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共治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国经

让白癜风患者感受中科魅力 http://www.ykhongye.com/

本报记者夏晨翔北京报道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黄河的滋养,更离不开对黄河的治理。

如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为黄河流域各省区保护黄河生态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24字方针指引下,各地也积极探索出了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年,作为“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必将迎来新的局面。奔腾不息的黄河水还会描绘出哪些美丽画卷?可以预见,更值得期待。

重大国家战略加强顶层设计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构成了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年9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座谈会指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提出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要求。

“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首要难题,就是缺水,水资源开发利用要控制用水强度。”中国工程院院士、水文与水资源专家王浩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绵延公里,流经9个省区,黄河流域人均水资源仅立方米,约为中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低于国际公认人均立方米的“极度缺水标准”。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是关键。

作为我国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份,宁夏是黄河流域重要的生态节点、生态屏障和生态通道,但也是全国水资源最匮乏的地区之一,被赋予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任。

年7月,宁夏出台了《关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河段堤防安全标准区、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环境污染防治率先区、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区、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示范、创造经验、打造样板。

地处黄河中游的山西省,重点在于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今年5月印发实施的《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即指出,将推进汾河保护与治理、实施五水综改、五湖治理、开展国土绿化彩化财化行动,推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重点任务。

而下游的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对此,山东省则在规划中强调,要实施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修复等工程,增强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黄河下游地区生态屏障功能。

着力解决黄河流域各区域间特殊突出问题志在必行,但在此过程中,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却仍存在针对性不强、衔接性不够等问题,开展黄河保护立法,依法解决黄河面临的突出问题成为迫切需要。

今年4月29日,水利部对《黄河保护立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已截止),涵盖规划与管控、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高质量发展、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等11大章共项条款,开展黄河保护立法。

针对黄河河源区、黄土高原、河口及三角洲等不同区域生态保护修复要求,征求意见稿规定了水源涵养、水土流失总量控制、湿地保护、河口管理等制度,以及生态治理修复、天然林和草原保护、荒漠化防治、生态用水保障、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措施。

而针对沿黄省区产业倚能倚重、低质低效等突出问题,征求意见稿则提出了城市和县城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城乡融合、产业布局、现代农业发展、绿色发展、基础设施完善、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碳达峰”等制度措施。

推动协同治理建立补偿机制

黄河被称为世界上治理难度最大的河流,上中下游存在不同的治理难题,但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更应构建上中下游齐治、干支流共治、左右岸同治的格局,共抓黄河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年4月,财政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支持引导黄河全流域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实施方案》,指出年至年,在沿黄九省区开展试点,试点期间,中央财政专门安排黄河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激励政策。

激励政策主要围绕促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两个核心,支持引导各地区加快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奖励资金将对水质改善突出、良好生态产品贡献大、节水效率高、资金使用绩效好、补偿机制建设全面系统和进展快的省(区)给予资金激励,体现生态产品价值导向。

此后,经过多轮协商,今年5月,河南省与山东省正式签署《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以下简称“《补偿协议》”),成为黄河流域第一份省际横向生态补偿协议。

《补偿协议》实施范围为河南省、山东省黄河干流流域(豫鲁段),其中河南省为上游区域、山东省为下游区域。实施期限为年至年。协议到期后,由两省根据补偿机制运行评估情况及国家要求另行协商后续事宜。

《补偿协议》最高资金规模1亿元,分为水质基本补偿和水质变化补偿两部分。

其中,水质基本补偿方面,若刘庄国控断面(河南省与山东省黄河干流跨省界断面)水质全年均值类别达到Ⅲ类标准,山东省、河南省互不补偿;水质年均值在Ⅲ类基础上每改善一个水质类别,山东省给予河南省万元补偿资金;水质年均值在Ⅲ类基础上每恶化一个水质类别,河南省给予山东省万元补偿资金。

在水质变化补偿方面,刘庄国控断面年度关键污染物指数与年度相比,每下降1个百分点,山东省给予河南省万元;每上升1个百分点,河南省给予山东省万元补偿。该项补偿最高限额万元。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此类补偿协议的签订,对黄河全流域健全完善“保护责任共担、流域环境共治、生态效益共享”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开展生态产品价值计量,加快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具有示范意义。

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下,推动黄河流域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成为重要一环。

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助力黄河流域建设彰显国家形象、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旅游目的地,今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举行了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推进活动,并发布了10条黄河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和《黄河文化旅游带精品线路路书》。

其中,10条黄河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包括中华文明探源之旅、黄河寻根问祖之旅、黄河世界遗产之旅、黄河生态文化之旅、黄河安澜文化之旅、中国石窟文化之旅、黄河非遗之旅、红色基因传承之旅、黄河古都新城之旅、黄河乡村振兴之旅等主题线路。

所有线路均以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黄河文化旅游资源为节点,串点成线,连线成廊,通过“文化场景化、场景主题化、主题线路化”的设计,全面展示真实、立体、发展的黄河流域,塑造“中国黄河”整体形象,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

《黄河文化旅游带精品线路路书》则涵盖了行程规划、路况介绍、沿途城市和景区、游玩锦囊等旅游信息,吸引旅游爱好者发现和探索黄河文化与自然之美,让更多的人走近黄河、了解黄河、爱上黄河。

为了做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黄河流域各省区也积极编制了相关规划。

据了解,青海省提出,要以江河文化、河湟文化、热贡文化、格萨尔文化为核心,深入挖掘沿黄地区文化内涵,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陕西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则指出,要建设关中文化高地和红色文化高地,以渭河文化、红色文化、丝路文化、边塞文化、生态文化为重点,打造四大文化发展带。

而在黄河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甘肃组织编制了马家窑遗址、半山遗址、齐家坪遗址等10个黄河文化主题史前遗址公园设计方案,推动开展鲁土司衙门旧址、伏羲庙等25个数字化保护勘察项目,审核批复了战国秦长城临洮段文物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设计方案,全系统全方位推动黄河文化遗产保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78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