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学敏黄河文化之故事一一黄河黄土高原的前

黄河文化之故事

一一黄河黄土高原的前世今生

周学敏

黄河文化源远流长

据考古发掘发现,我国黄河流域年代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山西省芮城县东岸上的西侯度村遗址,据古地磁测定年代约距今万年以前。这显然比距今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还要古老。这之后,经发掘又确定了黄河流域的远古人类:距今万年前的西安蓝田猿人遗址,距今18万至2万年的大荔人,距今10万年的丁村人,距今.5万至5万年的河套人。中华黄河文化溯源,源远流长不断。吸纳包容,大气磅礴。黄河乡土的热爱眷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乡梓乡情,黄河文化使中华后来人多了魂牵梦绕和难以割舍的精神纽带。

时光如梭,日月轮转。转眼到了多年前的隋唐时期。隋初,渭河因水浅沙深,无法载粮行舟,国都长安就感到粮食供应困难,隋开皇四年(年),不得不赶快开凿渭河以南的广通渠(从长安至潼关)以漕运外来的粮食。公元年至年,隋炀帝征发大批士兵和夫役,开通南北大运河至洛阳、长安工程成功,从长安到江都(扬州)运河两岸筑起御道,种植杨柳,沿途建起离宫40多处,每到一处,几百里的州县都要“贡顿粮食”。到了唐代,京城长安百万人口的粮食压力,使得唐朝仍沿用这条漕渠运输关东的粮食。有时为了减轻漕运的困难,唐朝统治者只好东赴洛阳就食。洛阳虽为唐东都,统治者可以随时巡幸,但也是因为粮食的困扰所至。由于人口增多,因此出现了伐木开垦森林土地种粮,以自给自足。到了宋代,京城虽迁往黄河下游汴梁(今开封),但朝廷重文抑武,社会经济经王安石改革和科学家沈括的指导,宋代社会尤如“清明上河图”般地风雅繁荣。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带仍还绿意葱茏。朝代更替,元朝建立一统华夏,成吉思汗后人子孙忽必烈(元世祖)定都北京。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北移,水利专家郭守敬在原有运河基础上沟通南北水系直抵北京,至元三十年(年)北京(元大都)到杭州的大运河全线贯通,使江南、黄淮等地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输入大都(今北京)。政治经济中心都城北移,使得黄河流域的政治经济中心地位消失,黄河航道作为连接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交通要道的作用也为京杭大运河所代替。黄河及其附近的水上交通不再受到官府重视,由官府组织的大规模疏浚河道工程也难得一闻。河道只淤不浚,不长时间就失去了载粮行舟的通航能力。延至明代,航海家郑和虽于年至14年奉命七下南洋大西洋,但此后朝廷却不再进取,闭关锁国,封建思想小农意识老子天朝第一,不再与世界往来。“高筑墙,广积粮”与世无争以自保,加固加修长城逾万里,驻兵长城,屯田开垦黄土高原长城广大林区草原以种粮防边,极大破坏了黄土高原的植被,尤其是明中叶以后最为严重。到了清代,长城内外,天下一统。长城失去了作用。明代造成的黄土高原恶果,却未得到任何改变。截止民国,黄河泛滥,人民苦不堪言。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生存之最大的忧患。

黄河“黄色”的来龙去脉

天道自然,大道至简。上善若水的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黄河文明文化。中国黄河文化的确切记载于商代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中,卜辞“为”字从手牵象。可见象经常被服役于人劳作。遗址中有象、貘、獐、犀牛、鲸的骨胳,就是黄河文化早期文明的佐证。随着黄河母系氏族社会的解体,黄河父系奴隶社会随之代替。年前,黄河文化文明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之史官仓颉创造了汉文字,文字智慧的传播,就像黄河的流水,迅速传播到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再传到国内边区的许多少数民族,包括古代的北方民族和西南民族。以后经盛唐时期传播到四周邻国,包括越南、朝鲜和日本。黄河文明文化文字的产生,风雅风气尉然成风。

逝去的是历史,留下的是风景。黄河文化成就了大唐文化的丰富多彩,大气开放!万紫千红般地绚丽显示着唐代自然生命水的多姿多彩。唐代国都长安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关中平原渭河盆地,关中是全国最富饶的经济地区之一。长安城外泾、渭、浐、沣、滈、涝、潏八水环绕,构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水利网,天造地设般地绿树成荫,杨柳成行,灞柳送别即唐人文化雅风胜景。经济的繁荣使得大唐无处不飞华,关中自然风景绿意多竹,竹林蔓延,西逾陇山,直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市)。杜甫《秦州杂诗》中曾经三次提到竹树。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之九:“今日明人眼,临池好驿亭。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又之十三:“传道东柯谷,深藏数十家。对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又之十六:“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同。……野人矜绝险,水竹会平分。”可见唐时关中天水一带树木葱茏,山明水秀。据历史记载,距今年前,黄河流域森林还相当繁盛茂密。近四五百年森林显著缩小,除气候原因外,人为破坏植被森林是其主要原因。

黄河的黄色成因是黄河流经陕北和山西黄土高原黄色土壤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山西黄河支流都在黄土高原,境内最长的支流汾河及沁河、岚漪河、蔚汾河、湫水河、昕水河等都携带黄色泥沙流入黄河。由于长期生态平衡失调,少林乏木,经济欠发达。虽改革开放至今,退耕还林已脱贫,但经济还相当滞后。如果不早日设法改变扭转,合理科学综合治理黄河黄土高原,长远其后果仍将不堪设想!年夏秋雨季,陕西、山西、河南连阴雨造成河水洪水灾害,就是警示的例证。

岁月不停轮回,千年拈碎成往事。其实黄土高原早就形成了,黄土高原以土壤色黄而得名。黄河沿黄土高原晋陕大峡谷一泻千里,流经黄河壶口裹携着黄色气雾泥土芳香,吞云破雾一路由北往南经潼关受华山阻挡,转往东流。历史早期,这里一片绿色,原始森林遍布山峦丘阜和低地平川,其间还夹杂着若干草原。黄土被称为黄壤,以区别土壤名称。然而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支流甚多,水中夹杂着大量泥沙,所以呈现黄色。黄河之黄仿佛天经地义,其实以前只称河水,而黄河名称的最初使用,不过西汉初年,距今只有两千二百多年。

黄河黄土高原一线牵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黄河为我国第二大河。全长公里,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公里。上源马曲(约古宗万渠)出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雅拉达泽山麓;卡日曲出各姿各雅山麓,在鄂陵附近相汇,东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在山东省北部东营市入渤海。流入黄河的支流有洮河、湟水、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等,其中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由渭河冲积而成的关中平原,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老龙山、嵯峨山、药王山、尧山等)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长约00余公里,南北宽窄不一,东部最宽处达公里,西安附近约75公里,眉县一带仅20公里,西到宝鸡收尾闭合,形似“新月”。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散关之间,古代称“关中”。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号称“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古有“天府之国”之美誉。渭河其南北两侧支流携带大量泥沙填充淤积的关中平原形成高度不等的阶地。一二级阶地组成关中平原的主体。当地称“原”,自上而下如阶梯状。在渭河北侧有头道原、和尚原、周原、积石原、始平原、毕原、美原、许原等;渭河以南从西向东有五丈原、神禾原、少陵原、白鹿原、铜人原、阳郭原、孟原等。渭河干流及支流泾河、北洛河等均有灌溉之利,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如:郑国渠、白渠、漕渠、成国渠、龙首渠都引自这些河流。关中平原成了中国历史上农业经济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又因交通便利,四周有山河之险,从西周始,先后有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朝建都于关中平原中部长安(今西安),历时千余年,有“秦中自古帝王州”之说。

黄河自古富宁夏,河水自中卫入境,经石嘴山出境,在宁夏境内流程97公里,两岸沟渠纵横,是全区主要灌溉水源。黄河经石嘴山流入河套平原,这是内蒙古最重要的灌溉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黄河东流受吕梁山阻隔,急转南下,在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进入晋陕大峡谷。此段以上为上游,河水较清,长公里。河口至河南孟津为中游,长公里,穿行黄土高原晋陕大峡谷,含沙量大,水色浑黄;黄河流经的山西,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尧、舜、禹均在晋南建都。黄河南流至华山,受阻东流。孟津以下为下游,长公里,流入华北平原,水流缓慢,泥沙淤积,两岸筑有大堤,成为高出地面的“地上河”。解放前,经常泛滥成灾。历史上黄河有史记载共决口次,改道26次。黄河改道后,还曾经流过河北、天津、安徽、江苏三省一市。建国后,在上中游进行水土保持,并兴建了三门峡、青铜峡、八盘峡、刘家峡、龙羊峡等水利工程。因气候变化干旱等原因,黄河曾在年断流多天。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修小浪底水利工程,调节了黄河水源利用,并在下游修固堤岸,绿化美化环境,进行了综合治理。

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在秦岭及渭河平原以北,长城以南,太行山以西,洮河及乌鞘岭以东。包括山西省大部,陕西省北部,甘肃省东部及宁夏回族自治区东南部和河南省西部。面积50万平方公里。海拔一米,山岭高达米以上。黄土广布,厚50一一80米,陇东、陕北可达米,土质疏松,地形破碎,多为塬、梁、峁、及沟壑地形,水土流失严重。按地形差别,分陇中高原,陕北高原,山西高原及豫西山地等区域。种种地形地貌构成了黄土高原的风景美丽奇观,也构成了让人抹不去的洪水泛滥历史伤痛!

黄河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黄土高原由于黄土组织疏松,易于受水力和风力的侵蚀,而黄河水力的侵蚀尤为显著,如果黄土高原有较好的植被,作为覆盖,就可使侵蚀延缓,甚至免于侵蚀。

受到侵蚀的原,不仅原的四周显得缩小,原上也会出现沟壑,由于不断侵蚀,沟头就会不断向上延伸,也不断向两侧屏宽。陕西省的洛川原就是这种典型的地貌。近年信息网络数字化普及,洛川苹果走红世界。皆因洛川原地势高,受曰光多,洛川苹果红甜可口好看。但周边地貌却令人胆寒心悸,独特的地貌黄土林柱比比皆是,最大的一处前些年还开辟成公园,供人游览。笔者心中滋味如打翻五味瓶,五味杂陈,不知咋说为好?截止目前现今,特别是陇东、陕北和晋西北各地,沟壑到处纵横,大原变成小原,小原变梁峁,境况不仅与隋唐时期不同,更与秦汉时期迵异。在榆林明长城附近黄土中含沙量愈为繁多,黄土疏松,凝固力愈小,也愈易受侵蚀,开垦土地,破坏森林,青山变童山(草木不存在的山)。明代中叶有人慨叹无地不垦,山上无森林,地上无草原。因此,河水雨水洪水何不到处侵蚀,原面被切割,沟壑在增多!这也是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为十六国时期赫连勃勃夏国都统万城旧址,本为水草肥美之地,后来被黄沙堙没,因以废弃的原因。

黄河泛滥成灾易于溃决的河段,全在下游,而肇致溃决的因素却全在黄土高原。近些年陕西渭南大荔、华县、华阴等地雨季多发洪水,皆因三门峡水库使黄河泥沙淤积,水库致使黄河水道淤积泥沙抬高河床,引起河水倒灌所致。

怎样治理,迫在眉睫!治理黄河就应该先治理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治理有了科学眉目,减少了侵蚀,泥沙不至于随水流下,汇入到黄河,沉淀于河床之上。河床不再升高,就不必为修筑堤岸而多费心力,也不必为陕西渭南大荔等县近些年渭河排水不畅引起的洪水发愁。修补堤岸是治标,治理黄土高原是治本。恢复黄土高原森林,只要持之以恒,亿万民众同心协力,就会童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银山。经过几十年发展和改革开放,今日黄土高原有了很大改变,但历史原因造成的生态失衡至今仍困挠着农业发展。恢复建立黄土高原生态平衡,实是中华民族复兴和国家繁荣昌盛的希望。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财富,历史早期千里沃野现已杳不可睹。黄土高原在原、梁(乃是原经过侵蚀分割形成的)峁(乃是梁经过侵蚀分割形成的)演变过程中,沟壑随着出现,愈出愈多,层次不绝,纵横交错。我国已故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生前说过:黄土高原“没有森林草原涵蓄水源,一遇降水,极易加速侵蚀,沟壑于是形成。森林草原破坏后,无论久雨、暴雨,所降之水皆无法涵蓄,尽量流下,就更助长沟壑发展。再加人为因素,益发像火上添油一样,不可终止。因为在沟壑旁边的斜坡陡坡上从事耕种,水土更易于流失,沟壑被冲得更宽了。”

史念海先生又告诫人们说:“水土流失促成沟壑增多,而沟壑增多反过来又促成水土流失加剧。这样互相反复,平整的地面日益减少,农业经营就会倍感艰辛。水土流失不仅流失了土壤,也流失了土壤中的养分。黄土见于我国记载最早,两千多年前,即已被认为当时全国最为肥沃的土壤,这种土壤是长期自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宝贵自然资源,也是孕育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自然基础,既经流失,很难恢复,历史时期的生态平衡失调,致使肥沃土壤不断付诸东流,实是莫大损失。保护这一宝贵资源,在今天对于中华民族确是急待解决的一大课题。”

黄土高原的原面破碎,沟壑增多,沙漠扩大,河流浑浊,此情景和远古时期山青水秀情形形成鲜明差别。黄土高原生态平衡失调,威胁着国家的宝贵资源,也威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生活。今天怎样治理黄土高原,史念海先生给出了肺腑之言,他说:“必须着眼于治理沟壑。沟壑形成由于侵蚀,侵蚀使水土流失,防止侵蚀和水土流失,应该着眼于植树造林。已经形成的沟壑,则可在沟底节节筑坝,利用冲来的泥沙,淤填成农田,不断淤高。如果沟壑相当宽阔,除在沟底筑坝淤地外,还可在两侧坡地修筑梯田,既可防止侵蚀,又可以从事种植。所有沟壑都能够得到治理,就可增加大量田亩。这对于发展农林牧生产都是有益的。况且,从长远观点看,扭转生态平衡失调,保护黄土资源,也能为子孙万代造福无穷。”

目尽青天怀今古,默诵长歌颂今朝。中国的伟大,中国文化的伟大,是万年黄河奔腾不息的绵延不断延续孕育着中华民族文明的黄河文化早期文明,是伏羲盘古开天逾万年的中华文明黄河文化支撑起的中华民族精神大厦,是中国人民海纳百川的底气,是滴水穿石“上善若水”的力量,是东方大国天下大同和谐共生的伟大思想,引领中国,引领二十一世纪中国信息网络数字化现代智慧化繁荣昌盛世界强国阔步前行!

年11月19日,学人周学敏谨言奋笔急耕于灯下纸田,奉文与同好读者共享共勉共进!以不误时代所需所知所识!并奉专家学者共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19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