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水西门山西快报

年前,太原水西门外,夕阳照在波光粼粼的汾河上,渡船的剪影与漂浮的芦苇动静相宜,背后是高大的金肃门和雄壮的太原西城墙……年后,站在新建路口,西边水西关街,东边水西门街,一字之差,牵出太原历史悠久的城门故事和城市变迁的往事。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太原建有四座城门,东曰朝曦,西曰金肃,南曰开远,北曰怀德。明初扩建太原城时,宋代所建的东门、南门和北门拆除重建,只有西门(金肃门)未拆,略事修整后更名振武门。因太原城东最高,北次之,最低的地势在西南角,所以,每遇水患,振武门一带必遭水淹。轻则街巷院落积水,久而不退;重则房倒屋塌,街衢不通,百姓深受其苦。所以,城中父老皆将振武门称为“水西门”,久而久之,“振武”之雅号,遂被“水西”之俗称所取代,成为仅见于书载的名称。以水西门为界,门外为关,门内为街,如今演化为街巷名,这就是水西关街和水西门街的来历。明清两代的水西门街,西至城门,东与西米市街隔“四神阁”连通,南入满洲城,北接都司街,是太原城中最宽的街道之一,可并列平行四辆马车。直至民国年间,依然如旧,变化不大。而今的水西门街,长度为原来的三倍,也拓宽不少。今水西门街中段和东段,即原来的西米市街,是明以来太原城中最大的米粟业贸易地。清末至民国年间的太原米粟业公会,就坐落在这条街的东段南侧,至今砖刻的匾额仍然清晰可辨。民国期间,西米市街十分繁华,米铺、粮行、油店,一家连接一家,直至太原为日寇占领后,才日趋萧条。太原解放初期,西米市街的米粟行业重新蓬勃发展起来。年之后,这些米粟业合并为大粮店,分设于太原城中各主要街道,形成粮食供应网点。上世纪50年代末期,太原市对城市街巷进行规划管理,西米市街并入水西门街,成为其一部分。历经千年,水西门虽然被城里城外的水泊包围着,地势居全城最低,却能在很长历史时期内傲然挺立,百姓相传是与安放于水西门外的镇水神兽——獬豸(xièzhì)有关。历史上为治水患,人们除了修堤坝外还会修建一些镇水庙,或者安放镇水神物。在年德国建筑师柏石曼拍摄的一张太原老照片中,有一独角神兽,昂首挺胸,张口远望,威风凛凛。从树上干枯的树枝和树影可以推断,拍照的时间大约是在冬季的下午,神兽后不远处,是一大片平整的田地,再往远是城墙,那座隐约的城门楼应该就是水西门了。可以看出神兽是面向北方,位置大致在城门外正西的一片空地上,应该离汾河不远。如今,这尊镇水神兽收藏于纯阳宫内(现山西古建筑博物馆)。这尊铁质镇水神兽名为獬豸,上铸铭文“大明万历三十七年五月吉日造”,张口、独角、竖耳、螺发,腹部下还有两只幼兽,活泼可爱,造型动人。这尊獬豸像采用生铁泥范法分铸而成,雕塑艺术水平和铸造工艺水平极高。据老太原人说,虽然过去水西门这一带地方有水患,但由于地势低洼,水西关一带的菜地能浇上汾河水,周围百姓主要靠种菜为生,生活却也殷实。在历史变迁中,此处原来的城墙与城门逐步拆除;随着地下水位下降、汾河上游截流,水泊也几近消失。进入21世纪,孕育水西门的水泊获得新生。太原城西水系的建成,使濒临消亡的水泊变成了一个生态化的大园林:从北向南,森林公园、龙潭公园、饮马河公园、西海子公园、南海子公园,加上原来的迎泽公园、文瀛公园,这些水系成为镶嵌在太原城中的一串珍珠。据迎泽发布综合整理宋代太原城池示意图。历史上的水西门。年,德国建筑师柏石曼拍摄的水西门外的镇水神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99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