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根源找到了3年2900多名科研人员

央视网消息:昨天(11日),在生态环境部的例行吹风会上,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成果显著。如何看待这样一个历时3年,多名科研人员共同研究的结果?找到重污染成因,对未来的治理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家科研单位、多名科研人员、历时3年集中攻关,终于找到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的成因。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一是污染物排放量超出环境容量的50%以上,是重污染频发的根本原因。二是大气中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高,造成大气氧化性增强,是重污染期间二次PM2.5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三是不利的气象条件导致了区域环境容量大幅降低,这是重污染天气形成的必要条件。四是区域传输对PM2.5影响显著,各城市平均贡献率大约是20%—30%,重污染期间进一步增加到了35%—50%。

在污染物排放方面,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高度聚集重化工产业,区域内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利用方式、以公路运输为主的货运方式,导致了区域内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年秋冬季的PM2.5来源解析表明,工业和民用散煤、柴油车对区域PM2.5的贡献分别达到了36%、17%和16%,也就是贡献最大的三个方面,是重污染的主要来源。

在弄清楚四大成因,三大污染源的同时,攻关项目也提出了深化大气污染工作防治的方案建议。如果要彻底消除重污染,京津冀“2+26”城市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就需要在年的基础上消减40%—75%。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我们治理更多的还是要针对人为排放,大幅减少污染物排放,这样的话,即便遇到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也不会再发生重污染天气。

数据显示,经过3年的努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的PM2.5平均浓度从微克/立方米下降到70微克/立方米,累计下降了32.7%,平均重污染天由37.4天下降到14.1天,下降了62%。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组织重点开展臭氧复合污染控制科技攻关,支撑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进一步提升大气污染治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边溯源边治理空气质量改善明显

3年来,科研人员边溯源边治理,空气质量改善效果明显,但同时我们看到,重污染治理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也不少,也付出了不少代价。那么,在更加明确了成因和污染源的基础上,未来的大气治理,如何能够付出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空气质量改善呢?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实施“一市一策”的驻点跟踪研究机制,这是这次大气攻关项目的一个创新。推动形成了“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边反馈、边完善”的新型科研工作机制,建成数据共享与管理平台。

“2+26”,其中2指的就是北京和天津。通过一年多的跟踪分析,天津攻关工作组认为,本地工业和燃煤是大气污染主因。

3年来,在寻找成因的同时,治理也在同步进行。临汾市位于汾河谷地西南部,是以煤、焦、铁为主的资源型工业地区,高达94%的煤炭消费比重,再加上不利于污染扩散的盆地地形,使得这里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一直压力巨大。

临汾市环保局副调研员赵素丽:重中之重是工业企业的压减和减排,特别是围绕我们市区环境质量改善,就要把周边的焦化、钢铁的退城入园,还有整体低水平向高水平的转变,装备水平的提升和改进,另外在布局的调整上,也必须大做文章,不能在平川区再布局重工业企业了。

与临汾市类似,汾渭平原其他城市也都面临同样的难题。

经过3年的努力,目前重点区域“散乱污”企业基本完成了整治,钢铁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正在有序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还有汾渭平原,累计完成了农村散煤治理多万户。

那么,加大环保整治力度,会影响经济发展吗?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去年“2+26”城市GDP达到了14.2万亿元,比年增长了17.2%,可以说一方面空气质量大幅改善,一方面经济在继续快速发展。我们应该坚定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落实新发展理念,通过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疫后的经济复苏,中国高度重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74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