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底沟彩陶花瓣纹要上央视春晚
央视春晚,是无数中国人多姿多彩年夜饭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近几年的央视春晚中,文物节目频频出圈,今年又有哪些文物元素值得期待?
1月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年春节联欢晚会》顺利完成第二次彩排。彩排中曝光了主舞台的设计实景图,文物元素“庙底沟彩陶花瓣纹”惊艳亮相,它将雄霸春晚舞台的C位,成为整个演播厅顶部艺术装置。
解锁文明密码,绽放满庭芳华。据介绍,今年春晚舞美设计体现“满庭芳”的理念,取意自中国古典文学词牌名,其中,由四瓣花结构演化重构而成的演播厅顶部艺术装置,创意取材自距今年至年前的庙底沟彩陶标志性的“花瓣纹”。
“华山玫瑰燕山龙,大青山下斝与瓮。汾河湾旁磬和鼓,夏商周及晋文公。”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说的“华山玫瑰”,指的是彩陶上见到的“玫瑰花图案”,是庙底沟文化彩陶上最常见的一种纹饰。他曾提出:花卉图案彩陶,可能就是华族(即华夏民族)得名的由来。
庙底沟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个里程碑。在仰韶文化遗址发现30多年后,为配合三门峡大坝修建,年,考古学家安志敏率队到河南开展调查,首次发现了庙底沟遗址,庙底沟文化因之而命名。年,庙底沟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庙底沟文化,是仰韶时代鼎盛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类型。对庙底沟文化而言,“花”是一个很特殊的意象。花瓣纹是庙底沟彩陶上的典型纹饰,这是先民恒久的心灵印迹,这种丰富而独特的创造意识,凝聚成中华传统文化代代相承的精神文化内核。
古汉语里“花”“华”同音,“华”的本义为“花”。在庙底沟文化彩陶纹样中,最突出的是花瓣纹,其影响范围遍及大半个中国,不少学者认为,或许就是华夏之“华”的由来。这在史前文化中是独一无二的,热情奔放的“华夏之花”,像冉冉升起的朝阳一般,照亮中国文明的诞生之路。
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曾提出中国史前文明的“重瓣花朵”格局,作为庙底沟文化中心区域的豫晋陕交界一带,就是“花心”。严文明认为,以庙底沟为代表的中原地区就好比花心,山东、燕辽、甘青、江浙、湘鄂、巴蜀等文化区好比内圈花瓣,闽台、粤桂、滇、康藏、新疆、内蒙古、东北等文化区好比是外围花瓣,华夏文明,好似一个三重结构的重瓣花朵。
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先生认为:“在多元一体、满天星斗的中华文明中,以三门峡庙底沟遗址命名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是满天星斗中最耀眼的恒星。它与同时期古老中国大地上的其他考古学文化相比较,堪称华夏文化的母体文化或主体文化。中原龙山文化是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中发展出来的。最早的‘中国’,应该说就是从三门峡地区走出去的。”
据悉,今年春晚,选择以“花”作为贯穿整台晚会的舞美主题符号,不仅仅是视觉的外化设计,还包括了节目内在的创意逻辑。舞美主题符号“花”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中国年里的欣欣向荣、吉祥喜庆,更是中华大地无处不在的生机活力和坚毅顽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