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三晋大地越来越美丽。
编者按
近日,我省出台了《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全力打造“生态+”发展模式,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牵引带动作用,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强力支撑我省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意见》从生态产业化、生态环境保护、扩容增绿、控污减排、优化服务等方面阐明了充分发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导向和引擎作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良好生态环境的支撑和保障。近年来,我省加快绿色发展步伐,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全力下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两盘棋”,积极推动我省绿色发展、转型发展,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意见》指出,各地各部门要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定力,深刻认识抓生态环境保护就是抓高质量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充分发挥各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职能作用,切实把生态环境保护贯穿到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全过程,努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标准保护双赢的目标。
“五一”节前后,位于太原西山的玉泉山公园里山花烂漫,游人如织。每个周末从市区开车前来赏花、拍照的游人络绎不绝。
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园是太原西山荒山治理的典范。治理前,玉泉山范围内有石膏矿、小煤矿、采石场、砖厂等企业余家。如今,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园占地多亩,绿化覆盖率达85%,山体破坏面、荒山、荒坡已治理完成70%。
追忆过去,从20世纪90年代起,太原西山上数百个小煤窑私挖滥采,伤痕累累。近些年来,太原市西山综合治理把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放在首要位置,修复近6平方公里的山体破坏面,完成造林绿化8万余亩,建设了17个城郊森林公园。三季有花、四季有绿,正在成为各大城郊森林公园的生动实践。
以产业生态化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
我省出台的《意见》提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促进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全力打造“生态+”发展模式。发展“生态+农业”,以新型绿色农业和智慧农业为方向,“十四五”期间,组织申报和推介生态农业示范园(生态农场)10个,进一步提升生态农产品市场价值。发展“生态+公园”,在汾河流域实施汾河入黄口生态景观及修复保护等重点工程,在沁河流域实施丹河生态长廊建设工程,拓展休闲体验生态价值空间。发展“生态+旅游”,立足黄河、长城、太行独有的山水风光禀赋和历史文化底蕴,打造一批集休闲娱乐、度假观光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基地,到年年底前,全省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达到10家。发展“生态+康养”,依托太行山、吕梁山森林资源,改造提升传统村镇,推广运动健体、疗养康复、景观游赏等康养产品。
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示范。鼓励各地积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以右玉县、芮城县、沁源县、沁水县、蒲县等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为样板,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示范典型。“十四五”期间,每年创建2—3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确权、生态补偿和市场交易等机制,选择典型市县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实践,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建设生态产业示范园。以开发区、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为依托,积极推进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等开发区、工业园区开展生态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推动实现废物交换利用、废水循环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废弃物集中处理,促进能源节约、资源共享和产业共生。开展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创建,到年年底前,我省绿色园区力争达到5个,绿色工厂力争达到45户,对入围园区和企业在资源配置、资金信贷、环保管控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加强环保科技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5月13日,省生态环境厅正式启动了年挥发性有机物走航巡查,打响今年夏季臭氧污染治理攻坚战。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攻坚战引入了巡查“能手”走航车,能对污染源进行快速定位,准确识别污染物类别,对污染源进行精准诊断。
近年来,我省在环保执法中充分利用遥感、无人机巡查、在线监控、视频监控、用能监控、大数据分析等科技手段开展非现场检查,及时提醒各类污染物排放企业正常运行治污设施。
《意见》提出,我省将以加强环保科技创新和制度供给积蓄后发优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建立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山西分中心,全面提升我省大气污染成因和规律研究、形势预判、综合应对水平;加快新一代数字化技术在污染防治、执法监管、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加大卫星遥感、无人机、走航车等科技手段在非现场执法检查中的运用,提高执法监管的精准性;年建成省级智慧环保监管平台。发挥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协同作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我省将以环保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掌握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高、引领作用强的环保产业龙头骨干企业。围绕固废综合利用、生态修复、污染治理等领域,壮大一批“专精特新”环保企业。积极筹建山西环保产业园,太原市、晋中市先行一步,逐步辐射全省。以太原市小店区、晋源区为基地,建设生态环境智创空间。鼓励引导园区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在全省所有化工园区推广环保管家、环保顾问等服务模式。
为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我省完善绿色金融体系,设立绿色发展基金,有效带动社会资本投入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鼓励金融机构加强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健全税收和价格激励机制,推动资源综合利用、购置环境保护专用设备、减少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排放以及鼓励从事污染防治的第三方企业发展等方面税费优惠政策落地落实。
推动产业调整为发展腾出新空间
《意见》明确,以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产业、能源、运输、用地结构调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腾出新空间。
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加强“三线一单”与国土空间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从严把好生态环境准入关,确保环境不超载、底线不突破。
保障重点流域和城市周边人居环境安全。严格执行《山西省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城市(县城)规划区、“五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区域,严禁新改扩建焦化、钢铁、化工、有色金属冶炼、水泥等污染较重项目,以及危险化学品贮存、处理处置等高风险项目。支持城市(县城)建成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提前完成改造的企业可以在资金补贴、环评审批、总量配置等方面给予倾斜,加速“产城融合”。
鼓励传统产业发展“飞地经济”。支持各市特别是汾河谷地污染较严重的区域,在焦化、钢铁、化工、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关小上大”时,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依托“一区多园”模式,向大气扩散条件好、环境承载能力强、经济欠发达区域转移或布局建设,尽量远离汾河谷地。
支持新兴产业入区入园。优先支持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六新”产业入驻开发区。实施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实施焦化、钢铁、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上新压旧”“上大压小”“上高压低”“上整压散”,所有新建项目必须满足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相关产业政策要求。新项目一旦投产,被整合替代的老项目必须同时关停。年年底前,基本退出炭化室高度4.3米焦炉。
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炭等量或减量替代以及劣质散煤管控。推动光伏、风电、地热能、生物质能、氢能等新能源有序发展,开展“新能源+储能”试点示范。大力推进“公转铁”。推动新改扩建涉及大宗物料运输的建设项目、全省大宗货物年货运量万吨以上的大型工矿企业、开发区和新建物流园区采用铁路运输方式,出省煤炭、焦炭基本上全部由铁路运输。对铁路运输能力同比增加30%以上的企业,在大气治理资金分配时予以倾斜。
本报记者张剑雯采写、拍摄
(责编:李琳、褚嘉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