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山西临汾丁村

说到丁村,凡是学过历史的伙伴们都知道,年及年考古发现了丁村人遗址,出土了3枚丁村人十二三岁儿童的牙齿化石和婴儿顶骨化石一片,还有多件丁村人打造的石器以及同丁村人同时生存的28种哺乳动物,5种鱼类,和30种软体动物化石。尤其是出土的三棱大尖状器有显著特点,故命名为丁村文化,在中学历史课本上会看到这件远古时代的石器。距今18万-23万年。

丁村,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新城镇。这片文明故地,在汾水烟波中注视着千百年来的沧桑变迁,熙攘商帮、古驿村寨、家风族训汇集于此,共同构成了北方地区汉文化的珍贵活化石。

村落位于汾河东岸的高地上,村北为开阔农田,村南为土冈,东、西皆有山岭,形成“腰带水”之势,是历史上“金襄陵、银太平”的膏腴之地。周边环境优越、资源丰沛。

丁村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文明故地”、“汾水烟波”、“古驿商帮”、“结义文化”。

“丁村人遗址”,填补了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化石的缺环,证明了丁村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因其时代久远被称为“文明故地”。该遗址于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丁村位于汾河之畔,汾河水从三面把丁村环抱,化成太平八景之一的“汾水烟波”;丁村是山西与中原往来的关隘要津,丁村商人更是晋南商帮中实力最强的“太平帮”中的重要一支,丁村商人的生意向东能经营到河南,向西能拓展到甘肃、陕西;丁村有句俗语:先有三义庙,后有丁村,建于元至正二年的三义庙是村内最古老的建筑,名字取自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丁村始祖丁复和任姓、阴姓的“结义文化”一直教导着丁村的子孙后代要互帮互助、和睦相处,“兄弟同心,和睦相处”的家训也成了丁村数百年的治村理念。

丁村至迟在金元时期已成规模,侯氏、殷氏、任氏、丁氏等聚居于此。丁复于明初迁居此地,筚路蓝缕,其后人在明中后期崛起,遂成村落主姓,是晋南“太平商帮”的重要分支。丁氏自明万历到清咸丰年间陆续购置土地、营建院落,形成了今天村落的主体。村中街巷多为“丁字”形交接,被称为“四方村落丁字街”。东西主街与南北巷子将村落划为北院、中院、南院和西北院四个部分。以观音庙为中心,街巷为经纬,院落建筑依附街巷逐渐展开布局。

丁村另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丁村民宅,于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明代及明代以前的院落9座、清代院落31座,民国时期的院落3座。

民宅群呈东北西南向分布,分北院、中院、南院、西院四大组。由于宗族的繁衍发展,反映在院群坐落上的时代差异特别明显。这四大群组以村中心明代建筑观音堂为领首,以丁字小街为经纬,分落于北南西三方。这些民宅布局合理,建筑气派讲究,横径曲巷,院院贯通,连接巧妙,在建筑的时代风格上各有不同。北院以明代建筑为主,中院为清代雍乾朝者为多,南院则以道咸者居首,西北院皆为乾嘉时所筑。这些建筑突出的特点是注重装饰,在建筑的各个部位,大多有木、石、砖雕,尤其是木雕,举目皆是。在斗拱、雀替、博风板、栏额、门楣、窗棂、影壁、匾额上,无处不点缀着雕品,就连柱础、阶石和小小门墩儿上,都装饰得美观大方。那些琳琅满目的浮雕、阴雕、阳雕;人物、鸟兽、花草、静物;单幅雕、组雕、连环雕,都巧奇天工。反映民间故事的《司马光打缸》、《鹬蚌相争》;显示忠孝节义的传统戏曲《单刀赴会》;愿吉祥如意的《龙凤呈祥》、《鹿鹤同春》、《五福临门》、《百寿图》;鼓舞人们意志的《松竹梅》、《春兰秋菊》以及表现民俗的《闹社火》等雕刻,无一不是构图缜密,玲珑剔透,为古色古香的建筑,增添着锦绣和光辉。

这些建筑恢宏完整,数量众多,分布集中,作为山陕古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丁村民宅于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名录。

汾水流淌、枣林飘香,无论是屹立不倒的宏丽宅院,还是匠人手下翻飞的五彩窗花,都是古老村落生命的延续。老街深巷,镌刻着田园生活的闲适古韵;栋梁屋宇,记录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匠心;机杼织锦,回响着产业的再生与繁荣。

丁村,作为三晋文明最重要的见证与载体之一,将在岁月的长河中继续焕发活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78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