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zhngyo的历史你知道多少

作为一个长葛人,很少又不知道钟繇的,百度百科上这样介绍它:

钟繇

(三国时期政治家、书法家)

钟繇(年-年[1]),字元常。豫州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汉末至三国曹魏时著名书法家、政治家。

钟繇早年相貌不凡,聪慧过人。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等职,助汉献帝东归有功,封东武亭侯。后被曹操委以重任,为司隶校尉,镇守关中,功勋卓著。以功累迁前军师。魏国建立,任大理,又升为相国。曹魏建立后,历任廷尉、太尉、太傅等职,累封定陵侯。在魏文帝时期,与华歆、王朗并为三公。太和四年(年),钟繇去世,谥号“成”[2]。正始四年(年),配享曹操庭庙。

钟繇擅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推动了楷书(小楷)的发展,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人都曾经潜心钻研其书法。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南朝庾肩吾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唐张怀瓘在《书断》中则评其书法为“神品”。

在长葛市钟里路与国道交叉口北米有重要文化广场。

沿着钟繇广场自西向东步行2公里左右,便可到其墓。

而我们作为长葛人,对于钟繇的了解应不仅于此;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钟繇的生平。

我们都知道,开汉四百年,最耀眼的人物,莫过于“汉初三杰”。那么,作为三国时期国土面积最大、国力也最强盛的曹魏,有没有人,被用来和这三位汉代巨擘做类比呢?

自然,是有的。

曹魏有三人,分别在不同的场合被曹操称为萧何、张良和韩信。而观其生平行事,至少前两位,可称当之无愧。

本篇的主人公,就是曹魏的萧何——钟繇。

推送天子

钟氏与荀氏、陈氏一样,同为颍川世族大家,幼年聪慧,且曾被相面者言说有贵相,因此深受钟家喜爱,自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

年级稍长后,被举为孝廉(察举制的一种科目,详见《武庙的群像陈群篇》),又为颍川太守阴修举荐,前往京师,历任尚书郎、阳陵县令、廷尉正、黄门侍郎。其中,廷尉正管理刑狱,尚书郎和黄门侍郎则为皇帝近侍之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钟繇任黄门侍郎,得以了解朝中政务,并有机会向当时的权臣李傕、郭汜建言。

此时是公元年,曹操刚刚升任兖州牧,作为汉臣,他与希图另立天子的袁绍等人意见相左,依然认同实际上已为李傕、郭汜所控制的汉献帝,并派手下从事王必前来上表。李、郭二人却认为曹操并不真诚,准备拒绝曹操表奏。这时,钟繇发声了:

“方今英雄并起,各矫命专制,唯曹兗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来之望也。”

“当今天下诸侯割据,各自为政,无人听从号令,只有兖州牧曹操承认中央政权。如果我们连忠诚的曹操都不能叫接纳,未来又如何收服群雄呢?”

李、郭二人于是听从了钟繇的意见,厚礼答谢曹操,从此,曹操与长安中央政府的联系打通,为今后奉迎天子埋下了伏笔。

四年后,钟繇又与另一位皇帝近侍韩斌共同谋划,趁李、郭不和,帮助献帝逃出长安,最终送入了曹操的势力范围。

曹操施行奉迎天子战略,以首倡的毛玠为首功,而将天子从长安推送至许昌,则依靠钟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镇守关中

曹操的首席谋臣荀彧,本就曾多次向曹操推荐钟繇,经过推送天子一事,曹操更加对钟繇求之若渴。因此,当钟繇到达曹操处后,曹操便为他加官进爵,并让他以司隶校尉之职镇守关中。

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先明确一下“关中”这个词的定义及相关形势。

“关中”一词,最早见于《史记》,但对其详细的区位定义,历来有多种提法。其中,比较经得起推敲的,是“四关说”和“一关说”。

“四关说”,指东边的潼关(函谷关)、西边的散关、北边的萧关、南边的武关。四关位于四极,中间的区域,就是关中。

“一关说”则较为简单,指以潼关(函谷关)为界,关口以西,则为关中,又名关右(古代以西为右)。

至于究竟是以潼关还是函谷关作为边界,则由于函谷关本身的地址变迁,和潼关战略价值的逐渐增强,从西汉初至东汉末的数百年间,有所变化。基本上,在汉初,是以函谷关为界,到了曹操时期,已经变为以潼关为界。

如上图所示,无论是潼关还是函谷关,无论是“四关说”还是“一关说”,我们不难发现,关中地区的核心是长安,其西与凉州(甘肃一带)直接相连,其东接壤以洛阳为中心的司隶校尉部。

关于曹操对钟繇的这一安排,《三国志》记载如下:

“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委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

但我们遍览史书,这一时期,适逢官渡之战即将开幕,曹操的兵力全部分布在关东,部分用于前线对抗袁绍,部分用于保护后方免遭刘表、孙策等人偷袭,关中地区根本没有任何一位曹军主要将领。

那么,引文中为钟繇所督的“诸军”,指的是谁呢?

结论可能会有些出人意料,这个诸军,主要指的是关西军阀,即马腾、韩遂等人。

曹操奉迎天子后,占据了政治制高点,各地诸侯、军阀,名义上都从属于许都的朝廷。马腾、韩遂身为凉州割据势力,对中原持观望态度,互相之间则连年攻伐。曹操派钟繇前往关中,名为督军,实际意图说和二人,并希望借此与二人维持良好关系,保障自己西部边境的安全。

除了政治正确性以外毫无筹码的钟繇接受了曹操的任命,重新回到了长安,并写了两封信,分别寄给马腾、韩遂,向他们陈述利害关系。

我们如今已经无法考证钟繇的信中内容为何,但收到书信的马、韩二人,不久就表达了自己归顺朝廷的愿望,并将自己的儿子送往许昌为人质。

“遣子入质”已是边将的最大诚意表现,公元年,官渡前夜,曹操知道,来自西部的威胁,就此解除了。

公元年,曹操官渡大胜后的两年,袁氏残余势力仍然非常强大。扫平河北的主战场艰苦卓绝,支持袁氏的南匈奴单于——栾提呼厨泉又攻入了司隶的平阳郡。钟繇此时统御的部队依然不多,他率军围困住呼厨泉,但一时无法攻灭。

就在此时,袁绍钦定继承人袁尚的手下,河东太守郭援侵入司隶的河东郡,手下兵力众多。更可怕的是,袁尚其实已与马腾、韩遂等人暗地里相约为盟,准备共同攻击曹操。

危急存亡之际,钟繇力排众议,拒绝撤军退守,并慷慨陈词:

“袁家势力目前还很强盛,郭援与关中诸侯已经暗中勾结,关中诸将之所以还未反叛,不过是因为对我的威名尚存顾忌。现在如果我撤军退去,等同于向其示弱,届时叛军纷起,我们还能退得回去吗?因此,撤军,只会未战而先败而已。郭援其人,刚愎自用而又争强好胜,仗着兵力强盛,一定会轻视我军。若来进攻,他们定会选择渡过汾河扎营,那时只要等他半渡之际发起攻击,一定能大获全胜。”

于是,钟繇驻军不撤,并派心腹张既前往马腾处做说客,后来成长为曹魏名臣的张既,不辱使命,在名士傅干的襄助下,动情晓理,不仅从袁尚处扳回了马腾,还让马腾派儿子马超和大将庞德领军对郭援反戈一击。自以为是的郭援也确如钟繇所料,轻装渡河,半渡之际遭到攻击,自己也被庞德临阵斩杀。眼见郭援军覆灭,被围的呼厨泉只好向钟繇投降,司隶之乱遂平。

但袁氏余波尚未宁息。三年之后,河东郡的卫固、弘农郡的张琰、河内郡的张晟共同起兵,响应降而复叛的袁绍外甥高干。司隶校尉部共有五郡,其中三郡皆叛,形势危困。好在,新赴任的河东太守杜畿谋划有方,瓦解了卫固势力,加上钟繇会同了关中马腾军,以及后续到达的夏侯惇等部,一举平叛。

此战后,长期盘踞并州的高干也逃亡被杀,由此,直至公元年马超起兵,关中终于平静了五年。

给饷输资

钟繇镇守关中十余年以来,贯彻卫觊当初制定的盐米策略,并迁徙关西人口,招降叛逃人口,重新建设被董卓焚毁的洛阳地区,渐渐集聚了人丁,充实了兵员,累积了财富,并于无形中逐渐削弱了诸侯势力,为后来曹操讨灭关中诸侯奠定了基础。司隶治下,以杜畿任职的河东郡为例,政绩天下第一,积蓄的粮食,供应到曹军平定马超等人的战事结束,还绰绰有余。

除了输送军粮之外,钟繇之前还曾在官渡相持阶段,为曹操送去两千余匹战马。当时的曹操,已经身处“袁本初铠万领,吾大铠二十领,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的绝境,因而在得到这匹军马后,非常激动地给钟繇回信:

“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適当尔。”

同样的镇守关中,同样的输送物资,曹操陡然发现:如以刘邦自比,身在远方的钟繇,不正是自己的萧何吗?

曹魏之萧何,出处正在于此,而钟繇的贡献,还不止如斯。

致力减刑

公元年,魏公国建立,钟繇转任大理寺,掌管他二十多年前在长安曾熟悉的刑狱之事。不久,又升任相国(三公之一,相当于司徒)。时为太子的曹丕送给他食器五熟釜,并在釜中刻铭文,称其可做百官的师长,是相国的唯一人选。

六年后,钟繇因自己曾举荐的魏讽谋反而受牵连,遭免职,但仅过了一年,曹丕受禅,曹魏帝国建立,钟繇复任大理寺,为九卿之一的廷尉,即曹魏最高院法官。

钟繇掌刑狱期间,明辨是非,能断疑案,所判决之案件,无人有怨言。除此以外,他多次致力于恢复肉刑,其中原因,如他上表所言:

“能有奸者,率年二十至四五十,虽斩其足,犹任生育。今天下人少于孝文之世,下计所全,岁三千人。张苍除肉刑,所杀岁以万计。臣欲复肉刑,岁生三千人。”

犯法当受刑,但受刑者仍应该有生活、生育的权利。以肉刑代替死刑,每年可以少杀三千人,对于国家、对于百姓而言,都是“仁”之所在。

钟繇在曹操、曹丕、曹叡时代都曾提出过上述意见,其中最后一次关于肉刑的讨论规模浩大,但可惜的是,由于天下未定,每次最终都未能落实。

而除了恢复肉刑以外,钟繇还曾在奏疏中表明:

“若今蔽狱之时,讯问三槐、九棘、群吏、万民,使如孝景之令,其当弃巿,欲斩右趾者许之。其黥、劓、左趾、宫刑者,自如孝文,易以髡、笞。”

“案情有冤屈可能之时,询问相关人等,若本为死罪,可以减轻为斩断其脚趾;若本为脸上刺字、削鼻、斩脚趾、宫刑等,则可以减轻为剃去头发和鞭刑。”这可能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关于疑罪从轻的论述了。

三公之首

曹丕称帝之后的三年,钟繇就代替去世的贾诩成为太尉,与华歆、王朗同列三公。曹丕对此三人崇敬有加,认为这他们乃当世伟人,后无来者了。

在《武庙的群像华歆篇》中曾介绍过,三公之职,最重要的是德行。纵观钟繇平生,其领军、治政皆能,功勋卓著,尽管坊间有几则关于他在个人爱好方面的小故事,但在德行上总体而言也并不有亏,因此,若说华歆是曹魏三公的代表,钟繇则毫无疑问是三公之首。

曹叡继位后,钟繇升为太傅,此时的他与华歆一样,已经腿脚不便,只能由卫士抬入殿内就坐,自此以后,凡三公有疾,便不需跪拜而在殿内就座,此事逐渐成为了惯例,一直沿袭下去,也成为后世美谈。

曹叡在位的第五年,钟繇于八十岁高寿去世,走完了他璀璨的一生。

但他人生的最大成就,却还在别处。

书法巅峰

魏晋时期,正值书法字体转折变革的当口,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这些书法家在字体上各有所长,如隶书有梁鹄,草书有卫觊、皇象,篆书有邯郸淳,行书有刘德升、胡昭,题署有韦诞,我们如今最常用的楷书,则由钟繇首创。

除了楷书以外,钟繇还同时擅长其他所有书法类别,他的书法作品,被后世誉为“上品之上”、“神品”,他的书法技艺学自蔡文姬,又经卫夫人传给了王羲之,成就了书法第一人“书圣”王羲之,他自己也与其并称“钟王”。

此外,钟繇还著述有书法理论,虽然原本已散佚,但仍可于各类引文中得见一二。

作为政治家,有魏一朝,钟繇或能勉强挤入前三;而作为书法家,纵观五千年,钟繇不过王羲之一人之下。

逼反疑云

在为钟繇的故事画上句点之前,照例,我们来看一点特别的东西。

前面曾提到过,公元年,河东郡的卫固起兵叛乱,但没有详述原因。

现在我们要说清楚,卫固的反叛,与钟繇有莫大的干系。

河东太守原为王邑,执政期间民众爱戴,后来被曹操征召,王邑不愿赴任,民众也不舍得让他走。于是,河东郡的文官卫固和武将范先,就分别去拜见钟繇,请求让王邑留任。但此时,朝廷已经指派杜畿为河东太守,且杜畿已经进入河东界内,钟繇也坚决不同意卫固、范先等人的请求,要求王邑立刻交还印绶。王邑发怒,也不去见钟繇,径自前往许都交印,卫固、范先则随后起兵。

在卫固、范先之乱被平息后,钟繇觉得自己此事处理得有过错,上书辞职,当然,没有得到曹操的准许。

我们的疑问在于,拒绝留任王邑而导致卫固、范先谋反,真的只是一次偶然的失误吗?

事实上,在《三国志杜畿传》中,已经明确提及,卫、范二人“外以请邑为名,而内实与幹通谋”,而杜畿本来已往西平赴任,是被曹操派人临时追回来改任河东太守的,曹操向荀彧提起卫固时的评价,也是“固等因之,吾恐其为害深”,因此,代表中央政府的曹操和荀彧,对于卫固、范先的作乱,是早有预料的。征召王邑,极可能就是中央的逼反之策。

那么,不同意卫固、范先留下王邑请求的钟繇,是否也参与了这一谋划呢?

现在,我们把目光移回六年前,对前文提过的一位人物,稍作了解。

公元年,曹操派遣手下卫觊出使益州刘璋处,但经过关中时,由于诸侯隔断,无法再向前进。他在关中待了一段时间,了解了当地情况之后,就写信给荀彧,陈说情势。

信中他提到,关中本是土壤肥沃之所,但连年战乱,人口大多南迁。然而,这些迁出的人口思念故土,奔回之后却又大多为关中诸侯收编为部众。如不采取措施,这些人将来会成为国家大患。我发现关中地区并不产盐,而盐又为民众所必需,因此,国家可将盐的开采与经营收归国有,拿来售卖,并将售卖的资金用来购买粮食和耕牛,分发给逃亡归来的百姓。百姓有田地耕种,自然不会再去投靠诸侯,随着耕者变多,关中将恢复沃土,又会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此外,我们还可以在此处设置司隶校尉来监督,随着民众的转移,今后诸侯必会逐渐衰弱,而官军必将不断强盛。

曹操通过荀彧了解了这一建议,便立即执行,于是,中央政府派遣的司隶校尉进督关中,“强本弱敌”之策,正式实施。

这位司隶校尉,正是钟繇。

在钟繇镇守关中期间,可以明显看到,钟繇所能指挥的兵力在不断增长。从开始的只能以书信说服马腾、韩遂军不与朝廷为敌,到能够率军包围单于部队并依靠马腾援军击败郭援,再到能够不假外力平定卫固、范先之乱,可见,卫觊当初的策略,施行情况良好。

然后,再考虑到杜畿赴任河东后,施行的是本质上与卫觊之计相一致的策略,只是强度上更有提升,则可以想见,从征召王邑、到拒绝范、卫,再到派遣杜畿和大军平叛,这一切,都在曹操、荀彧、钟繇等人的谋划之中,是“计划的一部分”。

而由此更进一步,对于六年后另一件有些相似的事,就不难理解了。

“司隶校尉锺繇求以三千兵入关,外讬讨张鲁,内以胁取质任。兵始进而关右大叛,太祖自亲征,仅乃平之,死者万计。太祖悔不从觊议,由是益重觊。”

“公元年,时任司隶校尉的钟繇要求以三千兵马入潼关,表面宣称讨伐张鲁,实际则为胁迫关中诸将委任人质。对于此事,卫觊认为关中诸将并无野心,因而明确表示反对。兵马刚刚出发,关中地区就发生叛乱,曹操亲自征讨才勉强平定,部队损失上万人。曹操因此颇为后悔,从此更加器重卫觊。”

以上整段记载,其实都非常奇怪。钟繇领军三千,与关中诸侯十万之众相比,完全是以卵击石,曹操断不可能任他去送死;而汉中地形崎岖,这点人马去征讨,恐怕都过不了各条谷道就消耗殆尽了;至于要挟关中诸侯遣送人质,当时韩遂早已遣子入质,马腾之子马休、马铁也入质,甚至连马腾自己都在公元年入朝为官,韩、马两家还能任谁为质?而说到卫觊劝曹操不要让钟繇进军,以及曹操后悔云云,鉴于卫觊之前的那套关中谋划,则基本上可以确定,完全是在做戏。

因此,这一次钟繇的进军,与六年前一样,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在经年的“强本弱敌”之策作用下,曹操、钟繇等人认为时机已经成熟,此行正是要逼反关中诸侯,以便一举剿灭。所谓事后后悔,只是为了不让天下人觉得自己是在进行一场处心积虑讨灭关中诸侯的阴谋罢了。

萧曹之匹

汉高祖刘邦论功之日,曾对群臣评价萧何“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功绩最盛”,与那位西汉开国良相做比,钟繇送天子,镇关中,输军资、积粮草、减刑罚,足相匹敌。

而在此之外,他还凭书信解困,施策谋逼反,领诸军平叛,如此军功,当可附上曹参相较。

甚至,在萧何与钟繇各自“坑”了一把的人物当中,也可找出共同点。

公元前年,曾舍身追回韩信的萧何,将韩信骗入宫中为吕后所杀,此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公元年,被钟繇利用又被钟繇抛弃的马超在渭南被曹操击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5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