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与太原五汾河漕运

编辑:程程投稿:

唐天宝十一年,李白与好友岑勋在嵩山另外一位朋友元丹丘的颖阳山居为客,三人曾登高饮宴,李白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酣畅淋漓的抒发,写了《将进酒》诗篇。颖阳山居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见黄河之水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奔大海,如此壮观景象,绝非肉眼能全部看到,通过诗人的想象与夸张,于是有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千古佳句,将黄河水势不可当之势展现在诸君面前。其实,历史上不仅黄河,就是汾河之水也是非常之大。

汾河从管涔山奔腾而出,流到中下游,尤其是在太原盆地和临汾盆地,河面宽阔,河水颇深,人们在利用汾水灌溉农田的同时,还进行漕运,历史文献如《左传》、《水经注》,对汾河漕运都有记载。

汾河漕运

公元前年左右,晋国接连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旱灾,赤地千里,五谷不收,仓廪空虚,民不聊生,有的地方竟达到了人相食的地步。情况如此严重,晋国只好向近邻秦国派出使者买粮。秦国地大物博,八百里秦川,地肥水美,五谷飘香,存粮颇多。为了及时解救晋国灾情,秦国采取了漕运的办法。秦国将粮食集中到雍城(陕西凤翔南)装船,然后由船队进入渭河,后换东运,横渡黄河后,再由汾河漕运北上,直达绛城。当时秦国派出了几千只船,运粮的船队,从秦国都城到晋国,里路程,船队首尾相连,络绎不绝。苍穹万里,河水涟漪,白帆队队,乘风破浪,勇往直前,非常壮观。史称”泛舟之役”。

《左传》中的这一则记载,可能是汾河漕运最早的记载,也是历史上春秋时期内陆河流水道运输的最早记载。这充分说明了当时汾水水量浩大,漕运便利。

除此之外,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公元前年,汉武帝率领群臣到汾阴县祭祀后土,途中传来南征捷报,时值秋风萧瑟,鸿雁南归。汉武帝乘坐楼船,在汾水上饮宴,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千古绝唱《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楼船之大,高十余丈,如此大船能在汾河中行驶,足以说明汾水浩大。

汉朝汾河漕运图

隋开皇三年(),长安国库空虚,为了保证军队用粮,防止市场粮价上涨,朝廷命令山西的粮食运往长安。此次的路线,与“泛舟之役”的路线相同,只是方向相反。装满粮食的船只从汾河进入黄河,然后再由黄河进入渭河,将粮食运进都城长安。三年调粮万石,节约运费30万两白银。

唐朝时,漕运粮食的主要地区仍然在北方。汾河漕运不仅要保证首都长安的粮食,而且还要保证长安、洛阳盖宫殿所需的大量木材。其时,陕西秦岭一带的树木已被砍伐殆尽,不能满足官方大兴土木的需要。于是山西的吕梁山被朝廷选为供应木材的主要基地。吕梁山的大批木材被伐后,先沿着支流飘入汾河,然后将木材束成木筏顺汾水而下,到了河津入黄河,沿河下至开封等地。

再往前推,历史文献中没有记载,从汉朝到唐朝年间,汾河漕运就是北方运输的大动脉、大通道。汾河在这段时间内的作用功不可没,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一座城池一段历史一种情怀

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