,构成了其从公元前0至前年一个完整的上古史体系,是国内外第一套用考古学结合文献学揭示出黄帝至周初历史发展脉络的系列图书。
《晚夏殷商八百年》自年6月出版后,先后入选了长安街读书会年6月第5期好书、百道网年7月好书、中国出版集团年第4期好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网“社科好书”、今日头条好书等推荐榜单。
李琳之著,研究出版社,年6月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7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