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以后,长安为何不再为帝国心脏

北京治皮肤科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802/4439528.html

历史上唐朝的政治中心是首都长安及周边的关中地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秦朝,以及其政治文化继承者西汉帝国都将首都立在这里。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关中一地,山脉和丘陵环绕,形成了一个天然防护屏障,易守难攻。这对一个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有着绝对的优势。

盛世长安

唐朝及唐朝以前,关中土地肥沃,森林覆盖率广,水道纵横,交通便利。为了加强长安的领导地位及绝对的政治经济中心,朝廷借用法律压制地方势力,同时将世家大族强制迁移到首都附近。将全国征收上来的赋税用于建设首都,或用于改善水利工程,或用于建造大型建筑。典型的以全国之力兴一方之地。

于是,从秦朝一直到唐代,关中长安一直是帝国首都的第一选择。但关中地区形成一个天然屏障的同时,交通不便,帝国的统治者不得不开凿运河,砍伐树木,将全国四方之地的物资运往首都。

秦朝时期的郑国渠;汉朝时期的龙首渠、六辅渠、白渠、成国渠;隋唐时期的大运河。这些水利工程的开发建造几乎都是为了关中的繁荣昌盛。便利的交通、肥沃的关中沃土、天然的防御屏障、繁荣的经济文化仿佛让关中地区及长安成为了帝国的永久滞留地。但为何到了唐代以后,关中地区特别是长安却不再成为帝国的心脏地区了呢?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帝国再也供养不起关中地区甚至是一个长安了。由于接近都城和易于漕运,富饶的汾河谷地及其支流流域在唐代集中了三十五个灌溉工程,其数量之多在全国各地区中位居第三。即使如此,供养一个“在重重关隘中”的朝廷的难度仍在持续上升。

关中平原

由于关中地区聚集了全国大量的人口,加上中国处在季风气候带,西北地区常年降水量不足,导致了水资源的短缺。长久下来,关中各地的河流在随着时间的流逝流量年年减少。

加上首都的宫殿、寺庙、官员的府邸和官署的建设都对木材的需求量特别大。加上那时煤矿还未开始安全普及到寻常百姓家中,冬天取暖大多靠的是木柴或木炭,有大量的木材被烧掉。所以,中国北方的森林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在消减。

黄土高原

水源和森林的持续减少,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地表被侵蚀、沟壑化、运河淤塞,导致了在关中的生活越来越难。

但在那时候,统治者们意识不到水土流失的严重性,没有去治理,反而开始开发周边的森林资源。为了战略需求,唐代统治者甚至还想在西北养马,以取代被吐蕃夺走的牧场资源。如此,水土流失的问题日益加重。

黄河

诗人柳宗元就曾经对这种情况写下了一首《行路难》:

虞衡斤斧罗千山,工命采斫杙与橼。深林土翦十取一,百牛连鞅摧双辕。万围千寻妨道路,东西蹶倒山火焚。遗余毫末不见保,躏跞礀壑何当存。群材未成质已夭,突兀硣豁空岩峦。

这是一首政论诗,被砍伐的树木象征着命运被腐败朝廷左右的才子。但森林被破坏的场景迅速出现在文人的脑海中,并被拿出来表达一种隐喻。象征着唐代这座青山即将消失。

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

随着水土流失的严重,黄河的淤塞也愈发严峻,统治者们为了防止黄河溃堤,堤坝是越修越高,到了后来,甚至还要比宋朝首都开封高上那么几分,更不用说长安这个关中地带。

唐朝中期,黄河溃堤的频率已经到达十年一次,之后的两个世纪甚至达到了三四年一次的程度。远古商朝频繁迁都就和河流溃堤有关,于是,唐朝后期再也不把长安作为首都就有这方面的原因。

随着水土流失的严重,国家想要供养关中长安一地变得愈发艰难。加上人口的增长,资源的过度消耗,灾难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唐朝后期的统治者们已经发觉长安这个地方不再适合作为一个首都了,但中国人传统的观念中,祖宗的制度不能轻易改变,更合况是一国首都。所以,一直到唐末,长安即使再艰难,唐王朝依旧没有迁都。

到了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即使打下了关中地区,但依旧没有将其作为首都。除了是因为这里不再适合大量人口居住以外,还要直面异族有关。

大唐长安城

宋朝以后的元朝就更加不会以长安为首都了,元朝征战天下靠的就是骑兵,而关中地区的环境已经不复从前,地形崎岖,不利于骑兵作战。元朝的首都就坐落在了华北平原这个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带。

到了明朝,以华北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正式确立。关中地区已经成为了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常年风沙侵蚀,河流淤塞。加上交通的便利,关中的天然屏障已然消失。试问,这样的一个地方又如何能作为一国之心脏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7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