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期,人们猎龙吃龙,我们来探究背后
传说,在遥远的神话时代,北京这个地方原是一片汪洋大海,或许因为海水苦涩的原因,因此被人们称作苦海。后来海水退去,北京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军事重地,叫做幽州。所以那个时候管北京叫做“苦海幽州”。虽然已经变成了陆地,但在北京的地下水脉中仍然盘踞着一条老龙。后来到了明朝,燕王朱棣当上了皇帝,要迁都北京,惊动了水脉中的老龙。老龙自然不甘心有人在他的头顶上大兴土木,就发起洪水。大水淹没了金銮殿,朱棣就找来刘伯温,刘伯温算出是恶龙作怪,就派少师姚广孝出马降服恶龙。姚广孝本是天上降龙罗汉下凡,专门克制恶龙。他抽出自己的紫金腰带,往空中一抛,化作一条长长的锁链,锁住了老龙的脖子,扼住了老龙的咽喉,将它死死压在了北心桥的一口井底。老龙自然不甘心失去自由,就问姚广孝,多久才能放它出去。姚广孝说,等桥变旧了,就可以放它出来。老龙一想,新桥变旧桥也就几年的时间,于是就老老实实在桥底呆着了。谁知姚广孝是个心机男,把北心桥改名为北新桥,这样桥永远也旧不了了,老龙自然再也出不来了。这就是锁龙井的由来。这自然是个神话传说,但刘伯温的出现就比较突兀,诛杀恶龙,一个姚广孝就足够了,为什么要扯上一个早就死掉的刘伯温呢?锁龙井中真的有龙吗?本期影片,我们来聊聊背后的故事。
豢龙传说
时间回到年前,夏朝第14个帝王孔甲在位,他手底下有个豢龙官叫做刘累。刘累是名字,并不是姓刘,因为先秦时期的贵族,一般称氏不称姓,比如秦始皇,赢姓赵氏,后世虽然称他为嬴政,但他的名字应该叫做赵政。刘累一共养了四条龙,后来养死掉一条,刘累本着物尽其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则,把死掉的龙做成了肉酱,不知道做的是狮子头还是肉馅饼,反正是给孔甲吃了。孔甲一尝,太好吃了!一时兴起还封赏刘累为御龙氏。可是孔甲吃上了瘾,没隔多久,就要刘累再搞一顿龙肉搓一顿。刘累心想,死龙随你摆布,要杀要剐由着你,活灵活现一条龙,我如何能降伏的了?思前想后没有了退路,就把金银细软打包收拾好,叫了辆滴滴就逃到了河南鲁山去了。
第二天手下一汇报,孔甲气得血压飙升,可惜那时候没有摄像头,想追没法追。但是想吃龙肉的欲望却是按捺不住,没了张屠夫,难道就吃混毛猪吗?当然不能。于是孔甲命令壮士来到养龙池里,放干了水,要手撕活龙。没曾想这龙不是吃素的,大尾巴一扫,把军人扫进龙池,霎时间暴雨倾盆,好汉就在龙池里送了命。随后几条龙腾云驾雾就进入了二次元世界,从此不知所终。大吃货孔甲听了消息之后吓的大小便失禁,卧床不起几个月就驾崩了。
刘累听到孔甲死了的消息,终于放下心,不用害怕突然被孔甲找上门,从此就在河南鲁山安了家,繁衍生息。刘累的子孙以刘累的名字为姓,就是中国最早的刘姓。也就是说,刘伯温是刘累的后代,莫非刘伯温祖传豢龙之术?后来刘伯温把豢龙之术传给了姚广孝?因此,在锁龙井的传说中,才把刘伯温给加了进去?我们不得而知,毕竟龙这种动物,在自然界中绝不可能真实存在。
从传说到现实
回到现实,翻开先秦的文献,从来不缺少关于见龙、养龙,以至屠龙和食龙的记载。国学第一经典《易经》,开篇第一卦为乾,短短不到百字,就多次提到了“龙”。如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龙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隐龙无首等等。
在《左传》中也记载有这样一件事:鲁昭公二十九年秋,龙出现在晋国都城近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有人想猎捕它,但又害怕它,于是去请教当时以博学多知见称的太史官蔡墨。蔡墨说:如果不能活捉龙,那只是由于现在人们的无能,而在古代,不但能活捉龙,甚至专有养龙官、杀龙官和驯龙官。只是由于后来大地上的水泽少了,所以龙才成为稀奇动物。在这里,史官蔡墨不仅明确地肯定了“龙”作为一种生物的实在性,而且表明,即使在春秋时代,北方某些地区还偶尔可以见到“龙”的踪迹。
“龙”究竟是什么呢?长期以来,人们对此曾做过种种推测。主要的说法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巨蛇、蟒;
第二种,扬子鳄;
第三种,猪或马。
但是学者何新认为,这三种说法实际上都有问题。
第一,神话中的龙,有角,有足,有巨大的鳞片。汉代以前的伏羲和女娲画像都有手、有足、有尾,像爬虫但不像蛇。
第二,扬子鳄性格温善,体型短小,不足以称神。此外,传说中的龙,头部有角状物,扬子鳄无角。
第三,猪或马,与神龙的传说形象相去更远。更重要的是,龙是水中物,而猪、马则是陆地动物。
在上述龙的生物性假说之外,有关于龙是非生物的另一类假说。但这些说法,又显然难以解释甲骨文和典籍中,那些猎龙、见龙的记载。
因此,何新从古文字中关于“龙”的字形入手,进行了研究。他发现,龙的头部有角状物。龙形体上有足。龙的背尾部有鬣。
这里还有极耐人寻味的一点,从“龙”字的头部写法看,“龙”应是一种巨口獠牙的猛兽。因为在甲骨文中,凡是凶猛动物的头部,都具有与“龙”字头部相同的特征。
最后,何新发现,“龙”字头上还有一个记号。这个记号在今天的汉字中写作“辛”。在甲骨文中,这“辛”字是一个用以标记杀伐、镇服的记号。古人对龙、野猪、老虎都使用过这个记号。
综合以上的研究,何新得出了关于“龙”的以下要素:
第一,龙应该是一种具有四足的爬行类动物;
第二,这种爬行类动物可能有角,有鳞片,颈部有鬣,有长尾;
第三、真实的龙可能是一种十分凶猛的巨型动物,有巨口獠牙;
第四,人们恐惧龙,因此在这个字的头上标记“辛”,表示对它的镇服。
龙的真相
现在的问题是,在远古时代的中国大陆上,是否确实曾存在过“龙”这样一种凶猛巨大的水生爬行类动物呢?
时间回到年,山西石楼的一件商代铜觥,在一组龙形纹样中,可以明白无误地辨识出两条巨型鳄鱼的俯视和侧面图象。这个铜觥,也有考古学家认为是夏文化的遗物。毫无疑问,在很古老的年代,龙就是这种巨型鳄鱼。
时间来到年,濮阳西水坡惊现龙虎北斗墓,在以前的影片中专门做过介绍。龙虎墓的主人左蚌龙右蚌虎,威风凛凛。刘洪杰先生测量了蚌龙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关系,结果发现这些数据与鳄类身体的比例关系基本一致。此外,蚌龙的眼眶和鼻端向上突起的特点,也与鳄类适应水面生活所进化成的特征相符。因此认为濮阳西水坡出土的中华第一龙就是以鳄鱼为原型的真实反映。
在《龙与中国文化》一书中,认为蚌塑的作者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所持的基本是忠实于原型的现实主义态度。如此早的年代,一边是完全写实的虎,另一边是完全虚构的龙,这是不合乎逻辑的。根据对称原理,我们有理由认为西水坡蚌塑龙的形象也是写实的,即表现的是现实中存在的动物的形象。……一些古脊椎动物学家认为,已知动物中,包括早已灭绝的恐龙类,与西水坡龙相近的只有鳄鱼。……山中的虎与水中的鳄鱼在各自的生活环境中都属于最凶猛有力的动物,二者正好是一对,都是先民猛兽崇拜观念的产物。可以确信,所谓的西水坡龙,其实完全是鳄鱼的形象。
古气象学的研究表明,在夏商之前,中原地区具有接近亚热带的气候条件:湿热多雨,地多沼泽而且林莽密集。直到商代,黄河流域气候依然温暖湿润。所以考古学家从河南殷墟挖掘所得到的动物骨骼中,发现过大象、犀牛、竹鼠等热带生物。
而且当时中原地区,沼泽水网密布。这种地理气候条件,有利于各种食草动物的生长,为鳄鱼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所以有证据表明,这种鳄鱼在上古时代曾广泛分布于南海、东海、渤海沿海以及黄河中下游和江淮流域。
这种鳄鱼,其实就是上古所谓神龙的原型和本体。
山西汾水流域曾出土大量鳄鱼化石,被命名为“汾河鳄”。这一古生物学的发现和《左传》记载的晋国都城见龙的记载相吻合。
但是大约在夏代、商代之间,中原地区气候生态发生了巨大变迁。气候转寒,常有干旱。因此许多湖泽淤塞干涸。在地理气候生态的这种巨大变迁下,导致鳄鱼随之减少,在华北地区完全绝迹,只留下了关于这种神秘恐怖怪物的大量传说。
那么,鳄鱼种类繁多,是否都是传说中的龙呢?自然不会,毕竟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有的鳄鱼被古人认为是龙,更多的鳄鱼却被认为是龙子。比如扬子鳄,俗称“龙子”。那么,龙到底是哪种鳄鱼呢?
湾鳄
认为龙是湾鳄,有以下几点理由:
第一,学者何新认为,湾鳄是鳄属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普通者体长4到5米,成体则可达10到11米左右。它可能是自恐龙灭绝以后,陆地动物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所以古人有“龙为鳞虫之长”的说法。
而且湾鳄性情凶残,可吞食虎、豹。背部有厚甲,石器时代的人类肯定不是它的对手。
湾鳄寿命极长,可达上百年,常生活于大河、沼泽、水网地带。善于潜伏隐蔽,而突然发难袭击靠近的人、兽。对古人来说,这种巨型凶鳄毫无疑问是最具有威胁性的。所以当时人们既恐惧它,又崇拜它,把它看作神。
第二,鳄鱼是没有声带的,但湾鳄的咽与口腔之间有腭帆,湾鳄吼叫时,可触动腭帆形成类似声带的东西,发出的声音就像轰隆隆的雷声,因此有人称湾鳄为“忽雷”。鳄鱼有预测天气变化的能力,每当大雨降临之前,湾鳄就会发出类似雷声的怪叫。如果有很多湾鳄同时在天降大雨时呼叫齐鸣,很远的地方就能够听见阵阵雷鸣般的吼声。这就应当是古书记载中说的龙能行云布雨的特殊本领。不少古籍都记述,雷泽中有雷神,它鼓腹而游,其鸣如雷,这不就是湾鳄的真实记录吗?
唐代刘恂的《岭表录异》有这样的记载,当鹿群在悬崖边路过的时候,群鳄在下面嚎叫,这些鹿惊慌失措,掉下悬崖,成为了鳄鱼的食物。显然这里的鳄鱼就是湾鳄。
说到这里,不由想起一个传说,说是二战期间,日本兵不相信锁龙井里有龙,怀疑里面藏了抗日分子,于是要把铁链拉出来,一靠近井边,就能听到里面传来哀嚎声,一拉铁链,这响声就更大了,好像地面都在动摇,这可把日本兵给吓坏了。如果龙真的是湾鳄,那么锁龙井中锁着的莫非就是一头吼声如雷鸣的巨大湾鳄?
第三、湾鳄有角。当然,它没有那种鹿形的角。但是从吻部到眼前生有两道角状隆起物。这正是湾鳄的重要分类特征之一。而这一点,可能也就是发生“神龙有角”“龙无尺木不能升天”一类传说的根据,毕竟其他的鳄鱼都是没有角的,因此只能是“龙子”。
诚然,现代人们心目中的龙的形象和真实的鳄鱼,以及中原地区远古先民以鳄鱼为原形所描绘的龙图形相比较,的确是千差万别。这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演进,古人对龙的形象不断进行丰富和改造,越来越增强龙的神秘感的结果。
最后,再次回到锁龙井的传说。锁龙井中自然没有蛟龙,也不可能锁着一条从明代活到今天的湾鳄。根据科学家研究,锁龙井其实是古代工匠改良过的天然竖井,下端连接着地下河,伴随地下河流量多寡的变化,撞击角度的变化,发出一些奇怪的声音,甚至会有水溢出地面,古人就认为这口井是海眼,连通了大海,下有蛟龙作怪,便打造大锁链或其他法器,刻上符咒等,再用大锁链垂于井底,请来法师做法,希望锁住蛟龙,以免蛟龙出来,为祸人间。由于大铁链垂于井底,改变了地下水的流向,从而阻止了井底怪声的传出,古人便认为蛟龙真的被锁住了。当人们拉出铁链时,地下河流重新恢复流向,产生怪声。至于伴随大量的气泡、黑水、红水等奇怪现象,是由于铁链被腐蚀,导致井水变色、有气泡,拉动铁链产生的震荡和搅动,这种景象就更加明显。至于传说为何要扯上刘伯温,大概是刘伯温已经被彻底神话了,没有刘伯温,似乎传说也少了一些韵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