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回得去的古中国

这是一部探问民族根源的纸上纪录片!这是一曲共鸣天地神人的凝固交响乐!这是一次点亮二十八星宿的超时空接力赛!这是一趟驰骛八荒又脚踏实地的“古中国”穿越记!以书为礼,“晋”在其中。由中国知名文化旅游学者姜剑波著的山西首部典藏级人文地理著作《大地上的山西》于日前与读者见面。“我们给这本书的定位是———山西人认识家园的首选读物,中国人回归文明故土的不二法门,地球人观察东方大国的精选切片。因为,山西人需要一本书,重新认识脚下的故土;中国人需要一本书,重新审视自己的文明。”姜剑波如是说。

一部山西史就是一部中华文明史

一本书里的山西,从未如此宏阔与浪漫。姜剑波在《大地上的山西》的楔子中发出《晋问》,他在该篇中提到,简体“晋”字,由“亚”“日”合成,似在冥冥中签注了山西命运。自夏都安邑之后,这里就不再是中原王朝社稷所在,但中原王朝历代都城却从未远离山西。

而在该篇中,他也阐释了为何“认识中国,从山西开始”。他谈到,堪舆学中有一个专用名词———“晋土”,意即前低后高的风水吉壤。山西就是这样一方吉壤,它就像中华文明的“诺亚方舟”,将包含地理、生物、文物、礼乐、民俗、姓氏、民族、语言等古老遗产在内的完整基因库,成体系、不间断、大规模、高质量地留存于大地之上。让每一个回到这里的中国人,都能在不经意间触动源自年前或0年前的DNA。

“山西是回得去的‘古中国’,山西人则仿佛是从尧舜时期走来的古人。”姜剑波说。

何以见得?姜剑波解释,多年前,山西人就已沐浴在“政治清明,人民康乐”的“尧天舜日”下。过了年,《毛诗序》评价:“此晋也,而谓之唐,本其风俗,优深思远,俭而用礼,乃了尧之遗风焉。又过了多年,李白称赞:“其民久远,盖尧唐氏之人欤。”再过年,明嘉靖《太原府志》仍载:“(大原人)性淳俭,有陶唐遗风。”从陶寺吹起的尧之遗风(也称唐尧遗风、陶唐遗风、尧舜遗风、晋国之风),就这样雍雍穆穆拂荡至今。

姜剑波认为,在中国,之所以只有山西将涵括数千年的完整“古中国”留存于大地之上,原因有六:占天时———漫长的文明;占地利———封闭的地形、特殊的地缘、干燥的气候;占人和———仁厚的民风、稳定的政治、较少的战乱;有资金———繁荣的经济、丰富的建材;有品位———发达的文化;有水准———高超的技艺、高级的审美。一部山西史就是一部中华文明史,或者说,一部中华文明史都真实不虚地浓缩在以山西为支点的古中原地区。这就好比希腊、罗马之于西方文明,提起了山西这个绳头,就能顺势提起中华文明这张大网。

宏大叙事和精微探究相融并生

我漫步于黄河岸边,沿着切开黄土高原的世界最长河流峡谷———晋陕大峡谷,在马头琴、漫瀚调、信天游、走西口、东方红、伞头秧歌、威风锣鼓、黄河船夫曲、黄河大合唱的九“曲”激荡中,从塞北高原跃向中原大地。我认识到,正是黄河、黄土的源源馈赠,长养成中华文明繁荣盛大的中原沃土、礼乐根基。

我捧土于汾阴睢上,在“秋风起兮”的黄帝扫地坛下,将女娲造人之土洒向汾河汇入黄河的中国最早山河社稷,那是中华民族关于土地和谷物恒久不变的寄托。

我击鼓于塔儿山前,在弥漫烟尘中唤起“尧天舜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先民们,在洪水过后的汾川中,用黍、稷、稻、麦、菽耕耘出一个大大的“尧”字。

我匍匐于河东故土,在“积雪百里”的盐池北岸,叩向舜庙、舜陵,那源起多年前的德孝礼乐之风,拂过舜帝手植的苍黛古柏群,轰烈烈振荡着我的耳鼓。

……

我分明尝到微醺的陈醋、甘冽的汾酒从喉吻滑过;我分明嗅到春风中落叶松的新绿,骄阳下盐南风的喜悦,秋日里并州雁的情思,冬雪时老窑洞的温暖;我分明触到了母亲面颊上的皱纹、父亲脊背上的创痕,触到了尧舜的风、汉魏的云、唐宋的雨、元明的雪。原来,华夏的气韵依然舒扬在大地上的山西。

于是,我顿悟到,山西就像一艘中华文明的“诺亚方舟”,载着不间断、大规模、高质量、成体系,由山川、地貌、生物、文物、礼乐、民俗、生产、饮食、姓氏、民族、语言等自然、文化遗产组成的文明基因链,驶过0年无数惊涛骇浪,驶入到新中国的港湾。我也知道,它必将再次高扬风帆,载起新时代的我们,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新航程。

姜剑波在后记《认识中国,从山西开始》中这样写道的。

作为著作者,他以个人和家庭的基点样本,以徜徉回望大地上的山西之丰富想象和浓墨重彩的描摹,让人看到了宏大叙事和精微探究相融并生的可能,看到了从人出发的“致广大而尽精微”之高妙。

由此,《大地上的山西》,恰是以清晰、立体、持续、完整的基因链构筑起中华文明赖以孕育、诞生、发展、延续的天—地—人—神四重整体空间。

沿着先民足迹回到文明起点

山西广播电视台阅评委主任委员、高级编辑、全国首家传媒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创立者徐文胜为《大地上的山西》所作书评中写道:“阅读这本巨著,是需要心理承受能力的。一睹为快、欲罢不能的喜悦、欢畅、痛快和仰首问天、‘不忍卒读’的惊叹、惭愧、感喟交织在一起,五味杂陈,心潮难平。”

翻开这本厚重的巨著,天地造化竟成鬼斧神工,他讲了;神话传说并非空穴来风,他讲了;自然禀赋催生社稷更迭,他讲了;地质史学加之躬身探寻,他讲了;山水画卷影响审美品鉴,他讲了;同一时段中西文明的发展比较差异形成,他讲了……

甚至书中列举了山西的惊天之举,作为中华文明主脉最重要的孕育地、诞生地和延展地,世界最早的类人猿、人类第一把火、人类最早的蚕茧、东亚最早的旱作农耕体系、最早的铜铁冶炼技术、最早的“华夏”族群、最早的“中国”及中国最早的“社稷”、最早的“礼乐”制度、最早的国家形态、最早的法治传统、最早及持续最久的民族融合,都生发并完成于大地上的山西。

姜剑波说,只有沿着先民足迹回到文明起点———山西,才能打通历史与现在,才能找回真实的自己,才能找准前行的方向。

1.从远古到当下,从文明探源到文化交融,从地理条件到人文脉络,从基因形成到分野留存,从平民集体无意识到先贤领风气之先……一律回到大地上的山西。

2.山西———中华优秀文化发祥地之一、集大成之圣地、从容绵延的实践之地、滥觞推演的文化高地……

3.《后记》里,以个人和家庭的基点样本,以徜徉回望大地上的山西之丰富想象和浓墨重彩的描摹,让人看到了宏大叙事和精微探究的可能,看到了从人出发的伟大高妙。

4.文化自信有十足的理由,文化自为有明晰的出路,文明冲突有历史的成因,文明互鉴有非常之必要。

5.这本书,让山西人引以为豪又十分惭愧:或许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彷徨摇摆,而对自己足下的土地并无了解,甚至怨艾;这本书,让中国人很提气也很羡慕: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浩浩汤汤,何其伟大,山西在中国多么了不起,他以自己的博大胸襟、克己奉公,成为领时代风气之先、引世界潮流走向的隐士和贤明。

6.这是一本世界重新认识中国的好书。在自由与统一、个性与共性的形成和走向中,中国在努力成为世界秩序的维护者、共享繁荣的建设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筑基夯实者。

7.阅读这本大书《大地上的山西》,忽然有种运筹帷幄的自信,有种俯视平生的愧怍。

8.刚刚拜读《大同:游牧人的美丽新世界》,好文章引乡愁!这一篇,万千年驰骋,竟把思念和骄傲通通酌成迫不及待,想饮想醉!痛饮从来别有肠!

9.读《应县木塔:五千万株大树的奇迹》,第一段就抓住了我,因为把我原来认知的地理概念拉回到了一个心理认知的空间,问题提出“树木去了哪里”?……我读木塔这篇的第二个感觉,就是木塔的“小时间”,看似有凝固的大历史,实则收获的能量是姜老师为木塔创造的小时间里的生命。

10.探源中华文明,洞悉天地神人。着眼中西互鉴,打通地理人文。《大地上的山西》,一扇窗口一线天,一本在手握乾坤。

来源:山西青年报作者:田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726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