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神秘的预言,如何左右历史兴衰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很多神预言存在,甚至有个专有名词谶言(音chen第四声)来统称这些神预言,耳熟能详的谶言有:亡秦者,胡也;莫逐燕,逐燕必高飞等。本文根据历代史书整理了其中一部分神预言,和大家分享。

这些谶言看似浅白,甚至还很有趣,但实际大有内涵,也没人能说清它们究竟从何而来,又是出自谁人之手。我们这些这些后人也只能在史书和故事中感叹其中神奇和历史的造化。我们当下也存在很多谶言,只不过大多数人都听过,却难以理解其中含义。

清明上河图(局部)明仇英辽宁省博物馆

经济学中常用无形的手来描述市场本身的巨大作用。中国历史上的谶言正如这种无形之手,大大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甚至成为决定历史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多少人因为一句谶言而自诩天命,从而兴事起兵;多少人因为看不懂一句谶言,而南辕北辙,身死功灭。

要想认识到谶言的存在以及其巨大的历史作用,还得认识到一个道理: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超越普通人的高人,他们作好谶言,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他们有的能仰观天象,有的能卜卦预知,有的则有观察宿命……对世间兴衰变化洞若观火。他们心怀善心,悲悯世间之苦,遂在世道衰败前,或化身赊刀人,或借小孩布衣之口传出民谣消息,或刻碑留书,以这些方式来警示世人。

人世间就像一场考试,考试未结束前,答案永远是个谜。所以,这些高人点而不破,留给世人的谶言总似雾中看花——既要点化世人,又不能提前泄露未来的答案。

甘露不润无根草,大道不渡无缘人。一部分悟性最好的人听到这些谶言,从善而行,可顺势而为;一部分悟性稍好的人等到事情应验后,才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谶言的含义,感叹人外有人,从而心生敬畏;悟性不好的人自始至终都会觉得是迷信,就算事情应验了,他们也会觉得不过是巧合而已。

本文也是专门给悟性较好的人写的,不妨随笔者换另一种视角再读历史。

亡秦者,胡也

历史上最著名的谶言大概就是秦始皇时期的那句“亡秦者,胡也”。秦始皇正是因为这句谶言,命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又修筑万里长城,以绝亡秦之患。但人算不如天算,秦始皇死后,其子秦二世篡位。

秦二世暴虐无道,十几年后秦朝便由此灭亡。秦二世名叫胡亥,恰好验证了“亡秦者,胡也”的那句谶言。

有人可能觉得这不过是一个传说故事而已。但事实并非如此。这句谶言被记录于《史记·秦始皇本纪》之中,原文如下:

因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

原来,这句谶言出自寻仙术士从海上带回来的一本书中。

清明上河图(局部)明仇英辽宁省博物馆

秦始皇得此书,以为大患在外,胡虏亡秦之心不死,可实际则恰恰相反。如果当年秦始皇非向外寻求,而向内寻求,立扶苏,逐胡亥,历史又该怎样呢?不过一念之差而已。

谶言不仅仅在启示当时的人们,也是在启示后世的人们。当我们这些后世人看到这句谶言以及秦始皇的选择后,我们也会不禁去思索。或许这也是这句谶言一个真正的意义所在。

正是因为谶言无形的力量存在,历代多有权谋之人反过来借用,比如陈胜吴广起兵时,利用鱼腹丹书宣传道:大楚兴,陈胜王;王莽为篡位制作“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的井中石碑;东汉末年的袁术称帝,自诩“代汉涂高”。

历史就是这样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很多人觉得是史书中的事实,实际却是假的;很多人觉得是故事传说,实际却又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这也就成了我们这个世间的一个浅层次的迷。

代汉者,当涂高

自西汉时期,民间就流传一句谶言“代汉者,当涂高”,相传出自于《春秋谶》。

《太平御览》中表述,汉武帝于汾河边与群臣宴饮,酒过三巡,汉武帝作《秋风辞》后,忽然感叹道:刘家天命会失而复得,我不知道哪位子孙能担此重任,但当“六七之厄”来临时,“当涂高”将取代我们汉室。

群臣听后皆惊,默然无声。汉武帝接着说:我大概是醉了吧!自古以来,又有哪家能永享天下呢?就算天下之主非我刘氏,又有何妨!

此后约一百年,王莽篡汉导致天下大乱。名儒刘歆(此人还算出圆周率为3.,世称“刘歆率”)从《赤伏符》推算得知:有个叫刘秀的人将为天下之主。于是,刘歆改名为“刘秀”。

此时,有一个普通百姓与姐夫邓晨到蔡少公家去。蔡少公通谶纬之学,和众人说:刘秀当为天子。这时有人说:这谶言中所说的刘秀肯定是国师公刘秀(刘歆)。

那位普通百姓开玩笑道:难道天子刘秀就不能是我吗?

众人听后大笑。

清明上河图(局部)明仇英辽宁省博物馆

恰好,这位普通百姓也叫刘秀,也就是后来的东汉开国皇帝。而那位自诩天命、为此改名的名儒刘歆不久后便因谋反之事暴露而自杀。

刘秀登基后的第三年,与邓晨一起谈及往事,邓晨从容的对光武帝说:“仆竟然做到了”,刘秀听后大笑。刘秀笑谈谈谶言之事被记载于《资治通鉴》中。刘秀不仅应了刘歆和蔡少公所得谶言,更应了汉武帝所言“刘家天命会失而复得”。

另据《后汉书·公孙述传》记载,平陇战后,刘秀欲取川蜀,写信劝降在蜀地自立为王的公孙述,便化用了这个“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言,意思是:公孙述你不是涂高,没有代汉的天命,速来投降。

由此可见,这句“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言确实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东汉时期名儒周舒深谙谶纬学,曾解释过这句谶言:当涂高者,魏也。

等到魏文帝曹丕代汉称帝时,人们才普遍明白,原来这句谶言中正是像周舒所说那样,就是一个“魏”字。

“魏”的古字是“巍”,到了汉朝才去掉了上面的“山”,成为了“魏”,指的是“道路两旁巍巍高大的宫阙”。而“涂”有道路的意思,“涂高”正对应“魏”字中“道路高大之意”。而汉武帝所说的“六七之厄”对应的恰好就是两汉国祚年。

相传由诸葛亮所做的预言《马前课》,一课对应一朝,则是用“八千女鬼”来代指魏国代汉。

西汉一句谶言流传数百年,历经三朝后应验,让人不得不感叹国运之定数。时来天地皆同力,病去英雄不自由,多少人为诸葛亮壮志难酬而惋惜。历史或许也是在告诫我们,即使有诸葛亮经天纬地之才,鞠躬尽瘁之心,也不能改变国运兴衰的天数。正如汉武帝感叹:就算天下之主非我刘氏,又有何妨!顺天意而行即可。

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公元年,董卓杀少帝刘辩,立刘协为帝,权倾朝野,不可一世。而就在此时,长安开始流传起一首童谣:

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大约三年后,董卓被杀,陈尸示众。这首童谣记载于《后汉书·五行志一》中,乍一听,好像非常浅白,和这段历史没有任何关联。

但实际其中的“千里草”实为“董”,“十日卜”为“卓”,这首童谣正是讲董卓的。并且“千里草”和“十日卜”都是自下而上解字,而不同于通常的自上而下解的,暗示董卓将以下犯上,以臣凌君。“何青青”为多么青葱茂盛的意思,暗指董卓飞扬跋扈,“十日”指的是时间短暂,“不得生”指的是董卓最后被吕布所杀。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就有这样的场景,董卓以为皇帝要禅位于他,驾车前往皇城。半路上遇到有一群小孩在唱儿歌: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清明上河图(局部)明仇英辽宁省博物馆

董卓听后若有所思,但被禅让的事高兴的冲昏了头脑,仍然驾车前往,最后死于吕布的方天画戟之下。

董卓,史上大恶之一。为何上天也会出现谶言来警示他呢?笔者认为,因为上天有好生之德,即使像董卓这样的大恶之人也会给他改过的机会。但是,罪大恶极的人往往已经被自己的欲望名利迷住了心窍,所以大多把握不了这样的机会。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上天大概用这样的方法,让悟性较好的人明白如何选择自己的道路——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和董卓这等大恶为伍,即使当下“何青青”,归宿也是“不得生”。故有,君子从道不从众。

李氏当为天子

花开花落,冬去春来,我们人类所处的时空有着周期性,因此历史也有周期性。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朝代和事件非常相似,就像是不同周期同一阶段之间的相似,比如秦朝和隋朝,汉朝和唐朝,王莽篡汉和武周代唐,三国和五代,魏晋南北朝和宋辽金南北对峙等等。秦朝时有谶言“亡秦者,胡也”,隋朝时也有谶言“李氏当为天子”。

据《资治通鉴》记载,隋炀帝杨广登基不久,有一方士名叫安伽陀不知从哪里得到一句谶言——李氏当为天子。安伽陀将此事转告杨广,并建议尽诛海内凡姓李者。杨广虽然没有采取安伽陀的建议,但自此对李姓大臣倍加防范。

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局部-隋炀帝像

隋文帝曾经梦见洪水淹了长安城,所以迁都大兴城。当朝大员申公李浑的侄子李敏,小名洪儿,恰好符合谶语和洪水之梦。到了隋炀帝时期,李浑因失信于宇文述,被宇文述联合一众大臣诬告谋反。于是,隋炀帝便趁机诛杀了申公李氏一族。

随着这个谶言越传越广,隋炀帝又开始不放心自己的表兄弟李渊,于是开始试探李渊,并想借机除掉太原李氏。此时,李渊战战兢兢,已经觉察隋炀帝的杀心,便称病在床,整日纵酒,四处受贿,自毁名誉,以求自保。隋炀帝见状,觉得李渊难成大器,便饶过李渊。

后来,隋炀帝无道导致天下大乱。李渊、李世民父子于太原起兵,最终取代了表兄弟杨广的江山,建立了大唐,定都长安,不仅应验了那句谶言“李氏当为天子”,更应验了隋文帝大水淹了长安城之梦。

在历史的周期中,隋炀帝和秦二世非常相似。

他们的皇位都是从太子长兄那里阴谋篡得来的,而且即位时都将长兄赐死;他们登基时正值帝国盛世,却不想在短短的几年到十几年的统治下,天下大乱,二世而亡,最后自己也被近臣所杀;他们所在的朝代都是结束华夏几百年乱世的大一统王朝,但也是昙花一现、承上启下的王朝。

这些都是唯物史观用一句巧合偶然永远无法解释的。

这些看似偶然巧合的历史让人不禁联想:历史是否本身就是一场大戏,背后有一位编剧,正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一般,你我都是戏中的演员,演义着上天赋予我们的使命。

来自电视剧《三国演义》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隋炀帝和秦二世是否是同一人出演的呢?三十二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60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