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治世重镇,乱世强藩,霸于一统,亡于内
发迹于岐山的周王室,从“牧野之战”灭商起,一直引领着天下,建立了带有周文化特色的政治体系。而历史风云际会,在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平王东迁,周王室被淘汰出历史舞台的中心。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权威崩溃之后,从此开启了后人所谓的“春秋时代”。群龙无首、小国被兼并、战乱不断的局面召唤着新权威的诞生。霸主将应运而生,建立起新的格局,而其他诸侯国,就只能在霸主的影子下,随指挥而舞。好的战略可以影响百年,在楚国崛起而中原诸侯内乱不止的时候,周王室用“汉阳诸姬封锁线”将楚国困住近一百年。一方面,楚国错失了这一百年,无法趁中原内乱而问鼎天下,日后不得不与那些具有地域优势的诸侯鏖战;另一方面,晋国借这段时间平息了内乱,整合了山西高原,一跃成为春秋时期的超级霸主。“晋楚争霸”是春秋时期的“主旋律”就国家实力来说,晋国不仅有压倒性的军事优势和战争潜力,而且对其他诸侯国形成了压倒性的军事威慑。在这样的基础上,晋国可以比较自主地贯彻自己的国家意志,迫使其他国家不得不在众多问题上对其妥协甚至顺从。不仅如此,晋国还拥有一定的政治、文化方面的影响力。是以,晋国始终影响着当时的政治格局,同时利用自己霸主的地位制定规则,成为春秋时期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之一。治世之重镇,乱世之强藩提到晋国,玲珑不得不先对晋国所处的汾河平原,做一个简单的分析。汾河平原即是如今的山西,号称“表里山河”。其东部位于黄土高原,东部北起绵延的太行山脉,使得华北平原向西部渗透变得十分艰难;其西部被黄河环绕包围;其北部虽与蒙古高原接壤,但却可以依靠阴山山脉和衡山山脉建立起的防线来保障自身的安全;其南部有著名的潼关、孟津、王屋山,而这些都是战略要地。因此,可以说山西之形势,是最为稳固的。不仅如此,山西虽处高原,但不乏盆地。汾河、漳河呈放射状地冲击山地,形成了从南到北的运城盆地、临汾盆地、太原盆地等如珍珠一般的盆地群,为晋国人民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大片平整、松软、易于耕作的黄土地。这意味着,晋国人在完成山西内部整合工作之后,无论是吞并他国还是政治动荡,晋国不会像宋国、卫国、郑国、齐国那样容易受到其他诸侯国的干扰,而能相对自主地解决,秦穆公数次插手晋国君位继承却往往得不偿失就是明证。这样的封闭性,亦让晋国在吞并他国时,很容易就能保护住既得利益,不易受到外部势力的压迫。由此可见,晋国之所在可被称为“攻守兼备之地”。这片黄土地让晋国有了足够成为一个大国的物质基础,但是要想成为一方霸主,显然不能远离地缘中心而偏安一隅。幸运的是,晋国显然不存在这个问题,无论周王室的政治中心在镐京还是雒邑,晋国都可谓是王权边上的土地。如果周王室一直保持强大的中央权威,那么晋国必然是周王室维护崤函通道畅通无阻的军事重镇。然而,当平王东迁之后,具有相当军事、经济实力山西境内必然可以诞生左右天下大势的强藩,晋国恰恰把握住了机会。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平王东迁不得不依靠晋国来稳定局势,甚至周平王和携王争位亦需要争取晋国的支持——“晋文侯杀王子余臣于携”。随着周王室势力的进一步衰弱,晋国逐渐扩张,他们凭借地缘优势,一举成为最有潜力称霸的诸侯国。晋国的扩张之路——假虞伐虢晋国之所在,有利于四面出击,一旦周王室实力下降,晋国自然不会放过扩张的机会。在小宗取代大宗之后,晋国沿着汾河直至黄河,开始了扩张之路。晋国向西扩张,将临汾盆地西部收入囊中,甚至跨越黄河进入了关中盆地;向北吞并了贾国、杨国、霍国,占领了临汾盆地北部,并逐步进入原来由犬戎控制的太原盆地;向东主动会盟众狄以御赤狄,扭转了长久以来单打独斗对抗赤狄的形势,并最终彻底解决了赤狄问题,顺利进入长治盆地;向南吞并了魏国(西周时期分封诸侯国),将势力扩张到运城盆地。与犬戎作战画像至此,山西高原土壤最肥沃、水源最充足、农耕条件最优越的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几乎全部都落入晋国囊中。此时,晋国已经不再是当年的“百里之地”,一跃成为较有实力的大国之一。然而,晋国想要进一步称霸天下,仅此是不够的,晋国只有控制渭河平原和河洛地区必经之路——崤函通道,才能获得控制中原的主动权,进而争霸天下。那么,控制崤函通道的虢国便成了晋国必须拔掉的钉子。得到虢国,晋国既可以控制崤函通道以遏制秦国,又可以加强向东部渗透的运输能力。如此看来,虢国已是晋国必得之物,只不过就看如何攻占了。在选择进攻路线时,虞国则成了晋国不得不考虑的变量。虞国控制着斜穿中条山的山间通道,且与虢国南北方向排列,形成一个“唇齿相依”的形态。考虑到虞国境内异常陡险,有很强的防御能力,当然以逐一击破虢、虞为上策。因此拉拢、控制住虞国,成为晋国解决这两个诸侯国的最佳方案。《东周列国·春秋篇》晋献公剧照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晋献公不惜用重金、宝物贿赂虞国,贪财短视的虞国国君不仅接受了贿赂,还主动答应参与对虢国的征伐。失去虞国的支持,虢国灭亡的下场自是顺理成章之事;失去利用价值而孤立无援的虞国被吞并,亦是必然。至此,崤函通道的主导权落入晋国之手。经过几代国君的努力,晋国这才真正有了争霸天下的实力。晋国的命门——霸于一统,亡于内斗山西高原的封闭性,让晋国即使在受到外敌侵扰时,也能有很强的自保能力;而我们将整个晋国历史贯通来看,就会发现晋国的内部斗争给其本身带来的灾难,远远高于楚国、秦国带来的外部威胁,这种挑战伴随了春秋时期晋国的兴衰。曲沃代翼之后,在晋献公执政时期,他基本整合了晋国的内部,带领晋国进入吞并扩张的“快车道”;可惜好景不长,晋献公后期晋国陷入群公子争位的动荡之中。我们看到,太子申生城曲沃、重耳走蒲、夷吾走屈。由此可以推测,如果不是申生自缢以及晋献公果断强势出兵,晋国不出意外会再次陷入分裂的局面,在玲珑看来,这一次动荡若成真,足以让晋国称霸推迟二十年。事实上,晋文公重耳思虑周全、清晰,他回国复位后第一件事不是争霸,而是设立“三军”和“六卿”,他的目的便是平衡和整合各方势力。正因如此,晋文公才能在即位后迅速稳定内部局势,让晋国在不久之后的“城濮之战”中取得胜利,并一举奠定晋国霸主的地位。然而,内部斗争始终是晋国发展中挥之不去的隐患。一方面,内部斗争很容易给敌人以可乘之机。如重耳回国之前晋国局势并不平顺,常受到秦国干扰,秦穆公就曾扶持晋惠公、晋怀公上位,虽然最终扶持了晋文公,但秦穆公干涉晋国内政的行为,让晋国称霸推迟了数十年,且秦国又以较小的代价得到了河西之地,从而达到“立昏君以弱晋,得城池而强秦”的目的。另一方面更为严重,一个国家本来应该是理性的,晋国所作出的决定,应该符合晋国的国家利益,但是由于内部斗争的存在,使晋国国内常常出现“因私废公”的行为。如赵盾在立嗣上反复无常的举动,引发秦晋“令狐之战”,从结果上看,晋国不但没能达到稳定政局的目的,而且得罪了秦国这个重要的盟友,还因为连杀两位公子以及对秦国出尔反尔,在道义上受到其他诸侯的谴责。是以,晋国向外扩张到一定极限后,其内部矛盾便无法调和了。从晋国内部各方势力相互角力、蚕食的行为,便可推知“晋国再次破碎”是必然的结果,这也意味着晋国彻底失去逐鹿天下的可能,除非将打碎的地缘重新整合起来。而“整合”,正是战国时期秦国的策略,他们将韩、魏、赵依次兼并,保持了山西高原的完整性,成了最后的胜利者。
上一篇文章: 地球日读读绿水青山,4首唐宋诗初衣胜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7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