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中有没有需要一定曲艺基础才能听懂的包
很多观众表示是因为德云社才开始喜欢听相声,甚至是因为某些相声演员的颜值和台下的形象而想去为了“爱豆”了解相声和曲艺。于是这就衍生出一个很好玩的问题:第一次去剧场听相声,挺紧张的,有什么需要提前学习的吗?或者对自己要求更高的粉丝会问:相声中有没有需要一定曲艺基础才能听懂的包袱,观众需要学习吗?其实,相声创作很忌讳自嗨,再追求高雅也不能“曲高和寡”。作为普通观众,保持自己原本的素质和礼貌,正常的去听相声就可以了,观众真没必要“那么努力”。观众太努力,演员们也会紧张的。其实相声中确实有所谓的“需要一定曲艺基础”才能听懂的包袱,但是,这种包袱不多,而且也有其形成的特定因素。而事实上,如果真的本身热爱痴迷曲艺,包袱自然会懂;如果只是爱听相声,作为普通观众,也根本没有必要为了听懂那些个别的包袱去“学曲艺”。那些包含着“需要一定曲艺基础”才能听懂的相声,大多都是传承下来的“老相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侯宝林大师留下来的一些经典作品。因为侯宝林擅长学唱京剧,当时又想提高相声的“品味”,所以有一系列的与国粹京剧相关的相声作品问世,比如《戏曲与方言》等等。这些经典作品自然成为了后来相声演员学习的对象,但是,完全照搬的不多,效果也不会好,很多只是“融梗”,或者为了有更多传统的味道,稍微加几句类似的内容。当时侯宝林大师的《戏曲与方言》那么火,现在为什么没人敢照搬呢?除了版权的问题和功夫的问题以外,即便是新创作一个相似的,估计也火不起来。当时的戏曲,是非常流行的,以前的戏曲梗,和现在抖音梗的效果差不多。相声演员一模仿,台下就全知道,当然效果好。如今这类的表演已经不适合了。即便是德云社常演的《黄鹤楼》《汾河湾》等等,也要考其他的包袱逗笑观众,而不是靠模仿的像,当然模仿的像还是加分啦。所以,对于自己听不懂的“曲艺梗”,观众真的不必太在意。郭德纲老师曾经就经历过一次《文章会》台下反响不好的情况。他已经把“康有为”改成了“金庸”,可是原词对于当时那场台下的观众来说还是有点“晦涩”,所以观众没有反应。郭德纲当机立断,把金庸文绉绉的部分,改成了“猜灯谜”的内容,现场猜起了谜语,氛围瞬间就好了。所以,如何让观众接受和喜欢,如何推广传统文化等等,都是演员应该思考的问题,普通观众没必要反过来替演员想问题。如果相声演员有本事让观众彻底喜欢上传统曲艺,而不仅仅是喜欢相声,那么观众也自然会去全面了解曲艺。所有包袱,甚至是老包袱,就自然而然懂了。否则没有刻意去为了找“梗”和“包袱”的出处去学习。相声演员们也没有憋着劲儿去“高台教化”,大家能自然自在的哈哈一笑,就是双方的成功了。
上一篇文章: 苗阜3发博文怀念姑姑魏文华,作为相声演员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7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