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控制了交通线,以守则固以攻则胜,为战
前言
克劳塞维茨认为,应把军队和基地视为一个整体,而交通线则是这个整体中最重要的环节。它成为基地和军队之间的纽带,是军队的生命线。交通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战争的准备、进程和结局,是军事计划首先考虑的因素。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
晋国控制了重要交通线,凭借这些交通据点,以守则固,以攻则胜,为战争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控制重要交通线,为战争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晋国控制了当时的几条重要水陆交通干线,及黄河的渡河津口。这些交通干线和津渡从东西两侧,牵制住了中原的腹心位置——卫郑宋等诸国,方便晋与秦、齐、楚展开争霸赛。这些水陆交通干线相互贯通,为晋军的行进和撤退提供多条道路选择,益于把握战机。
如晋楚之战,晋军可以从孟津渡河,然后东行出虎牢关,与楚决战。或从延津渡河抵达郑国北郊后南下与楚对抗。“范、中行氏之乱”,双方行军于绛——晋阳道、轵关陉道、朝歌——中人道、晋阳——鲜虞道。正是这些道路的相互贯通,才能在战争时多方位攻敌,平定叛乱。
控制重要交通据点,达到迅速出兵,将对手驱除或阻隔于本土之外的效果。克劳塞维茨认为,任何国家都存在一些极为关键的地点,这些地点同时连接很多道路,便于筹集给养,向各个方向行动。一旦占领这些地点就可以获得很多利益。
克劳塞维茨传
晋国在当时已经占有重要交通据点,凭借这些交通据点,以守则固,以攻则胜。晋西占据龙门、蒲坂等要津;南灭虢,守桃林塞,占据崤函地区,致使秦晋同盟关系彻底破裂。之后,双方为争夺桃林、崤山的控制权先后发生彭衙、河曲、麻隧、棫林等战役,双方互有胜负,但总的形势是晋国占据主动,具有交通战略优势。
晋南阳地区的占有,对中原各国作战有利,晋齐之战,晋利用道路的险峻迷惑敌军
晋南阳地区的占有,对中原各国作战有利。南阳西北通绛都,东通燕,北达上党。小规模战役时,只需发动南阳地区的城邑守护军就可,不必从绛都调兵。公元前年晋国出兵平定周室之乱,就是由籍谈、荀跞率领九州戎和焦、瑕、温原的军队,助周王回归洛阳。
公元前年筑虎牢,扼主了中原交通中轴线。同时为西路南下申息与楚争锋巩固了基地,使秦、周王室、郑等处于晋的军事控制态势下。在伊洛之上的山间谷地—阴地设置戍所。伐陆浑戎,在其地筑城以防备楚入侵。经营晋阳成为出兵代国,伐中山,西连秦的大本营。
晋国战争
交通影响军事战术、战略。战争前必先深知地图,清楚道路经过的地形、地貌、河谷山川走向,道路远近。晋国显然已经熟知当时的道路情况。崤之战,晋人已知秦军通过的崤山之地地势险峻,只能进不能出。于是晋军埋伏于崤山两侧伏击秦军。知伯伐仇由,车路无法通行才以送钟为借口以修路。邲之战,晋国先备船于水中,一旦战败即可渡河。
晋齐之战,晋利用道路的险峻迷惑敌军。外出行军也要争取在雨季之前赶回,以防雨季到来,河水陡涨,土、石筑的梁被水冲垮。荀偃、士匄考虑到河水陡涨,将会冲垮土、石筑的梁。他担心晋军不能归国,于是请求在雨季到来前班师回朝。
晋齐之战
晋军行军之前,还要规划行军路线,交通影响军事编制,步兵作战在战争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晋军行军之前,还要规划行军路线,考虑是否经过他国国境。若要经过需行假道之礼。交通影响军事编制。晋建国之初,戎狄环绕之。在与戎狄交往的过程中,因道路不畅,造成车战无法进行。于是晋人建立了独立的步兵部队——行。
行主要承担与戎狄作战,保卫和开拓晋国疆土的任务,不隶属于战车部队的编制。献公时期建有左行和右行;文公时又增加中行,使之成为三行。晋国伐太原戎狄,因其地处位汾河上游,黄土高原的中心,地表侵蚀严重,深沟起伏崎岖难于马车通行。
于是魏舒建议中行穆子荀吴毁车崇行,置车不用,将战车兵甲改编为着甲徒兵,将车战阵型改为步战阵形。此举加强了晋国部队的机动性,使得伐狄胜利。魏舒的改革,是中国由先秦车战向步战转变的先导,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此以后,步兵作战在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晋献公画像
晋国交通经过历代君主的发展,以启土、称霸政策为前提,伴随着战争的进行,道路不断增多,交通设施驿传、关隘、津渡、桥梁也逐渐完善,最终形成以绛都、新田为中心的交通网络。这些交通网络的布局和走向,基本奠定了以后山西交通发展的脉络。
通过对道路的控制,晋国疆域逐渐扩大,参与中原事务,角逐中原霸主地位,多次取得对楚、齐等国的关键性战役。城际交通,马车与之相配合,造就出晋国最高的交通效率,密切关系到其政府的运作,以及社会统治阶级的稳定。
晋国时期交通发展,有着其特殊性,地形复杂水路并行,决定了晋国交通水陆并举、内外相辅的特点
晋国前期公族势力强大,卿族势力较弱,交通控制权牢牢的掌握在君主手里;晋国后期公族势力衰弱,卿族崛起,交通控制权逐渐转移到卿族手里。特别是赵、魏、韩三家到晋国末期,逐渐掌握当时的重要道路,自成一家,加速了晋国的解体。
晋国公族
以交通为媒介,由此及彼、由近而远的民间交往和物物交换,打破了地缘封闭,促进了晋国贸易发展,货币的繁荣,丰富了晋国的社会生活。戎狄文化与中原文化逐渐融合,形成独特的晋文化。这种文化随着交通发展,逐渐向外围扩散。可以说,晋国的辉煌一时,方方面面的发展都是其交通发展的结果。
晋国时期交通发展,有着其特殊性。晋国率先拥有晋西、晋西南、晋南地区的道路。继而才拥有南阳、晋东南、晋中、晋北地区的道路。晋南、晋东南为华夏族活动的中心,开发较早,经济文化繁荣,促进了交通发达;晋北地区长期为游牧族所居住,交通开发起步较晚。其通道的开发多是适应军事需要,继而商业运输才日益繁荣。
晋国所处山西,地形复杂,水路并行,这就决定了晋国交通水陆并举、内外相辅的特点。陆行车,水行船,并在黄河、汾河等河流地区架设桥梁。尽管如此,晋国国内的道路仍然是以陆路为主,只有与秦、中原交往才会行船渡河。总的来说,陆路交通远远发达于水路交通。
晋国战争
总结
晋国交通的发展主要是在启土、称霸政策下,逐渐发展的。反过来,交通又促使了晋国由一个偏侯小国发展为引领中原的霸主国家。晋国为维护霸主地位,加强政治上的控制便成为交通的首要任务。当霸主地位、朝贡受到威胁,交通又为军事服务。
交通畅通,城邑兴起,手工业、商业繁荣发展,各国物资云集晋国,极大的丰富了晋人的社会生活。以交通为媒介,晋与列国、戎狄之间相互交融贯通,涉及音乐、青铜器、思想、人才等方面。这种文化的融会成为晋文化的一部分,使晋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点。
参考内容来源:《晋国通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