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国都的营建规制和特点
导语:东周时期自周平王迁都以后王室衰微,各国陷入长期争霸和战争中,各国纷纷通过变法图强,以图称霸诸侯。为了防止别国入侵,各国纷纷采取应对措施,除了在边境修筑长城外,还在自己国都“城郭构池以为固”。都城的建立并非完全为抵御外来侵略,还用以彰显国家气派,起到震慑别国的作用。秦、韩、楚、晋、赵、齐等诸侯国都城的筑造各具特色,各诸侯国都城的构建因为各自崛起背景、地理特点、政治条件等方面的不同而显示出巨大的差异。通过对各个诸侯国都城形制规划的了解,可以反映出东周时期独特的政治局面。
秦都与最早的“市”
秦国历史上曾多次徙都,秦德公元年定都于雍,后秦灵公迁都于泾阳,至秦献公时期为了摆脱西部蛮夷之地,向山东之地谋求发展,又将都城一度迁至栎阳,而后历经商鞅变法,为了参与与东方六国的争霸,从政治心理上摆脱自己蛮夷之国的地位,秦孝公又将都城迁至咸阳。
咸阳城作为秦国商鞅变法时期和秦征战六国及统一全国后的秦朝都城,取“四面皆阳”之意,营建时期从战国时期一直到了秦始皇统一全国。都城横跨渭水两岸,形成南北格局。背面地势较高处为宫城所在地,还发现有手工业区、墓葬区等,南边主要是离宫别馆和宗庙建筑等。
商鞅变法秦都雍城是秦人意欲摆脱戎狄之地寻求向东发展的第一步,作为秦人正式的都城。雍城不仅包括历代秦公陵园,还有着完整的都城规制。都城位于雍水河北边,城址平面呈现不规则形,主要宫殿建筑集中在城中部以北,主干道附近,西部还有用于储藏冰块和冷藏的的“凌阴”。宫殿区附近还发现有宗庙建筑,宗庙位于宫殿区外面和宫殿区居于全城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秦国宗族权力的下降,秦公权力的上升。
雍城的北边还有露天的集市,市的四面筑有围墙,墙上有门,反映出秦国的商业贸易是被划定在专门的区域,并且有相应的管理。先秦时期商业活动区域多称为“草市”,也就是在露天道路上设立集市。雍城的市是当时较早的官方管理商业的例子,反映出秦国发展经济的举措。
雍城遗址楚国与“郢都”
楚国历史上多次迁移都城,并且习惯上将自己历次所都的都城都称作“郢”。楚文王元年由丹阳迁至纪郢,而后秦攻破纪郢,楚顷襄王将都城迁至陈,后又迁至寿春,至国灭。纪郢因其位于纪山之南,也被称为纪南城。
楚国在东周时期先后灭掉晋国、越国,任用吴起变法,一度成为南方地区实力最为强劲的国家。作为南方地区最有资格参与争霸的国家,楚国修建都城首先需要保证的就是扼守交通要道,控制运输命脉。
纪南城纪南城平面呈长方形,城内朱河、新桥河、龙桥河三段河流穿城而过,城外有护城河,城内水井众多,且建有水门。纪南城显示出典型的南方城市布局,城内外密布的河湖和众多水井保障了城内水源的供给。三条河流相互连接保障了保障了都城交通的便利和重要战略资源的运输。
晋国与侯马晋城
晋景公十五年将都城迁往新田,后韩赵魏三家分晋,晋桓公将都城迁离新田。晋都新田也叫侯马晋城,是晋国晚期的都城。西周时期的晋国是周王室的同姓诸侯国,始封诸侯王唐叔虞是武王之子,成王之弟。晋国在春秋时期一度达到鼎盛,在争霸过程中晋国逐渐陷入公卿坐大,国君卑弱的地步。
祭祀坑新田城位于汾河、浍河交汇处。遗址由8座大小不同的古城组成,其中白店古城呈南北长方形,修建年代最早,其北部呈品字形叠压台神、牛村、平望三座古城。在牛村东北有呈王、马庄两城址,在晋都新田城东北还有两座东西并列的城址。
新田城和其他诸侯国城址不同,都城布局松散,没有一个统一的宫城统领全城,显示出晋国晚期“公室卑而诸卿强”的政治特点。因此晋都城的各个小城分别筑造城墙相互对立隔绝,处于竞争的状态。
晋国公卿之间不仅有竞争关系,还有结盟和相互对抗的关系。在牛村古城以南发现有主体建筑基址和东、西、北三面环绕垣墙的祭祀遗址,以南还发现有祭祀坑。在侯马秦村以西的地方还有盟誓坑。盟誓是东周时期诸侯结盟的一种手段,可以拉拢政治同盟共同对抗敌对势力。
侯马盟书赵都与灵寿古城
赵都邯郸城营建始于春秋后期,公元前年,赵简子占据邯郸;公元前年,赵敬侯迁都邯郸;公元前年,邯郸陷落。赵国是战国时期的新锐诸侯国,北边有小国中山,南边有魏国,东边有燕国和齐国。赵国在内参与争霸的诸侯国中优势并不突出,燕国、齐国等老牌诸侯国实力雄厚,魏国依靠变法也迅速变得强大起来。
强敌环伺的局面使得邯郸城尤其注重都城的防御,都城由王城和大北城两部分组成。大北城作为邯郸建立都城以前原住区域,为郭城,位于王城东北,王城为宫城。王城由北城、东城、西城三座小城品字形布局。
中山国是赵国北部的一个小国,是白狄一支鲜虞建立的国家,先被魏文侯灭国后,历经三十多年又复国,后又被赵国所灭。中山国祖先白狄是一支生活在大山深处的部族,因此中山崇敬大山,将山视为他们的神灵。因此中山国人将都城选址也位于高山之上,并且依据地势修建。
灵寿城因为地势原因,灵寿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滹沱河从城址南面流过,城内地势北高南低,分东城与西城,东城为宫城,西城为郭城,中有隔墙将两城分开。郭城和宫城的两城制设置是东周时期诸侯国常见的防御和保护宫城的设置,郭城一般是为空城,为保护宫城而设。当时的郑韩故城、燕国下都城等都采用这种结构。
中山青铜器结语
东周时期各国“筑防以为长城”以显示自身实力和保护诸侯国的边界地带的安全。东周诸侯国国都是诸侯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甚至有的诸侯国重视商业带来的经济增长,还会考虑到都城的经济中心功能。对于东周时期的诸侯国争霸来说,一般将国都作为一个国家的象征,因此灭掉一个国家一定要拿下这个国家的国都。
东周时期国都并非一成不变,大多数最后强大起来的诸侯国往往经历过多次迁都。迁都的动机可能包括摆脱原有的势力,寻求新的政治机遇;原有国都被灭,迁都以复国;应对周围强大诸侯国无力,主动迁都以避锋芒;因为自然灾害而迁都等。东周诸侯国战争频仍,政治上十分动荡,和后世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稳定的政治局面不同,都城的频繁动荡和迁徙也反映出东周社会的混乱。
参考文献
戴胜《礼记》
司马迁《史记》
佚名《竹书纪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