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姓家奴的吕布失信于人,但三姓家奴的豫让
导语:《三国演义》中英勇无敌的吕布先后投奔过丁原,董卓、王允三人,并分别将他们认作义父,但最终因为利益和美色而背叛他们。所以张飞在与吕布大战中曾多次大骂其为“三姓家奴”,吕布的所作所为落下了不仁不义的臭名。可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有一位勇士,他也做过三姓家奴,但是他却做到了青史留名,并被司马迁记录在了《刺客列传》中,让后人传颂,他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豫让。那他为什么青史留名了呢?
一、豫让其人与晋国时局
豫让不姓豫,他姓姬,是毕氏的子孙,大名叫毕让,是晋国人,他生活在春秋末期的晋国。古人当时不能随意流动,周天子安排你去那里谋生,你就要去那里,毕让被安排到了晋国的豫地谋生,所以大家也叫他豫让。豫让是个文弱书生,但他本人做事认真耐心,坚持原则。
司马迁曾用“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来对春秋末期时代进行描述,当时各路诸侯为了权利,不义之战狼烟四起。而晋国也到了分裂的后期,晋国国君无力主持朝政,大权被赵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魏氏六卿把持,在晋国的历史发展中,赵氏集团实力最强,人才辈出,曾经断断续续执掌晋国朝政达三十年之久,此时赵氏集团的话事人是赵鞅,他为人霸道且恃才傲物,任人为亲;晋国中的范氏、中行氏与赵氏集团矛盾较深,所以各方都在暗中招揽人才,汲取力量,互相借机厮杀。
春秋后期的晋国
年轻人豫让看清了当时的形势,他认为作为非赵姓子孙投奔赵氏集团一定不会受到重视,投靠范氏或者中行氏也许会被另眼相待。他随即向范氏、中行氏两家投了工作简历,并分别获得了范氏和中行氏集团的长期饭票。可能是投靠范氏、中行氏的能人太多,也可能是豫让并没有什么特殊才能。范氏、中行氏两家集团的话事人都只将豫让当做一般的家臣看待和使用,并不信任和重视他,豫让做了一段时间这两家的家臣后,考虑再三,递交了辞职信,离开范氏和中行氏。
相互征伐
工作不开心可以不做,但是房贷要还、老婆要取,日子还要过。此时,晋国的智氏集团的话事人智伯(瑶)在国政上特别活跃,他们也想像赵氏集团一样把持晋国国政,暗地里到处招兵买马的扩充实力,智伯听说豫让从中行氏辞职后,随即就给豫让抛来橄榄枝,希望豫让能够加入智氏集团,共图大业。豫让投奔智伯后,辛勤的工作很快取得了智伯的重视,智伯对他礼遇有加,待之如国士并引为心腹。豫让一时间在智氏集团干得风生水起,如鱼得水。这段时光是豫让职业生涯最幸福、最满足、最受重视的日子,但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不久后,一场赵氏家族内的内乱改变了晋国的命运,同时也改变了豫让的人生。
豫让与智瑶
二、晋国的六卿混战
晋定公十四年,赵氏集团话事人赵鞅欺负同宗小支邯郸城城主赵午,向其索要卫国进献给赵午的名家士,赵午家族内部不同意将这些家士送给赵鞅,赵鞅随将赵午骗到晋阳后杀害,这一事件引起赵午哥哥赵稷的不满,当年六月,赵稷带领部分赵氏宗族联合早对赵氏集团心生不满的范氏、中行氏共同攻击赵鞅,并联合军队包围了赵鞅的封地晋阳城,但因为晋阳城防严密,赵鞅指挥得当,赵稷、范氏、中行氏联军久攻不下,战事胶着。
赵氏集团大哥赵鞅
赵氏内乱和范氏、中行氏的推波助澜,导致战争持续了近半年,范氏、中行氏竟然还开始攻打晋国国君,智伯随即向晋国国君上书要求派兵驱逐赵鞅、范氏和中行氏,想借平定叛乱扩大自己的实力,同年十一月,智伯联合韩、魏组成联军向范氏、中行氏联军发起了进攻,不久,范氏和中行氏兵败,余众纷纷逃亡朝歌。
晋阳之围解除后,智伯的个人威望达到顶峰,韩氏和魏氏考虑赵鞅一旦被灭,自身两家的实力不及智伯,所以纷纷替赵鞅向晋定公求情,希望晋定公赦免赵鞅,保留赵氏集团,晋定公询问完智伯后,最终以赵氏集团退出晋国执政舞台,保留实力,智氏集团执掌晋国政权而结束六卿之争,晋国也由六卿执权变成了四卿执政。
智氏智伯
三、三家分晋
智伯,赵鞅,韩虎,魏驹成为了晋国最强大的四股势力,晋国国君晋哀公名存实亡,国家大权也在平定晋阳城之战后,尽归正卿智伯把持。在智伯执掌晋国国政期间,他不断地向其他三家割地要人。韩虎,魏驹比较听话,但是此时的赵氏集团话事人赵襄子却始终不从,同时智伯还独自私吞了范氏、中行氏的封地,这让四家的矛盾更加激化。赵氏集团曾经长期执政过晋国的朝政,其执政能力和基础在晋国内部和老百姓中都有不少的影响力,智伯为了绝对控制晋国朝政,决心干掉赵襄子。
哀公四年,智伯裹挟韩虎,魏驹两家对赵襄子的封地晋阳城发起了进攻,战争相当惨烈,智伯甚至命人掘开了汾河和晋水来倒灌晋阳城,但城池依然没有攻破。城池久攻不下,韩虎,魏驹两家联军逐渐心生疲意,但是他们又十分惧怕狂妄自负的智伯,此时,赵襄子的宠成张梦谈来到了他们两家的军营,战事带来了转机。
三家分晋
为了解晋阳城之围,赵襄子决定使用反间计,秘派宠臣张梦谈联络韩虎,魏驹。张梦谈不辱使命,对韩、魏两位上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特别推算了赵鞅死后,韩、魏两家的悲惨结局。当晚韩、魏两家军队成功被策反,并与赵襄子达成秘密约定共击智伯,胜利后瓜分其土。不久,战争局势就发生逆转,踌躇满志的智伯以为胜利在握,但没想到韩、魏联军临阵倒戈,智伯就这样被赵襄子反杀。赵氏集团再一次执掌晋国大权,他恨透了智伯,残忍地杀害智伯后,把他的头颅割下来做成称酒的漆器,摆在桌子上饮酒取乐。
四、内心纠结
智氏集团倒台后,门客和家臣纷纷离去,豫让同学也失业远走山林,他发誓要为惨死的大哥智伯报仇,杀掉赵襄子。但他本人无缚鸡之力,直接去找赵襄子复仇无异于找死。所以他想通过刺杀解决问题,他思索良久,认为人只有在三个时间段比较容易放松警惕,那就是造饭,侍寝和如厕。第一个职业需要资格认证,第二个职业只有成为美女网红才方便实施,但豫让缺乏强大的美颜技能,这让豫让非常困恼。那只剩下一个如厕伏击选项,保洁员大哥豫让登场。
豫让通过贿赂赵襄子的后勤负责人,改名后成功混入了赵襄子的宫殿,并成功得到了侍候赵襄子如厕的工作,作为保洁大哥,他每天都充满期待的等着赵襄子来上厕所,再与赵襄子的不断接触中,他逐渐取得了赵襄子的信任,但是这种信任越深,豫让内心中的挣扎就越激烈,他迟迟没有下手击杀赵襄子,他认为杀掉信任自己的人是让人可耻的,这与他的人生观不符。
某日,赵襄子吃了油腻之物,肚子不舒服,突然想入厕,身边兵士陪同至厕间时,赵襄子突然觉得有丝丝凉意,他发现了卫生间保洁大哥豫让死死的盯着他,但表情却无比挣扎、慌张,让人不解。赵襄子觉得甚是可疑,随即一声令下,叫左右把豫让拿下。
有人认出豫让,兵士也从他身上搜出了匕首,豫让此时才从慌乱中镇定下来,挣扎着要继续击杀赵襄子,但此时却被赵襄子的兵士死死的按在地上。赵襄子觉的此人挺有意思,为了复仇,竟然能够长期屈身厕所来袭杀自己,不过又觉的此人如此笨拙而觉可笑,想想智伯风光一世,当年投奔的门客和勇士不下百人,可是被诛后,竟然无一人为其复仇,智伯何其悲哉!但愚钝的豫让却能够舍生为主复仇,这份勇敢和忠义让人敬畏,赵襄子觉得智伯已死,自己也取得了绝对的胜利,再多杀一个豫让对自己也没有任何意义,于是就让兵士放了豫让。
五、杀身成仁
按常理,豫让死里逃生,已经尽力了。但豫让不是一般人,他做事只认自己的道理,坚持自己的风格。他总结了刺杀失败的原因,即不能通过取得信任的方式再行刺杀这种不义之举,这不符合他做人的原则,他坚持做最纯粹的刺杀。
豫让自从为主报仇未果被赵襄子释放后,他的事迹被晋国人广为传颂,但刺客的大忌就是太出名。豫让思前想后,认为只有通过毁容的方法才能让别人认不出自己。他使用一种树漆泼在了自己的身上和脸上,这导致了他皮肤全部溃烂,几乎没人能够认出豫让原来的样子,为了保证这次击杀成功,他想回趟家,看看自己的妻子是否能够认出他,果然妻子不认识他,但是妻子却认出了他的声音。豫让又通过吞热碳这种近乎残酷的方式彻底毁掉了自己的嗓子,改变了声音。他曾经的一位朋友无意中发现了他,问他何苦要如此残忍地对待自己。他完全可以通过假装投靠赵襄子,取得信任后再伺机报仇,但豫让说,取得君主的信任,然后再心存二心地杀掉主人,是不仁不义之举,我断不做这种不仁不义的事。
这次,豫让偷偷藏到赵襄子游巡时的一座桥下准备等赵襄子路过时一举击杀,也许是老天给豫让开了个玩笑,也许是赵襄子命不该绝,他骑马路过桥上时,马突然无辜受惊,赵襄子立刻警觉的大喊“此必是豫让又来刺杀我”随即命人四处搜寻,抓住了躲在桥下的豫让。
赵襄子这次恼火了,他质问豫让,你曾经也侍奉过范氏和中行氏,他们都被智伯所杀,你为何不杀智伯,却在这里再次击杀我为智伯报仇。
豫让说出了那句千古名句,他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范氏、中行氏待我如普通臣子,而智伯待我如国士如知己,他被你所杀,我一定要为他复仇,以报知遇之恩。
赵襄子愕然了,他没有想到柔弱的豫让竟然能够为了给智伯复仇,将舍生取义做到如此地步,豫让义薄云天的肝胆义气和对智伯的忠心感动了赵襄子,他说:“临死前,你还有什么要求吗”?
豫让说:“我只求您将衣服借给我,我刺数剑,这样我死后也好去地下见智伯,告诉他我为他报了仇”
赵襄子将袍服脱下,命人拿给了豫让,豫让用剑向赵襄子的袍服刺了三剑后,挥剑自刎。
豫让击衣
豫让最让人动容的地方就是,他不愿意通过信任的方式展开自己的复仇,他认为这是不仁不义之举,所以他才用最艰难,最痛苦的方式去行刺,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没有被复仇这种执念所迷惑,更没有想过利用其他方式保全自己,去让更多无辜的人受害,他最后的击衣和自杀是真正意义的杀身取义,是人生的顿悟。
他一个失败的刺客,却用他的豪情和胆气征服了赵国人,赵国专门把他的事迹记录进了赵策,让后人学习敬仰,豫让也成为了“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诗的最好诠释。豫让之后,“君以国士待之,必以国士报之”、“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被无人数奉为至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爱国的仁人志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