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义门追述
首义门追述
改建后的太原五一广场以其焕然一新的风貌面世。宏伟壮观的首义门以崭新面貌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应该知道“首义门”的历史意义!公元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孙中山先生领导下的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打响了反清的第一枪,他提出了旗帜鲜明的革命号召:“驱逐靼虏,恢复中华”!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山西省的先进集体以姚以介为代表的进步人物在太原市狄村大营带领手下召开誓师大会,坚决拥护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行动,山西省要第一个积极响应,并且马上采取革命行动,带着队伍首当其冲向太原城山西省府衙进军,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冲破“承恩门”杀向巡府衙门,并且击毙了巡抚陆钟琪,起义宣告正式成功,为了纪念这件有历史意义的活动,故将过去的“承恩门”正式改为“首义门”!
五一广场占地面积8.8万平方米,南北较长,宽阔的迎泽大街穿其而过,把广场一分为二,南广场小些。自南而北,大型雕塑、国旗台、首义门、府城地雕在同一中轴线上。
最南端是大型雕塑《力量》,坐落在八级台阶之上的大平台上,长17.6米,宽8.5米,高9.9米,占地面积平方米,塑造人物形象达人之多。雕塑全方位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作为革命老区的山西率先实行全面抗战路线,以太原为中心实施战略展开,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全面抗战,用血肉之躯筑成抗击侵略者的钢铁长城,凝聚起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复兴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
雕塑之北是个不大的广场,广场靠北是座国旗台。每当重大节日,这里都要举行升国旗仪式。迎着第一缕晨曦,人们从四面八方齐聚于此,共同见证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同时高唱国歌,共同祝福伟大祖国繁荣昌盛。
过迎泽大街是个大广场,广场的北部是座宏大雄伟的仿古建筑——首义门。首义门原名为承恩门,是明初扩建太原城后修筑的新南门。辛亥革命后改名首义门。年太原解放战争期间,首义门在炮火中损伤,于年五一劳动节之前对首义门及其附近毁旧的设施进行拆除,辟建为宽阔的广场,取名“五一广场”。为弘扬太原市历史文化,传承历史文脉,年开始,对五一广场进行整体改造,首义门作为标志性历史建筑得以复建。首义门占地面积多平方米,长60米,宽32.9米,高32.9米,飞檐斗拱孔雀蓝,凝重灰色琉璃瓦,重现年前锦绣太原城的盛景。
最北端是“府城地雕”,横8米,纵11.4米,占地面积约平方米,材质为铸铜。用雕塑的手法还原明太原府城格局,还原历史建筑,立体而生动地展示出了明代太原府城的布局与格局等。
府城地雕的两侧是对称的两组紫藤廊架,廊架下种植有十几株虬曲嶙峋形态各异的紫藤树,枝繁叶茂、郁郁青青、浓郁蔽天。这是上世纪50年代广场建设时期栽种的,已有近70年的历史了。
可以说,改建后的五一广场把历史文化与红色记忆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历史文化与红色文化厚重载体,也是太原市的文化坐标。
然而,综观五一广场的前世今生,不能不感叹岁月流逝、沧桑巨变。
还是从宋建太原城说起吧。这里不得不赘述一番宋建太原城的前前后后。
人们说龙城太原,这是个笼统的说法。其实建太原城后近千年没出过一位皇帝,倒是距今太原市区中心西南约30华里的太原古县城即古晋阳城出了好多好多皇帝,人称古晋阳城是“皇帝培训班”,当然称“龙城”是当之无愧的。
先说说太原府的建制。“太原”一词最初不是城的名称,而是以行政区划出现的。太原府的建制起源于唐朝武后主政时(年),为了提高原并州的地位而提升州为府,一度时期还提升为京都。之后是断断续续,直到明初才稳定下来。太原府是山西省下辖的一个府级政区,类似于现在的太原市,而毁晋阳城之前,不论是并州还是太原府,还是京都。其治所均在晋阳城。这样,宋太宗赵光义下诏毁了晋阳城后,降太原府为并州,移治所于榆次,待建好新城后又将并州治所移至新城。为了区别或忌讳于晋阳城,取新城名为“太原城”,直到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封王才升格为太原府,故而有了太原府城一说。
晋阳城、太原城,怎么回事呢?
公元年,宋太宗赵光义在晋阳城平定北汉付出了太大的代价,让他震惊的是晋阳城中老百姓奋起反抗的强悍程度超过了他的想象。北汉皇帝刘继元已经投降了,可城中的百姓以砖瓦为武器与宋军顽强抵抗,宋军损失惨重。为铲除龙脉震慑百姓,于次年四月就有了火烧水罐晋阳城,把一座多年的繁华古城化为一片废墟。此时,宋太宗一方面降太原府为并州移治于榆次,一方面在旧晋阳城东的汾河之东兴建新城——平晋县。从“平晋”二字可猜测出宋太宗的怒火气,铲平平定晋阳人的彪悍气,更主要的是铲除晋阳城的龙气龙脉。很可惜老百姓不乐意移居平晋县城,而是移涌于晋阳城东北约30里汾河之东的唐明镇。宋太宗的内心狭窄与短视,让他失去了一座抵御北边金人、辽人、蒙古人的屏障。出于国防需要与百姓移涌的状况,两年后即公元年就不得不派大将潘美在唐明镇新建城池。如今大南门的唐明饭店就是得名于原先的唐明镇。宋建太原城的大致范围:东南角就是后来明代贡院“古角城”遗址,在今起凤街太铁宿舍院西北,今文瀛湖(俗称海子边)还是当年护城河的一部分;东北角在原上肖墙街红星电影院旧址即今江南大酒店一带;西北角在今新建路三桥街道办事处东;西南角在今新建路南端路东山西科技报院东。
可以看出,新建太原城并不大,还是个州城,与曾经是府城,甚至是京城、都城的晋阳城确实不可同日而语。更为可笑的是,为解宋太宗的心头之患、心头之恨,新建的太原城官道都设置建成“丁”字街,认为这样就可把龙脉钉死。而我们今天要说的五一广场那片大区域在当时纯是一大片荒地。
转眼到了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皇权,先后将他的24个儿子分封于各地,其中三子朱棡被封到太原。朱棡就藩前派遣他的岳父永平侯谢成新建晋王府和太原府城。最初选址于晋阳城遗址,但开工不久,一场大风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工地,谢成认为这不吉利,是上天在向他示警,遂调整计划,将宋建太原城扩建为太原府城,在府城的东北部极具风水的位置建晋王府,而已开建的晋阳城遗址那边建为太原县城。这样,就有了明建太原县城、太原府城和晋王府。
太原府城在原先宋建太原城的基础上向南、向东、向北扩建,西边不远处就是汾河,故而未能西扩。大致范围南至迎泽大街,东至建设路,北至北大街,西至新建路,城墙周长由原来的十里扩至二十四里,共开八座城门。这些城门除官名外还有民间口口相传的小名,东有宜春门(大东门)、迎晖门(小东门),西有振武门(水西门)、阜成门(旱西门),北有镇远门(大北门)、拱极门(小北门),南有迎泽门(大南门)、承恩门(新南门)。八座城门中两座南门格外引人注目,最初取名太平门、朝天门,后来更名为迎泽门和承恩门。“迎泽”“承恩”应该是源于一首古老民歌《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据说这首民歌是舜帝所作,大意是世间万物都迎承南风的恩泽,为了“承天地之恩礼朝天,迎山川之泽祈太平”,遂更两门为迎泽门、承恩门。其实,承恩门的命名更主要的是因为它面朝当时的都城南京,来自南京的诏书和钦差都会从这座城门进入太原府城,而承恩门向北正对的正是晋王府的南正门——南华门。
这里插个小曲儿。承恩门为什么不叫小南门而成新南门呢?有人说是因为承恩门在清朝中期新修了一次,事情是这样的:太原东山有五条沟壑,每到雨季便成了泄洪渠道,民间称五龙吐水,因而有了“五龙口”。清朝中期的一年,东山山洪沿五龙口奔涌而下,结果冲毁了承恩门及附近的设施,洪灾过后太原府又重修了承恩门及瓮城等,这样承恩门就成了最新的一座城门,故名新南门。其实不然,人家在被毁前几百年就一直这样叫着呢,盖因大南门是在宋建太原城南门的同一中轴线上,明初扩建时在大南门之东米处新开辟一门而称新南门吧。
由此看来,从明初扩建太原府城开始,这大片区域就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也走进了历史,时人们称其为南门外。不过,走进视野的主要是新南门及之外的官道,而从光绪十三年即年始,新南门之南的大片荒地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怎么回事呢?
年,满洲八旗兵用葡萄牙人的大炮轰开太原城后,他们就以占领者的身份在此地住下来。清朝统治者吸取了以往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基本上几十年内就会被同化的教训,又担心清军和旗民的安全,所以执行满汉分治的政策。于是在太原府城的西南隅筑一城中城——“满城”,专供满人居住。随着历史的缓慢前行,清王朝统治也江河日下。到了清末光绪十二年秋,汾水泛滥决堤入城,满城一带地势低洼,全城皆毁。无奈,第二年强征府城东南隅新筑满城,称新满城,原来的叫旧满城。当然新满城没有了旧满城的豪华气派,真是不可同日而语。既然满人有自己独立的城池,当然也要有自己独立的公墓和坟地,以显示自己的身份与地位。于是将新满城西南的荒地作为他们的公墓,取名“满洲坟”,大致就是今天迎泽大街与并州路交叉口一带,也就是相应的迎泽大街与南广场一带。
没想到24年后的一场革命彻底改变了满人的命运。年10月29日。这天凌晨,山西新军第85标(清末军队编制,相当于现在的团)第一、二营千余名官兵在姚以价(时在山西督练公所任教,因治军有方在新军中享有极高声誉)的带领下,在狄村军营誓师起义讨伐腐朽没落又专制的满清王朝。誓师结束后,两营官兵向太原府城进发,途经东岗村第三营军营时,部分事先得到通知的官兵也加入了起义军。
拂晓时分,起义军赶到承恩门埋伏于吊桥附近。不多时,已被同盟会争取过来的巡缉队警官李成林打开城门,起义军趁着微露的曙光一拥而入,进入太原府城。
一部分起义部队快速赶到巡抚衙门,用石条砸开大门,击毙门卫冲入巡抚大院,从睡梦中惊醒的巡抚亲军卫队未作抵抗即四散逃逸,而来太原上任仅二十三天的巡抚陆钟琦,他的儿子陆光熙,还有其他仆役均中弹身亡。另一部分起义军在满洲城遇到旗兵的顽强抵抗,一时难以攻取,炮兵营将火炮从承恩门拉上城墙,拖到小五台(崇善寺)城墙处,居高临下向满洲城轰击,几声炮响之后,满洲城守尉增禧竖起了白旗,缴械投降。
太原革命党人的壮举,打响了辛亥革命黄河以北第一枪(全国武装起义成功第五家),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辛亥革命胜利后,因起义军首先从承恩门攻入太原府城取得成功,为表纪念,承恩门更名为首义门。
辛亥革命后,满族人失去了种种特权,当然也包括坟地的所有权,此后的满洲坟便成为一个乱葬岗,埋骨于此的不仅有城市贫民,甚至还有晋绥军高级将领。年,对失守天镇(大同市东北端的天镇县)负有责任的第61军军长李服膺中将被阎锡山下令枪决,死后即被草草埋葬在满洲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太原市区逐渐向原先的府城外扩展,满洲坟也逐步被包围进去,谁会想到当年的乱坟岗而今成为了整个太原甚至是山西的耀眼地标?!
需要说明的是,年山西第一条铁路正太铁路竣工,太原正太火车站选址于新南门外东南侧的南官坊,也就是今天五一广场东侧的长途汽车站一带。几百年间,新南门虽然是一座城门,但一般是关闭,因为正太铁路的通车和太原正太火车站的启用,新南门才徐徐推开。此后,西行探险的克拉克考察队、末代山西巡抚陆钟琦之子陆光熙(倾向于革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访问太原的瑞典王储古斯塔夫六世、寻访古建的梁思成林徽因……都是从太原火车站下车后,由新南门进入太原府城的。年11月8日太原沦陷,第二天日本侵略者大批部队从新南门进入太原城,从这时起,这座历史古城就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饱受屈辱和蹂躏。
(年正太铁路选线考察队在太原承恩门外合影留念。照片中远处的是西山,沿城墙由远及近可见西南角楼和迎泽门的城楼、箭楼。工作人员站在的位置,就是今天的迎泽大街。)
(年9月18日,太原正太火车站,山西各界列队欢迎孙中山访问太原,背景即为新南门门楼。)
(山西巡抚陆钟琦之子陆光熙倾向于起义革命,年10月27日,为劝说父亲“和平过渡”乘火车由北京经正太铁路赶回太原,没想到两天后太原起义,时父子俩还有几个卫士在场,一卫士正准备举枪射击,起义士兵众枪齐发,陆钟琦、陆光熙及卫士均死于起义士兵枪下。陆光熙的死是个阴差阳错的悲剧。)
(年11月,瑞典王储古斯塔夫六世(即后来的瑞典国王)及王妃路易斯抵达太原访问,时任山西省总参议长的赵戴文受阎锡山委托在正太火车站迎接。)
(民国时期的新南门)
(林徽因与梁思成来山西考查古建筑及林徽因的顶礼膜拜。)
(太原沦陷后日军从新南门入城并在城楼上狂欢)
时光的指针指向了年4月24日。解放太原战斗中在这里还上演了一段首义门城头“双猛虎”的动人故事。当时我团是个战功卓著的团队,他们担任主攻,其一连是攻打首义门的尖刀连,瞅敌弹药不济的机会攻上了城头。可兄弟团团六连也是担任攻打首义门尖刀连。战前议定:谁家第一个冲上城头夺取城门谁家就领走那面“猛虎旗”。那可是个级别很高的荣誉啊!结果呢,不知是阴差阳错还是奋勇争先,两个连几乎是同时占领了首义门。这样,“二士争功”也好,“双雄竞武”也罢,上级为难了,怎么办?于是就来了个“首义门城头双猛虎”……
解放后,遭受炮火重创的首义门城楼及附近的建筑设施拆除了,在原址上辟建了五一广场,四周还安装了黄色铁柱的中华传统莲花灯。因竣工于年5月1日前,并于5月1日正式开放,故取名五一广场,也寓意劳动人民当家做主。
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广场上建起了坐北朝南的检阅台和观礼台,检阅台正中央挂有毛主席巨幅画像,两侧擎天柱上写有时代性标语。观礼台前面是5万多平方米的广场,台后建有小游园,园内有假山、喷泉、鱼池、花草、松柏等。当时,山西省群众性集会、游行、享誉海内外的国际自行车赛,都在这里举行,特别是山西电影制片厂在这里拍摄的电影《神行太保》红遍大江南北,让全国乃至国外知道了山西太原有个五一广场和迎泽大街。也难怪,五一广场、迎泽大街之面积与宽度仅次于天安门和长安街,是展示山西形象的第一地标。
年,拆除检阅台和观礼台,新建了大型喷泉雕塑《探索》。雕塑由两男两女飞天式的人物构成主雕,还有四名提罐女子辅之,表现出一种开天辟地的精神和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精神风貌。也许是吸收了西欧风格袒胸露乳不太严肃而饱受非议的缘故吧,3年之后便拆除移走了。
年,五一广场进行了大改造,拆除《探索》以《晋泉之声》雕塑取而代之,其主题突出汾河作为母亲河的意韵。一对男女背靠背坐在汾河边,男子手持长箫神采飞扬,女子手扶陶罐仰望长空,寓意生活在晋阳大地上的人民充满喜悦和幸福,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一对小鹿在主雕脚下很是悠闲,体现人、动物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年,五一广场再次进行改造,把迎泽大街与并州路交叉口一带辟为一个小广场而建成了一小一大、南北遥相呼应的现代化广场。每天,它都以宽广的胸怀接待着来自各地成千上万的游客。
毫无疑问,这一次改建,五一广场文化氛围更加浓郁,更增加了作为太原第一地标的意韵。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太原五一广场一定会以宽广博大的胸襟,蕴涵厚重历史文化人文的内涵,崭新的风貌,接纳四海宾朋,以见证山西乃至华夏大地的发展变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