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地方,偏头关
偏头关,西临黄河,东连大同盆地,南枕汾河、桑干河之源头管涔山,北接河套平原土默川,为明代万里长城九边重镇之一,也是山西镇总兵驻地。据文献记载,在夏代,偏关为禹贡冀州的区域,商代为氐方国,到了西周属燕国,东周归晋。春秋战国为赵国的林胡。两汉时期为西河郡美稷县,隋为并州开阳县,唐为岚州(山西今岢岚县)下辖的一个镇子,名唐隆镇。元大德三年即公元年,改名为偏头关。
偏关老牛湾有明一代,自洪武二十三年即年镇西冲指挥张贤移建偏头关于西河原平,属于三关镇,置镇西卫,设总兵官,驻兵万余,大修边政,成为了九寨屏藩之重镇。偏头关管辖的长城,西起山西保德黄河岸,沿黄河东岸经河曲县,偏关县到达老牛湾,然后东到内蒙古清水河县的丫角山,这条线为明代的大边,又称“大边长城或外边长城”。
偏关长城从内蒙古清水河(内蒙古)口子上村起,往南延伸,经偏关的老营垒、宁武关(山西宁武县)、雁门关(山西代县)、平型关(山西灵丘县)、龙泉关(河北阜平县)、井径关(河北井径县)到和顺县以东的黄榆岭,此为内边,又名“内边长城”,内外两边长城共计长达里,山西镇统辖偏关、宁武关、雁门关“外三关”以及三十九堡,十九隘口。
偏关长城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偏头关为历代民族战争提供了一个绝妙的舞台,偏关境内长城密布,纵横交错,其中有北魏长城、北齐长城、明代的内、外长城、黄河边墙长城、二边、三边、四边,共计古堡49个,烽墩达多座。
偏关县城偏头关旧城在今天偏关的城东北,整个城垣散布在东仰西府的山梁上,故名“偏头砦(音寨)”。现今东部城墙墙体仍存,上建有玉皇庙,为偏头关八景之一,名“玉清真境”。西部已经被今天偏关市区所覆盖,中部在明代建城时就东沟河改道就已经毁掉了,其西门在今天的乐门街“大圪洞”处,东西大约米,南北依山就势,宽窄不一。偏关县就是因为地势而形制很不规则,象一只头枕塔梁山,卧于关河岸边的巨型犀牛,故而又称“犀牛望月”城。
偏关文峰塔偏头关城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三年(),至明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六年(),历经年的新建,使得偏头关城规模大备。明武宗朱厚照十三年秋,武宗从大同西巡由老营垒至南门入城,不禁发出“此偏关头创之不易,守之为难”的感慨。
偏关老营垒现在的偏头关,已经成为了一座欣欣向荣的县城。南城门极其城楼修缮一新,成为了偏头关的标志性建筑,与关城临近的南门外已经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并且大多是仿古建筑,与关城风貌和谐统一。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一项最为宏伟的防御工程,是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重要标志,也是世界文化的璀璨的瑰宝,而偏头关无疑是这个文化链条里重要一份子,不可缺失一份子。
偏关长城张梦章: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大同作家协会会员大同周易研究协会常务理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