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乐藜麦现代餐桌上的新风尚环球网
本文转自;
静生长,乐生活。山西静乐是中国藜麦之乡,全年日照时间长,黄土丘陵、河谷梁峁遍布,土地资源丰富,又有汾河流经,是山西水资源富有区域,种植小杂粮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时下近10万亩的藜麦改变了本土面貌,藜麦产业不仅使得当地脱贫,还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去静乐看藜麦,吃藜麦正逐渐成为一种新时尚。
对普通人来说,藜麦不过是一种口感特别的小杂粮,在科学家和企业家眼中,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中科院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朱健康谈到,藜麦最大的优点就是它的营养非常均衡,蛋白是高质量的蛋白,含有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同时富含矿质元素、维生素、膳食纤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定义为全营养食材,是宇航员专属食物。除营养丰富外,让专家们感兴趣的是另一个特点——耐逆性强,藜麦对多个逆境环境适应性非常好,特别耐盐,特别耐旱,特别耐低温、贫瘠。企业家们普遍认为,正是因为藜麦的优点,为生态环境不完善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一种可能,而这种可能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正在不断放大。
作为引进的新型农作物,藜麦在静乐的种植面积和品质位居全国首位,十年前在娑婆乡开始种植,次年获得成功,加工品有藜麦米、粉、酒等。藜麦全身是宝,不仅籽实可以作为谷物实用,其嫩苗还是很好的蔬菜,叶片和秸秆具有饲用价值。对当地来说,多年来开发藜麦产业的实践,就是奔着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目标去的,从亩到0亩,再到现在近10万亩,他们的心血和汗水,洒在黄土地上,换来的是五彩斑斓的藜麦致富之歌。
“产业+就业”双管齐下,是脱贫模式的关键。县长宣文晓介绍:“静乐建立了藜麦产业园区,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在山西股权交易中心展示板挂板,又通过“龙头企业+引进基地+农户”模式,进行新品种筛选、推广、成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签订合作协议,让品牌化和深加工成为现实,为藜麦生产发展插上了科技腾飞的翅膀。”由于藜麦色彩艳丽,观赏性强,结合当地旅游资源,田园综合体也正在建设中,以此带动乡村旅游、人文旅游。藜麦扶贫的静乐经验,在发展藜麦产业的同时贫困户发生了“三变”,即“通过土地流转向产业工人转变,通过技术培训向特色农民转变,通过旅游接待向服务经营者转变”,进而丰富了他们的收入来源,成为助力扶贫开发的抓手,因地制宜拓宽了扶贫路。
现代餐桌上的新风尚。藜麦就是一种粮食,一种具有千年历史的谷粮,作为粮食,它最佳的消费路径就是走上人们的餐桌。目前国人对藜麦的认识还不够,大约只有20%的人们了解过藜麦,其产业发展的潜力巨大。藜麦是全营养的粮食,也是一种百搭的高级食材,实际上作为一日三餐的食材,可以煮粥、焖饭、做藜麦沙拉,还可以做甜品、馒头、面条等。轻食减肥、婴幼儿的辅食、术后康复人群营养餐等,都是藜麦的用武之地。
静乐县委书记王昕表示,忻州小杂粮产业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常备食品,国内外市场对小杂粮的需求不断增加。多种杂粮、种好杂粮,做特做优、做大做强,是杂粮未来的发展方向。静乐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为主体,提高科技支撑,推广电商销售,拓展市场渠道,致力产业致富,力争把小藜麦做成大产业。
作为杂粮主产区的忻州,种植历史悠久,面积广泛,种类繁多,品质优良,杂粮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山西首位,形成了“中国杂粮看山西,山西杂粮看忻州”的产业地位和整体格局。小杂粮也叫粗粮,是指生长期短、种植面积少、种植地区和方式特殊、有特种用途的农产品,既是传统口粮,又是理想的营养保健食品。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存在食谱搭配不当的现象,杂粮逐渐成为大家餐桌上的家常便饭,广受青睐。除了广种杂粮,忻州还研发了各种各样的做法,如莜面栲栳栳、红面鱼鱼、荞面河捞、豆面擦擦、玉米面糊糊等杂粮食品,让人眼花缭乱,胃口大开。
小杂粮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当前忻州立足粮食产业,确立了“把握做特、扎实做优”的总思路,大力实施“优质杂粮工程”,努力创建“中国好粮油”示范市,推动忻州由杂粮生产大市向杂粮产业经济强市转变。静乐入选“山西好粮油”示范县,进一步扩大了杂粮产品的影响力,为“中国杂粮之都”忻州的招牌率先蹚出了一条新路。(文图:米广弘文化学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