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根祖圣地家国源头老醯儿谝晋
汾河两翼鸟瞰
临汾市古称平阳,因地处汾水之滨而得名。位于山西省西南部,黄河中游,东倚太行,西靠吕梁,中部是富饶的临汾盆地。东西最大横距公里,南北最大纵距公里,总面积平方公里。辖尧都区,侯马市、霍州市,以及曲沃、翼城、襄汾、洪洞、古县、安泽、浮山、吉县、乡宁、大宁、隰县、永和、蒲县、汾西14县,代管临汾、侯马2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常住人口.8万,年,国内生产总值.1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7.1亿元。
临汾市在山西省位置图
华夏直根文明摇篮
临汾历史悠久,是中国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年在襄汾丁村考古发现的3枚小孩牙齿和年发现的一块小孩顶骨残片证明,早在12万年前,丁村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旧石器时代的丁村文化。丁村人介于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之间,这一发现弥补了23万年至1.3万年间中国古人类断代空缺,宣告了中国人外来说的终结。
丁村遗址
最新考古研究认为,尧都平阳(今临汾)的传说正在走向信史。年以来,陶寺考古发现的国内最早的天文观测系统、最早的文字、最古老的乐器、中原最早的龙图腾、世界上最早的板瓦、国内最大史前城址墓葬,都证明具有早期国家特征的“邦国”就是在这里开始形成的,陶寺遗址正是年前尧时代的“唐尧帝都”。又因尧用圭尺正日影,以求“地中”,即国都所在,谓之“地中之都,中土之国”,“中国”一词由此而来。
陶寺遗址观象台复原图
临汾是三晋文明的源头。西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后,叔虞子燮父易唐为晋,是为晋国。晋文公革故鼎新,称霸中原,晋国的中心就在今市域曲沃、侯马一带,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韩、赵、魏三家分晋,从而造就了三晋文明。年至1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的6次发掘,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曲沃晋国墓地
临汾是诸多先进文化发祥地。西汉以来,平阳冶铁业享誉全国;金、元时期的雕版印刷和戏曲艺术,把临汾的文明推向新的高度;平阳商邦,翘楚群商;古槐移民,惠泽四方,民谣“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的流传,至今彰显着人们对这块富庶文明家乡的眷恋。
元代戏曲壁画
膏腴之地粮果飘香
临汾市地处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黄河位于市境西侧,汾河纵贯全境中部。整体地形为两山夹一川的凹字形分布。耕地面积.8万亩,森林面积万亩,水资源总量11.2亿立方米。
农产品种类繁多,均在山西省占优势地位。粮食以小麦、玉米和小杂粮为主,经济作物以蔬菜、瓜类、棉花、油料作物为主,干鲜果以苹果、核桃、红枣、山楂、柿子等为主。
乡宁戎子酒庄葡萄庄园
中部临汾盆地,土质肥沃,物产丰富,素称“膏腴之地”和棉麦之乡,一直是山西省重要的农业基地。近年来,在稳定粮食面积的基础上,全市加快建设“四个百万亩”特色农业基地,粮食总产53.6亿斤,蔬菜、水果、干果、中药材面积分别达到万亩、万亩、万亩和万亩。肉、蛋、奶年总产量分别为32.4万吨、17.2万吨、7.5万吨。吉县苹果、隰县玉露香梨出口美国市场,永和红枣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证书和奖章。
吉县苹果
军事要地光荣之城
临汾历史上曾为京畿之地,制关中之肘腋,邻河南之肩背。东有太岳为屏,西有吕梁为障,北有韩信岭扼喉,南有中条山阻隔,历来是襟带河汾、翼蔽关洛的军事要地。数千年间,这里曾发生过无数次战争,晋文公在此称霸,汉刘渊在此建都,唐王朝在此奠基立业。受压迫的农民为反对封建专制和外族侵略浴血奋战。清道光十五年(),曹顺起义动摇了清廷在当地的统治。民国元年(),陈彩彰领导的洪汉军斗争开创了山西人民反对新军阀的先河。
侯马盟书
临汾曾是华北抗战的政治中心。民国25年()2月,毛泽东、彭德怀率领红军东渡黄河,临汾成为红军东征的主要战区之一;“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把战火烧到山西,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及驻晋办事处、中共山西省委、牺盟会总会先后来到临汾、洪洞一带,八路军学兵大队、总部炮兵团、第二战区办事处在临汾相继成立;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彭德怀等党的主要领导来这里领导和组织抗日战争。
洪洞县白石村八路军总部驻地
民国26年()11月,山西省政府机关及二战区长官司令部也退至临汾,国共合作阻敌南犯,并在牺盟会建议下成立民族革命大学。其间,中共北方局大力发展武装力量,丁玲率西北战地服务团来临宣传演出,贺绿汀创作了《游击队歌》,史沫特莱采访积累了《中国在反攻》的战地素材。党领导的牺盟会积极组织新军,建立抗日武装决死队、自卫队、游击队等,与八路军协同作战,开展游击战争。民国32年10月太岳二分区第十六团在洪洞韩略设伏,全歼日军“战地观战团”,粉碎了日军建立“山岳剿共实验区”的企图,打开了山西的抗战局面。
临汾县东堡村徐向前指挥部旧址
临汾曾是人民解放军西进南下的重要起点。民国35年()后,临汾人民积极支援解放战争,夺取了同蒲战役、临浮战役、晋西南战役、晋南攻势等一系列胜利。临汾攻坚战期间,4万多民兵直接参战,使吕梁、太岳解放区连成一片。临汾解放后,西北人民工业学院、西北人民军政大学、西北艺术学校二部相继在临汾创办,多名学员随军西进南下,广大青壮年纷纷参军,为解放全中国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
徐向前在临汾战役中
文化灿烂英才辈出
临汾文化底蕴深厚,抓一把泥土都渗透出文明的汁液。这里文物众多,素有“全国文物看山西,山西文物看临汾”的称誉。以丁村遗址、柿子滩遗址为代表的旧石器时代文化,以陶寺遗址、尧陵、尧庙为代表的尧文化,以曲村-天马遗址、侯马晋国遗址为代表的晋国文化,以魏村元代舞台、广胜寺戏曲壁画为代表的戏曲文化,都颇具特色,在全国享有盛誉。
全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处,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72处,临汾市文物保护单位34处。文物藏品件/套,是山西省馆藏文物最多的市之一。
侯马晋国古都博物馆
临汾民间传说与考古发现交相辉映。相传伏羲与女娲同为人类始祖,抟土造人,至今在吉县城北庖山顶存有人祖庙;《史记》“黄帝崩,葬桥山”,位于曲沃县域北部的桥山最可能是他埋骨所在;黄帝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故里就在尧都区西赵村;“民无能名”的帝尧,协和万邦,禅位于舜,首开民主政治的先河;法祖皋陶,制定五刑,法治邦国,其故里就在洪洞士师村;春秋晋文公革故鼎新,成就了数百年晋文明的巅峰;襄汾三公村“赵氏孤儿”的故事以及程婴、公孙杵臼、韩厥舍身救孤的义胆侠风被传为千古绝唱。
人祖山伏羲岩
临汾历代文人雅士及作品甚多。最早的碑文为在襄汾发现的《裴良墓志铭》,刻于西魏大统元年();最早的诗词为尧时期的《击壤歌》,收录于《帝王世纪》;战国荀况的《劝学》、清代贾存仁修定的《弟子规》等成为旷世杰作;清末《福香妈哭夫》则是晋南民间歌谣的精典;现代艾青的《怀临汾》、丁玲的《临汾》、杨朔的《征尘》、萧军的《汾河也变得狭细了》、梁衡的《晋祠》、安永全的《我的高考》都是广为传颂的名作。
击壤歌
临汾还是中国“戏曲之乡”“锣鼓之乡”“剪纸之乡”和“民间艺术之乡”。侯马金墓戏俑,有存世最多的元代戏台和戏曲壁画,石君宝、郑光祖等一批元杂剧作家,奠定了平阳戏曲的摇篮地位;吉县柿子滩的岩画、陶寺的彩绘龙盘、晋侯墓的鸟尊、北魏佛教石刻,平阳木版年画的《四美图》《义勇武安王位》等,犹如颗颗明珠镶嵌在平阳大地;陶寺鼍鼓,数量众多的锣鼓艺术,精美的民间刺绣、面塑、剪纸等艺术,无不展示出夺目的风采。全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1个,省级个。
平阳木版年画《四美图》
临汾历代名人辈出。除帝尧等传说人物和晋文公等著名晋国人物外,春秋时期,这里诞生了创作《白雪》的乐师师旷。
师旷塑像
战国后期,走出了儒家宗师荀子和赵国名相蔺相如。西汉皇后卫子夫,抗击匈奴屡建奇功的卫青、霍去病,大臣霍光、太中大夫张敞,汉末著名政治家贾逵等,都为中国历史作出了很大贡献。
蔺相如塑像
西晋主持编修《晋律》的贾充,东晋时的“中兴良守”邓攸、中印友好使者法显,北宋学者孙复,南宋抗金义军首领梁兴,金代刻书家张存惠、《新刊韵略》作者王文郁,元代著名医学家许国祯、戏曲大家郑光祖、石君宝等,清代翰林院检讨卢秉纯、实业家刘笃敬,均光耀史册。
彭真铜像
上世纪20年代以来,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有杰出的当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彭真、任建新;有在这块热土上为中国革命毕生奋斗的张振山、王世英、南汉宸等,有著名书画家董寿平、段云、卫俊秀,作家孟伟哉,电影表演艺术家赵子岳等,他们都是临汾人民的骄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