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源头三晋第一圣境三晋人民的母亲
汾河,古称“汾”,又称汾水,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者,大也,汾河因此而得名。源头传统认为山西省宁武县境内管涔山脚下的雷鸣寺泉。汾河是山西最大的河流,被山西人称为母亲河,全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对山西省的历史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来到汾河源头景区主要集中看点有三部分内容。其一,是汾河源标志碑;第二,是北面山上的雷鸣寺;第三,是汾源阁下汾水源。当然向北走不远还有财神庙和山坡上的娘娘庙等。
大禹治水浮雕汾河源头广场上生长茂盛的柳树宝鼎汾源标志碑。广场的正中是一通坐落在汉白玉重台之上的高大标志碑,碑高3.8米,碑周勾栏回绕,碑阶四面通达。碑阳题刻“汾河源头”四字为山西省原省委书记胡富国题写。碑阴是原宁武县委书记郭新明撰文并书写的《汾源胜境纪铭》全文。碑座上有“宁武八景图”浮雕,分别是汾源灵沼、支锅奇石、芦芽滴翠、宁化古风、万年冰洞、天池胜境、悬崖栈道、宁武雄关。较为客观的体现了宁武古老厚重、灵秀神奇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刻石采用中国十大名砚之一的台砚砚石,由著名画家韩业绘图,高级工艺师高慧勇主刀雕刻。整组浮雕玲珑剔透而不失大气,可称得上是画、雕、诗、石四绝。
汾河源头标志碑宁化古风万年冰洞天池胜境悬崖栈道宁武雄关汾源灵沼汾河源头碑后面的山上是雷鸣寺雷鸣寺。在标志碑后面的楼子山半山腰中,雷鸣寺始建于明正德十三年(),曾是晋西北著名的古刹。寺名来源,一谓汾源出水处山如空瓮,地下暗河波浪搏击,声如雷鸣;一说,地藏王在此诵经,声若雷鸣。因而,依山而建的寺院被命名为雷鸣寺。
雷鸣寺前的石阶雷鸣寺山门位列两侧的二龙戏珠五彩琉璃壁观音洞年重修雷鸣寺时所立的碑雷鸣寺庙宇殿堂鳞次栉比,古松翠柏掩映,雕梁画栋,朱檐金顶,琉璃绿瓦,亭台楼阁,榭廊门洞,布局合理,结构精巧。明、清两代及民国初,被冠以“华北名刹”的美誉。清同治十年重修时,由弛名中外的学者、清官五台东冶徐松龛先生撰写碑文。徐氏在碑记中盛赞汾源泉灵沼为“三晋第一胜境”。
道光三年重修雷鸣寺碑记雷鸣华夏牌坊钟楼鼓楼现在的雷鸣寺坐北向南,是年依照原布局格调重建的,位于半山。从宝鼎平台拾阶而上,登级台阶到山门。山门上悬“雷鸣寺”匾额,两侧配以五彩二龙戏珠琉璃壁为衬。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迎面大肚弥勒佛笑迎四方客。进山门继续拾阶上行,中轴线上有木牌坊三楹,上书“雷鸣华夏”,牌坊两侧各建钟、鼓楼。牌坊过后,在东西禅房簇拥下,一列七间正殿为该寺的主体建筑是大雄宝殿,内供佛祖释迦牟尼和阿难迦叶两弟子。雷鸣寺所有建筑均为黄色琉璃铺顶,整体布局严谨气派。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近景汾源阁。水母洞所在位置的上面,建造有汾源阁,汾源阁前有一水塘,现在已用玻璃罩保护起来,塘上石壁刻有“汾源灵沼”四个大字,壁上雕有一个龙头,龙口中喷出一股清泉,终年流淌不绝。汾源阁一层为水母殿,二层为汾神台骀殿,三层为广济菩萨殿,构成一个水神家族。水母殿内一股甘泉从水母身底的漏崖涌出,经殿底流出殿外汾源湖,再汇成汾河。
汾源阁阁前吐水龙头“半亩方塘”已经被玻璃罩保护起来九龙吐水汾源灵沼水母娘娘的民间传说引用朱熹名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来形容这里的景致是最恰当不过了。“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问它为什么这样清澈?因为它有源源不断的、永不污浊的汾水源泉为其补充。
娘娘骑凤壁画水母前游客可以品尝甘冽的泉水台骀神汾源水圣母娘娘菩萨保佑这应该是汾源阁两侧的钟鼓亭之一再向北去还有财神殿和娘娘庙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