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深的老院里,那一束温暖的光文旅中国
年前,收到文友郑建华给我寄来的《翰墨生香——王家大院馆藏书画录》,用手抚摩着这本装帧淡雅朴素的大型书画册,心里很是感激。
由灵石县王家大院管理处主任、王家大院民居艺术馆馆长秦彩焰主编的这本书画集,分“领导翰迹”“大家墨宝”“仁人寄怀”“签名留念”四个部分,汇集了社会各界余人的余幅书画作品,有书法、国画、版画等艺术种类,是王家大院对世人开放二十多年来的文化艺术硕果之一。有朱镕基、陈至立、马万祺、陶鲁笳、王庭栋、王谦、孙文盛、张维庆、高占祥等二十三位老领导的珍贵墨宝,有罗哲文、郑孝燮、刘炳森、姚奠中、力群、余秋雨等23位文化大家的寄语题词和信手画作,更有一百多位书画艺术家的书法作品和国画、版画等美术作品,或厚重雄浑,或灿烂恣意,或清雅淡泊,或丰腴滋润,或朴拙阳刚,或阴柔秀美,或浓墨重彩,或沉郁悠远,但大都神定气足,挥洒自如,运笔沉稳,皆具艺术风范,犹如一条个性独特、流派纷呈、艺术精雅的书画长廊,让人驻足观赏,流连忘返。
我在第四部分“签名留念”中即第页找到我的签名:“马明高,一九九八年四月二十八日”。没有想到二十多年前,自己信手随意的一个签名,王家大院管理处会珍存下来,还收入这本厚厚的书画录,并且在书画录后面的附录“作者信息”里,留有简介:“马明高,年生,山西孝义人。中共孝义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可见,王家大院管理处的工作是何等的细致而周到,体贴而入微。我想,王家大院景区的旅游之所以持而弥久、旺而不衰的红火热闹,跟他们的管理工作与作风肯定有直接的关系。我从年8月4日中国网上的资料获悉:“山西静升镇,以王家大院为龙头旅游业带动了全镇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全镇农村经济收入5.2亿元。”这肯定是他们辛勤的劳动、细致的工作带来结果。
轻轻合上书画录,内心尚未平静,不由想起我第一次去王家大院的情景。
记得年4日28日,是随山西省作家协会组织的晋中采风团去参观王家大院的。这是我第一次目睹王家大院的风釆。那时,恒贞堡建筑群尚未开发。但是,一下汽车,远远地望去,巍峨壮观,宏大震撼,进去听导游介绍,才知道这仅仅是视履堡建筑群,其实王家大院很大,现在向游人开放的视履堡,仅仅为王家大院总面积的五分之一。据王家史料和现存实物考证,明万历年间至清嘉庆十六年,静升王氏族业旺盛,其家族住宅,在村中,由西向东,由低向高,渐修渐众,竟达总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的建筑群体,竟然远比占地15万平方米的北京皇家故宫还要庞大。真的是让后人不可想象。静升村是个大村子,由“五里长街”和“九沟八堡十八巷”组成,王家就占据了“五巷、五堡、五祠堂”。视履堡的主院“乐善堂”和“敬业堂”,对我来说,十分震惊,终生难忘。世间竟有如此巨大、如此精致的宅院,皆为三进四合院。皆有祭祖堂,高高在上。皆有绣楼,在二层东西两侧。除此之外,还都有各自的厨院、家塾院、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周边堡墙紧围,四门择地而设。真的是一个家族帝国,而且内外清晰,男女有别,尊卑贵贱有等,上下长幼有序。漂亮的导游小妹告诉我们,整个视履堡建筑群,有大小院落35座,房屋间。
山西灵石王家大院俯瞰(灵石王家大院供图)
我们在导游小妹的带领下,一个院一个院地逛着,真的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只是平神静气,睁大眼睛,细细的看着,生怕露掉了这人间天堂里每一个细小处的盛景。王家大院最值得看的,还是那些石雕、砖雕和木雕。这个庞大的老宅院,从大门、照壁、屋脊到梁柱、窗牖、床桌,高高低低,都有讲究,古色古香,嘉祥喜顺。点点面面,均是艺术品,精雕细刻,和谐悦目。你看那大门上的两个字“寅宾”,古汉语里有恭迎宾客的意思。这朴拙的书法与平和的砖雕,给人带来一种既厚重又温暖的心理感觉,用在现在的旅游生活中,亦是恰当地营造了一种既大气又严肃的氛围。再看这柱基上的石雕,好几层呢,或鼎或箱,六角形的,像是用布把聚宝盆盖起来,告诉族人要勤俭守财,财气不可外泄。乐善堂鸡头门对面的照壁壁心上,雕着两只巨大的狮子,一公一母,带着一只小狮子,正在欢实地滚着绣球,一派家庭兴旺的气象。“敬业堂”大门两侧,是“鹿鹤同春”的砖雕看面墙,一面是鹿奔松林,一面是鹤唳寿石,鹿回头,鹤昂首,一呼一应,和谐对称,意为天地上下,春光沐浴。就是那楼梯扶手上的小小石雕,亦异趣纷呈,妙不可言。上楼的扶手,皆为起端,一个扶手雕的是鲤鱼跃龙门,象征吉祥如意。另一个扶手雕的是猴子抱桃,寓意步步登高。院子中间栏杆的石雕,母猴带小猴,大的吃着桃子,小的抱着桃子,玩耍游戏,喜感十足。游客们喜爱得不行,你路过摸一下,我见了抚一下,猴子没长大,脑袋和后背却被人们摩抚得发亮发黑。就是那台阶的转角处,也躺着一个漫不经心的小石狮,日久天长,岁月风霜,它的棱角已被磨平,却永远长不大。只有旁边的那片残缺的瓦当,不知已默默地陪伴了它多久?
晋商是历史缝隙里倔强成长起来的一种特殊群体。他们被皇家贵族所不齿,却对皓儒腐文所不屑,靠辛劳和诚信,辟商道于三朝,开财路于百世,布商誉于万邦,汇通天下,富甲世界。可是,他们骨子里却向往文化人,向往清雅静美的儒士生活。我第二次再去拜竭王家大院时,己隔数年。恒贞堡建筑群修复后已开放。我在存厚堂府第门两旁的廊心抱框墙高浮雕石刻上,看到了晋商对儒雅文化的企盼和崇尚,心细如丝地雕刻着“四爱图”,有陶渊明爱菊,林和靖爱梅,黄山谷爱兰,周敦颐爱莲。全部是古代人的大情趣和慢时光,线条流畅,飘逸潇洒,刚中见柔,别有风韵。
至于王家大院的那些木雕,更是精微巧妙,工艺有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和圆雕,多在门框、窗棂和室内的桌柜与床椅、摆件上,图案大都采用谐音和暗喻等方式,充满了中华文化中悠久的民间智慧与平民精神。如雕喜鹊登梅,喻寒尽春来,妻儿对在外家人的祝福与企盼;花瓶里插着花卉,寓四季平安;瓶中插如意,示事事如意;雕佛手和寿桃,暗喻福禄寿全;雕马和猴,自然是马上封侯之谐意。
我随着采风的大部队,边走边欣赏,边欣赏边琢磨,突然又发现王家大院是门门有匾额,院院有楹联,其数量之多、形式之丰富、内容之精深,也是一般的宅院难以比拟的,形成了一种内涵深厚、品位高雅的传统士大夫文化。譬如:大道母群物,广厦拘众才;束身以圭观物以镜,种徳若树养心若鱼;做无品官行有品事,读百家书成一家言;天何言哉四时转而日月光亮,地不语矣万物生而江河奔流;先祖先贤成由勤俭败由奢深铭不忘,后昆后继富要尚仁贫要信首在言行。导游小妹说,整个王家大院的楹联多达余幅,匾额更有多帧。
这次釆风带队的是时任省作协主席的著名作家焦祖尧先生,还有张承信等著名诗人、作家。王家大院民居艺术馆接待了我们。大家在接待室里济济一堂,新老文友举茶话旧,其乐融融。就是这一次在王家大院,我结识了久仰的散文作家温暖先生。清瘦的身材,总是眯着得细细的眼睛,说话声音平和舒缓,给人一种小心谨慎、慈祥柔顺的影响。温暖,本名温述光。很早,我就读过他的散文集《乐园寻梦录》《晚秋旧梦录》,有大量散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散文》《散文选刊》等报刊发表。我听晋中文联主席、吕梁临县人刘思奇老人讲过,20世纪70年代末,温先生曾被《山西文学》的前身《汾水》借调一年之久,后来回到晋中文联工作,一直在编辑《乡士文学》。但我不知道先生是灵石县人。这次把茶闲聊才知道,他年轻时长期在灵石县从事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当时编辑的《灵石文艺》,深受老百姓欢迎。王家大院是年8月18日正式向中外游客开放的。年是王家大院视履堡建筑群修复后,筹备开放最为重要的时期。灵石县人民政府决定将己经离休的温先生邀请回来,担任王家大院民居艺术馆顾问。先生接到聘书后,带着报效桑梓的深厚感情,一头扎进这深宅老院,一干就是多少年。温先生介绍时,谦虚地眯着眼睛,笑着说,这大院里的楹联,除过去清朝旧有的十几副外,大都是他撰写的,有好些还是他亲笔书写的,有不当不精之处,敬请各位方家,诗人作家批评指正。顿时,我对温先生更生敬意,望着他,心里久久不能平复。脑海里,总是挥不去这样的画面,像电影里的镜头一样,在一座高深幽静的老屋里,一位清瘦矍铄的老人,时而仰首沉思,时而低头书写。他持笔蘸着黄而亮的金粉,在长长的、缓缓凸起的木板上,细细地写着那些楹联。一束温暖的光,从高处古老而精致的窗棂上射进来,照在那斑驳而沉旧的木桌上,照在低头书写者花白的头发上……
后来,我和灵石文联主席孟繁信、介休文联主席许建斌也熟了,又去过几次王家大院。听他们说,温先生在王家大院里一干就是十五年。他这顾问,可不是顾上了你问,顾不上就你就不要问,而是一般都呆在这幽深大院里,甚至节假日也不回家,因为节假日,正是旅游旺季。先生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这幽深大院里,亲手草拟开放之初方方面面的规章制度,整理撰写王氏发展史和王家大院的传闻轶事,补撰编创了包括后面开发的恒贞堡、孝义祠、静升文庙、资寿寺等建筑群在内的余幅楹联,并在全国知名报刊上发表了不少介绍王家大院的文章,编著出版了《三晋揽胜·王家大院》,精心编辑出版了王家大院丛书多册,为王家大院文化品牌的树立与塑造,殚精竭虑,立下了汗马功劳。我第四次去王家大院,是陪我鲁迅文学院第三届高研班同学、后来成为明清史学博士的散文作家张宏杰去的。我们参观完王家大院,准备赴榆次常家庄园时,我随口向工作人员问了一句,温述光老师还在这里工作吗?他们说,温老师已经八十岁了,回榆次了!我的心里咯噔了一下。在一片金黄色的夕阳朗照下,我又回首向王家大院望去,脑海里又浮现出那个像电影一样的画面……
回到家后,我从书柜里又翻出温暖先生过去出版的那两本散文集,以及后来出版的散文集《衰草残梦录》,又读了起来。著名评论家蔡润田先生在其《衰草残梦录》序言中写道:“读温兄文章,实感真情,溢乎纸上。认识的深浅,评判的高低是否皆中肯未敢断定,但都是发自心底,绝无虚妄、敷衍之辞。真事、真情、真境。不只是外部世界的真实写照,也是自己心灵世界的信史、秘史。他说‘不从违天违心违时,就觉得笔下纵然平庸平淡,也还是自已的一片心迹。’信非虚言。”著名散文家石英先生在其《晚秋旧梦录》序言中说:“从这些散文中,充分透射出作者秉有坚实的传统文化中‘士’之正气。这种正气的内涵大致不出对国家民族本分的责任,坚守人间正道和善待他人;与之相对的则是痛恶卑污与邪行,鄙薄贪婪与虚伪。”已故人民作家、山药蛋派代表作家西戎先生,在《乐园寻梦录》序言中写道:“他性格沉静,不善言谈,在他身上仍保持着北方农民那种质朴、憨淳、严谨的气质”,并借其在散文《冬桃》中“宁可后进,决不后退”的至理之言,感慨万端,说:“大约这就是他工作、生活、做人的信条”。
我觉得,这些大家说得都是实话、真话和发自内心的话。温暖先生,其文其人,“信非虚言”。
现在,翻开这本三晋出版社出版的厚厚书画录,看到温暖先生书写的老诗人马友诗一首,“驱车盘旋上翠峰,身染朝霞沐清风。远眺不尽汾河水,鸟瞰喧闹灵石城。湖光山色舟穿桥,亭台楼阁绿映红。晨练老者朗声告,明朝君来景更新。”字是温先生个性独特的篆体书法,沉毅古拙,金石有声。笔墨是书者的心境与心情,其人其品,皆昭示于天地日月。
景,肯定是新的,日新月异。可是,像温先生这样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却越来越少了。“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我的脑海中又浮现出那个像电影一样的画面,幽静老院里,那一束温暖的光……
(作者系山西孝义市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责编:吴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