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原县城建设考略
本文转自:太原广播电视台
明洪武四年(),平晋县城(今太原市小店区一带)水毁,县治迁移到古晋阳城南关村。明洪武八年(),朝廷核准设立太原县,按常理,县城整体建设应同步展开,为何县署、县城隍庙、县文庙等规制建筑物均先后告竣,而没有实施城墙建设工程呢?为何经历了明太祖朱元璋、惠帝朱允炆、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六位皇帝,太原县城重要的象征城墙,历时76年迟迟不建呢?细细考察,从典籍中可找到蛛丝马迹。
第一缕晨光照耀着太原古县城。郭宇峰摄
明嘉靖《太原县志》载:“国初,自平晋迁筑县城之始,建议者不依迁于濠堞俱在之所,而乃别筑于山水冲奔之处,岂以为古昔宫禁之地,故避而不敢欤?抑以今邑为南关村落,而重建其民欤?或其时已为晋府封地,而有司不能专欤?是未可知也。”
延建因素其一,政治因素。朱元璋以严刑峻法为手段,达到刚猛治国目的,为确保朱家天下万岁千秋,朱元璋大开杀戒,迫害功臣。试想,晋阳本为藩镇之地,九朝古都,人杰地灵,虽然晋阳古城遗址壕堞俱在,本是理想的筑城之地,但山西抚署、太原府和太原县官员,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呢?
明英宗朱祁镇亲征瓦剌,在土木堡兵败被俘,瓦剌军全力攻打京师,全国震动。郕王朱祁钰临危登位称帝,年号景泰,各省、府、县加固城防,保境安民,应是首要任务。
其二,晋阳城之西城,地势高,是历史上的宫殿区,且为晋王府封地,只因一夕大风,梁架俱摧,恐为不祥,遂移到府城之中。
由此推测,明洪武年初设县时,县城内道路及县署、文庙、武庙、城隍庙等规制性建筑,就开始动工兴建了。明嘉靖《太原县志》记载:“景泰元年(),知县刘敏因旧基始筑城,周围七里,高三丈,壕深一丈。”而景泰之前,以四座城门为象征的凤凰城规划设计,可能尚未制订,即使有也不敢公之于众。唐玄宗李隆基在诗文中多次赞美晋阳,“井邑龙斯跃,城池凤翔余”“龙跃晋水,凤翔太原”。山西抚台、藩司以下官员,对晋阳这个龙兴之地,应该是有忌讳的。景泰帝为政宽和,且忧外敌,是太原县凤凰城规划实施的政治保障。县城选址在晋阳城遗址南关村,是当时较好的城池选择地。
太原县城为凤凰城规划设计理念,寓意像一只展翅高飞的凤凰,东、西门为凤之双翼;南门为凤尾,北门及瓮城,为凤凰的颈和凤首,瓮城中有两眼水井,为凤之双目。凤凰颈北首东,意寓丹凤朝阳,吉祥如意。县城内规划了9街18巷,主要道路有东、西、南、北4条大街,为中国传统的棋盘式道路格局。城中央十字街高高隆起,以为凤凰胸部,因推车载物过十字街吃力,当地人称“好汉坡”。城开四门:东门曰“观澜”,瓮城外青石匾额“东汾聚秀”;西门曰“望翠”,瓮城外青石匾额“西兑金汤”;南门曰“进贤”,瓮城门外青石匾额“桐封晋阳”;北门曰“奉宣”,瓮城门外青石匾额“古原屏翰”。城门之上有城门楼4座,北城门楼供奉“伏魔大帝”关羽,坐镇北方之神位,保一城之平安;东城门楼供奉文昌帝君,期盼文化发达、科举考试人才辈出;西城门楼供奉财神,希冀县城繁荣、百姓富裕;南城门楼供奉药王,保佑人人健康平安。各类功能建筑,渗透着古人期盼幸福的美好愿景。为上下城行走和城防拉运军需便利,在四个城门内侧,修筑了斜坡马道,使城池功能逐步完善。景泰帝在位7年,太原县署将建造城墙按全县五十一都(相当于乡镇),下达摊派任务,出工出资筑造城墙,太原县城定型于明景泰年间。
本组图片为生活晨报全媒体记者高万军报道
明正德七年(),太原县河东柳林人(今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乡人)王琼,时任户部右侍郎兼左佥都御史,因母丧回乡丁忧。王琼作为京官,十分关心家乡建设发展。他主动帮助太原县知县白晟、梅宁,新建了四座城门楼、城墙上四个角楼,修缮了残损的城墙,增强了县城防御功能,崇墉壮丽甲县城。明正德十四年(),王琼擢升少师、太子太师、兵部尚书。当时边境地区很不安宁,瓦剌又有犯境之虞,他倡议太原知县吴方,增高县城墙5尺,在夯土城墙顶部,用砖砌起高6尺的垛口。明嘉靖十九年()、二十一年(),瓦剌军两次突袭太原县,劫掠富户财物北去。瓦剌军虽未攻击县城,但山西各府、县极为震惊,外患已到家门口了。
明嘉靖二十一年(),曾任浙江按察副使的高汝行,去职还乡。他与王琼长子王朝立等士绅,带头捐资输款,与时任知县合作,对县城城墙进行了增补和加固,并在城垣38处马面上,新筑敌台32座。明隆庆二年(),知县王世业又组织人力,对里城墙增宽1丈、高3丈5尺,虽未砌砖,但夯墙坚实。明万历十八年(),知县陈增美用条石筑城基、四座城门洞内侧及距地面3尺余的墙体,进行砌护加固。条石来自大井峪石料厂,系僧人妙峰化缘筹资,拟在汾河上建一座石桥,了却自己一桩心愿。当凿好的条石堆放得和山一样高的时候,妙峰和尚去世了,知县方将筑桥的石料,用于县城城防工程。除此之外,环城筑女墙,也称羊马垣或羊马城。在城墙外,开挖深3丈、阔10丈的护城壕,在城壕内侧广植柳树,起到注水后护堤及美化环境的作用。明崇祯年间,知县朱万钦与乡绅李中馥等,组织动员本邑人士捐款集资,烧制城砖,并用砖砌护了东、西、北三面城墙和城堵,剩下南城垣未包砖。城堵,为城墙凸出部门,因其形状像马长而宽的面部,俗称马面。明太原县城建设,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军事因素等,断断续续持续了多年,与明王朝共始终。 王琼,字德华,太原县人,生于明天顺三年(),卒于明嘉靖十一年()。王琼府位于县城东街东段,可能在英宗复辟前后、其父亲在外做官期间,鉴于外患加剧,住在县城外安全性差,举家从河东农村迁入县城居住。
明朝灭亡后,清顺治年知县郜焕元,筹集资金、组织人力,对南城垣及城堵用砖进行了砌护。清康熙十七年()至乾隆二十九年(),先后对西、北城墙损坏段进行修缮,对护城壕疏浚并植柳。清道光《太原县志》记载:“乾隆三十三年()七月初三日夜,大雨如注,风峪水暴发,浪高数丈,怒吼如雷,西郊尹公祠、戏楼逐波倾圯,居民庐舍为之一空,坏西城四十余丈。越明年,知县江二仪始为补葺,七月而工乃竣。”从清同治七年()三月至光绪元年()四月,县署先后组织重修垛墙丈、高4尺5寸,补筑了东南马道91丈、西南马道87丈、北马道32丈、东马道70丈、南马道丈;重修了北城墙外墙长31丈、高3丈1尺,并全部包砖砌护;补碹了东城门石硂一层、补修了四个城门扉16页,并全部用铁皮包门;又补修了四周城墙外损毁的基础共20丈;重建了四个城角角楼共24间、高1丈5尺、深1丈7尺、阔28丈8尺;补修了4座城楼、残损的外城墙,古城雄姿依旧。
年《北支蒙疆的居住》中的明太原县城航拍照片,拍摄时间大约在30年代末40年代初,水锅锅供图
明太原县城卫星照片,美国间谍卫星拍摄于年5月26日,来自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图片数据库,图片由太原道群友王彤提供
修缮前的太原古县城
明代建造太原县城与清代修葺太原县城,其重点不同。明代筑城、固城,主要任务是抵御外患;清代主要任务是修葺,完善县城功能。从文化层面来讲,明太原县城赓续了晋阳文脉;从城池层面来说,古太原县城虽然不是晋阳城,但它建在古晋阳城南关,连接着古晋阳的人脉、地脉、水脉,从这个意义上说,古太原县城是晋阳古城的延续,座落在古晋阳大地上的凤凰城——明太原县城,必将凤翔太原,和鸣九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1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