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掌故12不应该忘却的狐突太原日
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忽缺的忠文化,滥觞于何时?谁是其代表人物?有不少专家和学者,曾经作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忠文化在夏商周三代已经产生。”他们的主要依据是,儒家文化的经典之作、“五经之首”《尚书》中的7句带有忠字的章句。忠文化是属非物质的精神范畴,很难寻觅其史存实物,精选最具权威性的经典《尚书》,用引经据典的方式,寻章摘句,精心研究,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他们将《尚书》中有忠字的章句悉数摘出,好在内容不多,兹列于下:
1.佑贤辅德,显忠遂良;兼弱攻昧,取乱侮亡。2.居上克明,为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3.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4.焚炙忠良,郀剔孕妇,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肃将天威,大勋未集。5.尔尚盖前人之愆,惟忠惟孝;尔乃迈迹自身,克勤无怠。6.惟乃祖乃父,世笃忠贤;服考王家,厥有成绩。7.昔在文武,聪明齐圣,大小之臣,咸怀忠良。
仅此7句带忠的原文,足可证明我国之忠文化,虽与夏代无涉,却出自商初周始,谓之起源三代,毋庸置疑。然而,再细寻踪便发现,这些带忠之章句,均出自《商书》之“仲虺之诰”“伊川”,《周书》之“秦誓上”“蔡仲之命”“君乐”“冏命”等6个篇章,全属伪《古文尚书》25篇之列。所谓《古文尚书》,早在清初康熙年间,已被有誉“汉学第一人”的阎若璩定谳为“魏晋间好事之徒”欺世盗名之作。伪书有载难为凭证,那么《今文尚书》28篇中,可否寻出蛛丝马迹?又是一番寻章摘句,结果大失所望,无一忠字所见。显然,忠文化之诞生,不仅与夏无涉,与商、西周也无缘,当是三代之后的事了。
为寻就里,一并再阅《左传》《国语》,打个彩,碰个运气。岂知在这两部古籍中,路转峰回,有关忠的载述,频频出现。终至《左传》中,有忠章句70处,其中属晋国者占到21处。《国语》中,有忠章句50处,《晋语》竟高达28处。在这处有忠的文字中,最具典型性、最具代表性、最能揭示忠文化本质内容者,就发生在晋国。而最精彩的一段“忠文化语言”,就出自于晋大夫狐突和晋怀公的对话。《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便载:九月,晋惠公卒。怀公立,命无从亡人,期。期而不至,无赦。狐突之子毛及偃,从重耳在秦,弗召。冬,怀公执狐突。曰:“子来则免。”对曰:“子之能仕,父教之忠,古之制也。策名、委质,贰乃辟也。今臣之子,名在重耳,有年数矣。若又召之,教之贰也。父教子贰,何以事君?······”乃杀之。这段关于忠的对话,非常精彩,是《左传》忠句70摘中第10句。文字可能古奥一些,核心的意思便是,忠的本质是“不二”,是“始终如一”。我可以死,但不能教子做“二臣”,如果我教子失忠,我还怎么为君主做事?
在我国汗牛充栋的古籍中,忠文化俯拾皆是,但这段狐突之言,属开篇之章,且是最深刻、最简赅的精湛之语。举凡《左传》前10例,无过其右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忠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包括忠意识流动的阶段,狐突之言,可谓忠文化之发轫、忠文化之滥觞。是忠意识流动到忠文化的诞生过程中,划时代的一章。博大精深的中国忠文化,就是在春秋的中叶,就是由晋国大夫、太原的大戎狐氏代表人物狐突而开启。我们不应该忘记他。尤其是生于太原,长于太原,喝汾河之水,依吕梁之山的太原人。掌故到此处,我们似应该简介一下狐突之世家。
史载,周初分封唐国的武王之子姬虞,就藩唐国后,有一子辈,奔行于戎狄,混迹于白狄别支大戎,所谓大戎狐氏,便是古戎的一个族系。也是史载,大戎狐氏之首名称狐氏太伯,而狐突便是太伯之子,又称伯行、伯氏、狐子等。在今太原西山之交山、狐爷山、庙前山,多有民间传闻,世世代代传承。
逮晋国一代名侯晋献公时,开疆拓土,和戎协狄,娶狐突之女狐姬为后,并生下后来最著名之晋侯晋文公。于是狐突携子带孙回归晋国,成为晋国献、惠、怀三代君侯的大夫。他的两个儿子狐毛、狐偃,都是晋国名宦,尤其是狐偃,佐助重耳,得国为君,成就霸业,丰载于春秋史册。过往之晋省文化,有欠于狐氏一族,尤其是滥觞忠文化之狐突。我国之忠文化,对于五千年文明史,对于五千年来的历朝历代的传承发展,起过太多太多的支撑作用。我就是听着狐突的故事、杨家将的故事、岳飞的故事、文天祥的故事、史可法的故事等等长大成人的。每听到他们的故事,总是让人精神愤发,心潮澎湃。古往今来,那些为国尽忠、精忠报国的英雄们抛头洒血,前仆后继,为我国不朽的忠文化注入着新的血液。让我们牢牢记住狐突——这位忠文化的发轫者、滥觞者,永远不要忘记!
近期热点
好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