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源方言汾河黑里下擀面
作者:张玉虎编辑:程程投稿:
太原城南,汾河两岸,小店和晋源一带的方言歇后语中,有一个是直接拿着汾河来说事的:“汾河黑里下擀面——汤宽”。
这个歇后语和其他一些褒贬同词的熟语一样,随着语言环境和指称对象的不同,有一褒一贬两个意思:
从褒义说,是夸人心怀宽广,不计小节,遇事能包容和自己有过节的人。来拴子和臭毛是紧邻家,可两个人的父辈却因为地皮纠纷动了锹儿和粪叉,闹得两家人虽然天天见面,却互不搭言。来拴子当选了村主任之后,臭毛一家就耽心会遭到特殊“照顾”。没想到来拴子是个明理人,在大事小情公事私事上不但没有为难臭毛一家,新批宅基地时还有意照顾了一下,把自己家的名额让出来叫臭毛优先选址,使臭毛非常感动,从此两家化干戈为玉帛。村里人都夸来拴子那人的心胸是“汾河黑里下擀面——汤宽哩。”
从贬义说,指人责任心不强,自己该办的事不上心,经常贪玩误事。过去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刘,家里的大事小情概不操心,打猪喂狗有老婆,做饭洗碗有媳妇子,插泥担水有小子,看见油瓶子跌倒他也不待扶一下,一天家就在棋摊子上马踩车。有一天,他正下棋时,有人跑过来急匆匆地告他说,他媳妇子难产他小子和老婆正推着平车往保健站院送呢。没想到他眼盯着棋盘慢条斯理地说:“唔活计咱回圪也顶不上事,就叫他娘母两个招呼哇,咱这里还绊得马腿哩”。跟前的人笑着说:“这家伙,汾河黑里下擀面——真格也汤宽哩”。
下面,咱们再一起解读一下这个熟语的文字。
一是“汾河”。汾河是山西人的母亲河,汾河两岸的人们对汾河感情甚笃,言谈吐语中用汾河来打比方,非常自然。过去交通不便,能出门远游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人可能终其一生也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乡,他们没有见过黄河长江,更别谈什么亚马逊河尼罗河了。在他们眼里,汾河便是天底下的第一大河,汾河的水面就大的不可再大了。因此,过去的老方言中用汾河来比喻宽广,就和现在人们用海洋来比喻宽广一样。虽然汾河之“宽广”不如海洋之“宽广”宽广,但是用来比喻下擀面,也足够宽广了。
二是“黑里”。看到这“黑里”两个字,年轻的读者们可能觉得有些彆扭,认为是我打错了,应该是“里头”或者“里面”。这可能就是你对我们旧时的民情风俗,对我们的地方语言了解的不够深入所致。要问我为什么用“黑里”这个词,还得从我们的传统民居说起。过去,我们村里的民居,都是土木建筑结构,不管是三开间的还是五开间的,都是“一明两暗”格局,也就是房屋的正中间对外开一个门,进去以后,两边各开一个门进入两边的房间。中间的房间,现在叫客厅,过去叫外间;两边的房屋,现在叫卧室,过去叫里间。过去的房屋,由于条件所限,都是小窗户,也没有后窗户且不安玻璃,所以,“里间”都比较暗。“一明两暗”嘛。暗就是“黑”的意思,所以过去方言里,把房屋的里间叫作“黑里间”。到“黑里间”就是到“里面”,推而广之,人们就用“黑里”二字,代替了“里面”的“里头”。讲方言的上年纪人说到什么什么里面时,用“黑里”的时候居多。
三是“擀面”和“汤宽”。太原城南方言中的“擀面”,不是现在小饭店里当作招牌的,人们认为的这种“手擀面”。而是专指过去红白事筵上与馏米相配做汤喝的,用白面豆面混合起来,擀得极薄,切得极细的那种面条。现在的“手擀面”,过去的人们就叫作“条(diao)子”,或者切面。但凡事筵,必定人多,擀面稀诧,平时吃不上,人们又都急着想吃,可过去没有现在的轻薄大锅,更没有现在的猛火灶。事筵上做饭使的是用胡墼壘下的霸王火,虽然号称“霸王”,但也只是填得湿煤泥,火力与其大号远不相称;煮面用得是生铁铸的厚厚的“四升米锅”,人多锅小,下擀面时总嫌汤窄,吃到后面,总要糊锅。糊了锅的擀面,吃起来有股子焙糊气,把好东西就糟塌了。因此就羡慕或幻想能有一个大点儿的锅,下擀面时“汤宽”一点儿,不要糊了锅,不要吃那种焙糊气的擀面汤。汤多宽是个宽呢,于是人们就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河汾河。如果能有汾河啊地兀来大的个锅儿有多来好呢。
啊!“汾河黑里下擀面——汤宽”。
一座城池一段历史一种情怀
投稿邮箱:
qq.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