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盐保中心开展盐湖水系调研第286天

白癜风治疗专业的医院 http://m.39.net/news/a_8600334.html

毋庸置疑,“畎子”的名称背后,有厚重的盐文化故事。尤其是以盐号命名的“畎子”,更是承载着一代代盐商孜孜不倦的追求。

在中心办公室主任吕国玉的带领下,我们试图拨开历史的烟云,寻访这些具有个性特征的“畎子”背后的故事。

“王恒泰”畎子

“王恒泰”畎是最负盛名的一个“畎子”。这个“畎子”在池南偏西的五工段处,面积有五六百公亩。

王润翰刻印的《汲古堂印谱》

商名王恒泰,“的名”冲翰,太平县人(大致范围在临汾盆地南部、汾河中下游的襄汾县境内)。“的名”就是原名、真名,他是刻印《汲古堂印谱》的王润翰的哥哥。

清代盐官蒋兆奎编纂的一部盐政志书《河东盐法备览》

我们知道,《河东盐法备览》是清代盐官蒋兆奎编纂的一部盐政志书。不同于地方志早有成例,成书于该书之前的河东盐政著述,内容上大多沿袭旧文,体例上胪陈往制,一直难以形成统一的规范。《河东盐法备览》的纂修在前人纂书思想、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革新,体例更易,内容更详,直接促进和影响了清末《增修河东盐法备览》、《续增河东盐法备览》的编著刊印,形成了清代中后期河东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史料文献记载三部曲,使河东盐政文献进一步趋于系统和完备。其在河东盐池文献纂修史上具有开创之功,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全书体现了蒋兆奎因地制宜、长于变通的盐务思想。

王恒泰是乾隆54年《河东盐法备览》监刊商人之一

乾隆54年《河东盐法备览》“双签盐商”

值得一提的是,王恒泰是乾隆54年《河东盐法备览》监刊(大致有出资赞助的意思)商人之一。书中《运商卷》开首就记录太平县“双签盐商”王恒泰、尉世隆、陈宁泰(籍贯待考)的销盐引地和引数。当时销地分为56块。每块1签,抓阄抽签。只有这3人是2签,大多数人是1签。所以称他们是“双签盐商”。

清代食盐的计量单位主要是斤、引和名三个。其中,雍正、乾隆朝每名引,每引斤。其时,王恒泰名9引,后续加余引46名80引;尉世隆名44引;陈宁泰名46引,后续加余引60名。王恒泰既是盐池南岸的主要坐商(搞生产的),又是数一数二的运商(搞运输的)。

王恒泰商号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前(晋缓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工业篇)

王恒泰商号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前。有资料记载,当时王恒泰“畎子”经营权属于襄汾“南高刘家”。在传统晋商纷纷走向没落的时候,襄汾“南高刘家”却逆势生长,强势崛起。刘家的代表人物是刘笃敬。在刘笃敬的经营下,刘家不仅控股运城盐池,还在太原开有煤矿、硫磺矿,建有电厂、面粉厂、印刷厂等。

以王恒泰为关键词进行查询,我们又发现了一些资料,如盐湖区一些碑刻上有其捐款或经理人记录,王恒泰还是总商,长芦盐场也有他的股份……

捐资助学的盐商名单(部分)文献出自增《增修盐法备览》

其实,王恒泰值得称道的事情还有捐资助学。

运城教育事业的勃兴与盐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创建于公元年的河东书院,就是当时最负盛名的学府之一。当时正是明武宗正德九年。河东巡盐御史张仲修,接受了本地广大士绅的提议,自己牵头募集善款,为河东地区创建了一所高等学府,命名为“河东书院”。河东书院自建成到停办先后经历了明朝、清朝、民国三个朝代,共年,是原河东地区三朝最高学府。

史料记载,到了王恒泰所在的年代,在重建河东书院时,“盐商王恒泰、尉世隆、王费合三家相继各捐银一千两”。

小时候,看手指头上的纹路,圆圆的叫斗。童谣里唱道:一斗穷二斗富,三斗四斗卖豆腐,五斗六斗开盐店……原来,这耳熟能详的字字句句,传唱的是曾经的盐商辉煌。

同行的盐文化专家说,历史上,盐号转手之后,也就是更换了老板之后,其名称也不能变。挖掘王恒泰商号的故事,保护“王恒泰”畎,对于弘扬池盐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张桐孙嘉豪薛吉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600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