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一滴见初心记文化和旅游部挂职山西
一任接一任。
今年4月,他离开了繁华的京城,接过上一任扶贫干部的“接力棒”来到了山西静乐县。他是文化和旅游部到静乐挂职的扶贫干部,分管文化和旅游、招商引资等方面的工作。
图为孟宪璋(右二)在入户走访调研
4月,是深耕播种的季节;4月,是充满希望的季节。
如何接好这一棒?是文化和旅游部扶贫干部孟宪璋担任静乐县委常委、副县长时所面临的一份“考卷”。
一
作为文化和旅游部第28任到静乐挂职的扶贫干部,孟宪璋深知前任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同时也感觉到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
自年文化部定点帮扶静乐县以来,不间断地在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给予支援,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投资建设了爱乐希望小学和文化活动中心大楼,捐助配套设施,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站,组织当地文化系统管理干部赴京参加培训,邀请直属院团慰问演出,派出艺术家对贫困地区艺术人才进行声乐、舞蹈、京剧等方面的专程辅导,初步达到了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的目的。
用文旅之光,破贫困之坚冰。文化扶贫往往能用最少的投入,收到最好的扶贫效果。
文化扶贫,功在千秋。一任接着一任干,这是担当,也是责任,更是使命。
孟宪璋暗暗发誓:走好每一步,过好每一天,做好每件事,不要留遗憾!
静乐县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汾河上游,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山西省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共有贫困人口户、人。通过最近动态调整之后,目前,全县仍有38个贫困村、户贫困户、名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6.7%。
这些数字背后有千吨雷火和激情。
“调查研究是我党的传家宝”,深谙此道的孟宪璋上任伊始就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基层。
走,下乡去。
心中有多少情,脚上就有多少泥。“通过调研,我认为只有在原有基础上,以文化为着力点,提升下一代的文化艺术水平,才能隔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基因;在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同时,适度地开发文化遗产资源,找到文物保护工作与旅游开发的最佳衔接点;依托当地山水人文资源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是静乐文旅扶贫的必由之路。”调研以后的孟宪璋写下了力透纸背的“扶贫日记”。
这些文字,深中肯綮,都是他冷静的思考,都是他炽热的心血。
涓涓细流,积而有发。孟宪璋满腔的“静乐情怀”一旦闸门洞开,必将会引发一场接一场的“文化豪雨”。
调研后,他脑海里形成了一张完整的“文化扶贫蓝图”;调研后,他也找到了一个攻城拔寨的突破口……
上任以来,他先后特邀国家京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和中央歌剧院的优秀艺术家,专程辅导静乐的教师、学生、园林工人、环卫工人、政法干警、文艺骨干、老年合唱团,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
在文化和旅游部的大力支持和他的积极倡导下,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积极参与到静乐的文化扶贫工作之中,先后帮助静乐县建立了教师合唱团和童声合唱团,组织指导静乐教师合唱团参加了陕西第二届全国合唱艺术节,并荣获一等奖。组织开展了“不忘初心,圆梦北京”静乐小学生夏令营活动,参加了中国第九届少年儿童艺术节并受到文化和旅游部雒树刚部长的接见。
今年国庆节前夕,在他的积极协调下,国家博物馆组织发起了向静乐捐书活动。通过图书捐赠,给贫困地区师生带来文化知识的滋养;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一个家庭拔掉文化知识的穷根,也必将坚定一个家庭脱贫致富的信念。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他利用文化和旅游部行业部门优势,制定出台了《加强对静乐县文化帮扶等十四项具体工作措施》,为加快全县脱贫攻坚步伐、促进文化繁荣和文旅产业的长足发展发挥了纲领性的指导作用。
蝉在蜕变的时候会痛苦万分,花在含苞时艳丽的光彩会被外层包裹,但蝉的每根筋脉的抽动、花的每条纹理的伸展,都预示着生之奇观美之绽放即将来临。
“在当地的高中部择优选取优秀学生学习声乐等艺术门类,推送一批孩子进入高等艺术院校学习”,孟宪璋萌发了这样的想法。
主意既定,就要行动。尽管在前行的路上,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
“但是,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风雨兼程……”孟宪璋如是说。
心无百姓莫为官。在他的艰辛努力下,今年10月初,国家交响乐团与静乐县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国家交响乐团将凭借其师资资源优势,与当地教育部门就艺术人才培养开展合作……
这是一个跨时代的工程,其成果无可估量。
在签约仪式上,孟宪璋满怀信心地说,坚信有国家交响乐团的鼎力支持和精心辅导,静乐艺术教育一定会硕果累累,文化的力量也一定会彻底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改变一个家庭的状况……
积少成多。家庭是社会的浪花,这浪花与浪花连接起来,就是裂变,就是潮流,就是方向……
看着这亮堂堂、喜盈盈的场面,在签约仪式上,孟宪璋满脸红润,双眼放光,高兴得就像一个天真的儿童。
二
静乐是个好地方。
静乐是一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说她古老,是因为她几千年的历史酷似一轴拉不完的胶卷,实录了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悲欢离合,沧桑巨变。说她神奇,是因为大自然赋予了她“汾碾交界处、青天一柱悬”的奇绝。镰刀一割,收获的是一首诗篇;镢头一挥,亮出的是一首山曲,随便捡块石头往水中一扔,溅起的便是五光十色的华章。
尽管孟宪璋来的时间不长,尽管他是从大都市来的,但是,从踏上这片土地的那一刻起,他就爱上了这里。在静乐工作的日日夜夜,他心里感到很踏实、很温暖。
孟宪璋坚毅地说: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一定要让它为静乐人民造福。
他遵循文化和旅游部党组的意见,结合静乐县的文化积淀,把调研主题放在了“文旅产业发展”上。主题确定后,他便会同文化旅游局的相关人员翻山越岭,对县域内天柱山风景区、风神山风景区、净居石窟、唐碑亭等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
正确的决策来源于第一线的调研。
通过调研发现,虽然近几年全县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编制完成了《静乐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天柱山景区总体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初步形成了“城市旅游、乡村旅游、景区旅游、人文旅游”四轮联动的格局。但从总体上看,仍存在着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筹资渠道不多、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文化和旅游结合不紧密、宣传促销力度不够、文化旅游人才匮乏、经营理念落后等问题。
如何在历任的基础上,唱好这场“文旅产业”大戏,孟宪璋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工作。
面对当前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势头,他在调研的基础上,抓住创建深度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发展示范县以及打造全域旅游县的机遇,依托“百里汾河川、太原后花园”的地理优势,主动融入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持续加大旅游开发力度,不断完善和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环境质量、景观质量,把加快旅游业发展作为经济转型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战略举措来抓,突出红色记忆、绿色生态、乡土风情等主题,充分挖掘和发挥绿色生态、农耕体验、观光采摘、垂钓休闲、农家乐、养老养生等乡村旅游资源优势,推出了“登天柱龙泉、逛晋北古城、观明清书院、游生态长廊、住农家小院、品绿色杂粮、悼革命先驱”的旅游宣传主题,以县城为中心,以汾河生态走廊和碾河文化走廊为两翼,以静乐八景为龙头,推动乡村采摘游、农业观光游、青少年活动游、老年娱乐游、红色革命游、生态休闲度假游等多元旅游业态快速发展。他加强与文化和旅游部、省市文旅部门对接协调,将忻州全境文化、旅游资源纳入了黄河流域文化保护规划和太行山旅游板块规划,为静乐乃至全市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片热土,全面发酵。
人们都说静乐变了:随着文旅融合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山清水秀的“生态圈”、欣欣向荣的“生产圈”、怡然自得的“生活圈”。
人们都说静乐变了:随着文旅融合的发展,老百姓尝到了甜头、看到了盼头、找到了奔头,来玩的游客有了看头、多了玩头、增了兴头。
如今,作为深度贫困县,静乐初步实现了从单一生态效益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
静乐历史悠久,文化遗存极为丰富。全县共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处,拥有古遗址处、古墓葬37处、古建筑47处、石窟寺及石刻12处、近现代文物建筑12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尚未核定文物保护单位处;馆藏可移动文物87件。
这些文物是当地不可再生的传统文化资源,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
面对丰富的文物资源,孟宪璋在高兴之余,又有许多担忧。
他在基层调研中发现,在静乐几乎每个村落都有民国时期甚至更早的古建筑,这是一个县域的辉煌。但是,随着近几年文物市场的兴起,该县战道岩墓群、西坡崖墓群、苏坊墓葬等古墓葬破坏严重,正面临着火灾风险、水浸风险、腐蚀虫蛀风险及人为破坏风险,古遗址日渐消失,石窟寺及石刻自然侵蚀严重。
面对现状,他心潮难平。灯下,他在《工作笔记》中写下:“长期以来,由于对文物保护法宣传不到位,广大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对文物保护法不了解,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再加上县级文物保护力量不足,专业人员稀缺,致使执法工作陷入被动,给文物保护带来较大困难。”
为了落实中央、省市对贫困地区文物保护工作的要求,他一线督促,划定了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进一步压实文物保护单位责任;加大对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宣传力度,在全县营造出“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在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岑山书院、百团大战纪念馆、“四八”烈士纪念碑等红色遗产优势,挖掘和保护革命遗址,做好红色文化的保护挖掘、开发利用、传承弘扬工作,真正让一批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火”起来。同时,让广大群众自觉投身到保护与开发文化遗产中来,让更多成果惠及当地百姓,为乡村振兴奠定文化基础。
“加强文物保护是使命与责任,应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而依法对文化资源进行适度开发,更能体现出一个管理者的能力和水平。与旅游相结合,对文化遗产进行适度开发,不但能使保护成果惠及贫困地区的百姓,更能让群众自觉投身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在一次联合会议上,孟宪璋的讲话掷地有声。
保护文物,开发文物,让文物和旅游握手,为民造福。这是孟宪璋在保护文物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欧美国家的很多成功案例证明,文化遗产的适度旅游开发是解决文化遗产保护有关问题和旅游产业发展所需资源要素的重要途径。”
孟宪璋在《扶贫日记》中写道:“在静乐几乎每个村落都有民国时期甚至更早的古建筑,精美的古庙宇、古戏台,众多城址、聚落址、军事设施遗址、寺庙遗址等亟待整合修缮,若以此为基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必能让贫困群众在发展旅游产业中增收致富。只要我们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举措明确,精准发力、驰而不息地抓下去,一定会让这里的群众受益。”
为了让“这里的群众受益”,一天又一天,他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为了让这里的群众受益,“五加二”“白加黑”已成为他的工作常态……
他在分管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同时,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分管工作中又增加了招商引资。
孟宪璋说,招商引资,要有“跪地求婚”的真诚和勇气。
他充分借助部门优势和自身人脉关系,创新招商方式,扩大招商范围,组织参加了厦门招商洽谈会、上海进口博览会等大型招商活动,结合脱贫产业,成功引进超大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他的辛勤努力下,招商引资工作如火如荼。
看着县城一天天变美,看着群山一天天增绿,看着河水一天天变清,看着旅游车一辆接一辆开来,看着签约合资项目一项一项完成……他发自内心高兴啊!
文化,旅游,招商引资,看起来有关联又好似没关联,它们虽不是一片水域,但却能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孟宪璋就像一位钢琴家,用他的双手弹奏出一曲曲雄宏的交响乐章……
在艰辛的帮扶中,孟宪璋找到了属于自己文化帮扶的真谛,“能在静乐文化帮扶的历史隧道中穿行,尽情欣赏沿途那些不同寻常的风景,便是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来源:忻州日报
编辑校对:王健任崔筱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