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朝晋阳看山西在分裂时期的地位提升,其
说起北朝(公元-年),其实就是中国历史上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王朝的总称,是当时与南朝同时代的北方政权。山西地区在北朝文明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中国古代帝王将相都有一个共识:“得山西者得天下”!略懂历史的人都会知道,北朝时期的晋阳作为霸府别都——地位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晋阳的故址在现在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的古城营村、东城角村、南城角村、南北瓦窑村、罗城村以及附近区域一带。从地理位置来看,山西西边是黄河,东边是太行山,隔太行与河北为邻。山西南部是中条山、王屋山,北部与内蒙古相邻。而在山西省内部、黄河以东,从北至南是吕梁山脉。正因为四面高山环绕,所以山西在军事地理上易守难攻。
北朝时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和北齐的统称,东魏和西魏的产生是北魏政权分裂和权臣内斗的结果
在这里特别要说的是,山西自身因为太行山纵贯南北,山多地少,只能作为战略要地,不能作为霸业根本。这也是高家掌权后另立都于邺城(今河南安阳北至河北临漳南),但始终将晋阳作为别都,长期住在晋阳的原因。不过北魏迁都洛阳之后,虽说晋阳的政治地位降至一般州郡,但对晋阳而言,也有了存元气的机会。长期的平静加之地处交通要道,这一时期晋阳的商贸,经济和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
晋阳古城遗址
北魏末期天下局势动乱,尔朱荣趁势而起,招兵买马,实力不断扩充以”勤王”之名,通过镇压起义军,军事力量超过中央成为当时最大的军阀。“河阴事变”(年)之后,尔朱荣立元子攸为傀儡皇帝,而军事行政大权实际掌握在其手中。他自封”太原王”,任都督中外军事等官,之后带军长期驻扎于晋阳,遥控朝政,这时的晋阳成为北魏真正的权利中心。尔朱荣的这种狂妄最终为他招来杀身之祸,他死后,侄子尔朱兆承袭了尔朱荣的所有官位,并且将晋阳大行台地位抬高,踞于所有行台之上。高欢原本属尔朱荣的部下,但尔朱荣被杀后,高欢瞧不上尔朱兆,于是就有了著名的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争之一韩陵之战。公元年,当时还是北魏晋州刺史的高欢举兵反对控制北魏朝政的尔朱兆。两军在邺城附近的韩陵山为主战场厮杀,结果高欢获得胜利,尔朱氏主帅尔朱兆带着人马逃回了晋阳,不久晋阳失守,尔朱兆自杀身亡。到此,尔朱氏势力几近被消灭。
高欢和他的同僚
北魏永熙三年(年),高欢立元善见为孝静帝,史称东魏,定都于邺。东魏只有一任皇帝,它的权力一直被丞相高欢掌握。其实按高欢本意是想让东魏定都洛阳,但洛阳大乱之后残破不堪,又离西魏太近,最后决定迁都于邺。高欢控制的地盘,除了晋阳,剩下的区域多以平原为主,这就决定了晋阳具有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而且被灭的尔朱兆的大本营在晋阳,高欢早就看中了晋阳,认为这里是帝王之地。如果高欢居守平原地区的邺都,不易于防守,很容易遭到攻击。而守在晋阳,即使有敌军,也很难轻易杀进汾河谷地,相对比较安全。高欢居守晋阳,对邺都有居高临下的战略优势,一旦邺都有变,高欢可轻易平定。但如果居守邺都,一旦晋阳有变,高欢就鞭长莫及了。所以高欢本人多数时间都手握重兵住在晋阳,向西防着宇文泰,向东监视着元善见。
高欢扶值元善见即位,是为东魏孝静帝
东魏孝静帝武定三年(年),高欢在晋阳做了晋王,并且在晋阳的天龙山上,建起了“晋阳宫”,地址就在今天太原市的晋源区古城营村,但现在晋阳宫遗址早已不复存在。晋阳与邺都的地理距离不算太远,高欢经常从晋阳出发,去邺都拜见他操纵的傀儡元善见。之后再返回晋阳。公元年,高欢死于晋阳。高欢死后,长子高澄把控魏政,将篡未篡之时,被家奴刺杀,无福登帝位。于是其弟高洋顺势废掉东魏的傀儡皇帝孝静帝,于年(庚午年五月戊午日),即帝位。国号齐,建元天保,建都邺,史称北齐。
北齐后主幸晋阳宫图
朝代换了,但晋阳的地位没变。北齐存在二十七年,以邺为上都,晋阳为北都,皇帝经常来往于两都间,晋阳在军事上的重要性胜过于邺。所以后来周武帝宇文邕掌权后,灭北齐时采取先攻取晋阳,再取邺城的策略。重兵直指晋阳,晋阳沦陷,李商隐的“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说的就是这段历史。随着北周攻克晋阳,北周一方快速取得了北中国的主导权,并进一步占领邺城,太行山以东更不成气候,北齐就此灭亡,北周统一北方。
周武帝灭北齐首先攻取的就是晋阳,可见晋阳在当时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北周灭北齐之初,在晋阳设置了并州宫和六府。并州宫是皇帝的行宫,六府是仿照中央政府的规制设置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府,作为中央政府的分设机构,相对削弱了晋阳的军事战略作用。而北周的军事重地是在西北部延州等地,北周的统一战略基本上是立足关陇,进图山南,占有巴蜀,终灭北齐,后来,北周在其北部增设泾州、宁州、灵州、延州等总管府,总管府的渐次设立正是此战略思想的体现。
北朝时期的晋阳壁画
山西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时期,往往是历史上的分裂时期,所以在北朝局势混乱的时候,山西的军事战略地位尤为明显。在随后的国家统一的历史长河中,山西从此不再是割据中心了。这也许正是因为在国家统治当中,政治、军事、经济三者缺一不可,但往往决定军事地位的是政治因素,军事为政治服务,等实现疆域统一的政治目的后,国家在军事上的需求就远低于大力发展经济的需求。而军事和政治本身是谋求经济利益的一种手段,经济才最终决定二者。说到经济,经济作为基础,文化则是当时经济与政治的反映,两者是有同步性的。
在山西发现的北朝遗迹
晋阳作为北方重镇,长期以来,汉民族与北方各民族在此强烈碰撞的同时,域外文化不断注入并相互交流。多种文化精华的融合、沉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区域文化。正所谓“东带名关,北逼强胡,年谷独熟,人庶多资。”这可从近年来在太原地区发掘的古墓葬为佐证:如王家峰北齐武安王徐显秀墓壁画中,胡商驼队的商人有明显波斯人的特征。有的人物可看出来自西域、中亚、西亚以及地中海一带。其乐器、用品、饰物以及人骑大象、生有双翅的骏马、与雄狮搏斗的图象,更呈现着浓郁的异国情调。前些年在晋源区出土的波斯金币,用实物见证了当时对外贸易的情况。经济和文化二者是分不开的,在与异国商人进行物资交流的同时,也把他们的文化也带进了晋阳这片大地。
丝绸之路与北朝晋阳
中国本土文化中,道教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到北魏时,道教在全国广泛传播,晋阳地区当然也不例外。与此同时从印度“舶来”的佛教文化的传播,其势头比道教还大。北朝时期,北方各民族入主中原,他们本身受儒、道两教的影响较少,所以很容易接受佛教。北魏拓跋氏对儒、佛、道进行了改造,使之相互妥协,改造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思想。晋阳城是东魏、北齐政权的实际统治中心,这些帝王多十分尊崇佛教。因此在当时,晋阳也成为中国北方佛教发展活动的中心。
道教名观纯阳宫
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多种风格独特的宗教景观,主要包括寺院、石窟、石刻、造像碑等。日本净土宗佛子,尊晋阳周边的交城玄中寺(交城也属晋阳地区)为该宗祖庭,尊昙鸾、道绰、善导大师为祖师。北魏统一中原后,社会开始趋于稳定,统治者开始提倡兴建佛寺,石窟寺是这时期佛教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它是在山崖陡壁上开凿出来和石窟洞形的佛寺建筑,因为历史悠久、很少经过改动,窟內保存着丰富的雕刻绘画,洞窟内外经过一定的建筑处理,所以在建筑史和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晋阳的天龙山石窟就是南北朝时期留存至今最重要的石窟之一,始建于北朝东魏,此后经历北齐、隋、唐形成今天的规模。它的规模虽然远逊于云网、敦煌龙门等石窟,然而在建筑方面与石窟的结合却恰到好处,石窟形象有“民族化"已达到了相当完善的程度。突然觉得,金代诗人郝天挺这首描写山西的古诗《游石壁》特别应景:
绝壁秋容胜,荒坛冷气清。野僧留客饮,山鸟罥人鸣。
已极登临兴,无穷今古情。浩歌一樽酒,四海共升平。
抚今思古,让我们举起杯来长歌一曲,祝愿那四海的安宁天下太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