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四个政权的坚实据点晋阳城
唐末五代,给人的第一印象即藩镇割据,而五代藩镇之中,河东为第一。五代中的后唐、后晋、后汉,以及十国中的北汉,都来源于河东节度使。而河东节度使的治所,就在晋阳城,今山西省太原市区西南。
关于河东节度使,详见:五代更替中的重要角色:河东节度使
河东节度使之所以能在唐末五代历史上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除了河东地区物产丰饶、易守难攻外,晋阳城本身的坚固也是必要条件。没有可靠的城防,河东节度使恐怕早已丧命于军事斩首行动,更别提逐鹿中原了。
金灭北宋即是一场军事斩首行动因此,晋阳城必定是座不寻常的城,它在五代十国的历史中,多次作为割据与改朝换代的策源地,在北宋基本统一中原后,也成为了宋太宗的眼中钉而惨遭破坏。
本文将探讨晋阳城的地位、城防系统及其历史,从三个方面看这座除汴京之外的五代第一城。
一、晋阳城的地位
晋阳城历史悠久,自春秋始建至宋太宗毁城,前后历一千四百余年。公元前年,晋国赵简子(赵国先祖)家臣董安于始筑,因在晋水之阳而得名。当时的晋阳城周四里,高四丈,规模比隋唐晋阳城小得多,但在当时已算是重镇之规模。
赵简子以下几段涉及隋唐以前的历史,乃是举几例说明晋阳城之地位,不感兴趣者可直接略过。
晋国国君后期被智氏、赵氏、韩氏、魏氏架空,其中智氏最盛,以晋阳为大本营的赵氏次之。前年,智伯瑶与韩、魏共同攻赵,包围晋阳久攻不克,遂引晋水淹城,最终赵氏联合韩、魏反攻智氏,智氏灭亡。韩赵魏三家分晋后,赵国建立,最初就以晋阳为都,后来才迁到中牟、邯郸等地。
智伯水淹晋阳汉高祖刘邦为防御匈奴,派韩王信(不是汉初三杰之韩信)坐镇晋阳,晋阳从此成为北方边防重镇之一。韩王信反叛被杀后,此处又被封给代王刘恒,后来的汉文帝。由此,晋阳首次成了龙兴之地。
北魏末年,北齐高氏在晋阳兴起,故而北齐将晋阳作为别都,花费大力经营。北齐诸帝常来往于邺都与晋阳间。北齐后主高纬于城中置大明殿,晋阳因而又得名大明城。
晋阳城地位达到高峰,则是由于唐高祖李渊。公元年,李渊父子从晋阳起兵,攻入长安,次年李渊自立为帝,唐朝建立。再次成为龙兴之地的晋阳,在唐代成为州级行政区中为数不多的府(太原府),并被设为北都。
唐高祖李渊晋阳成为龙兴之地,有偶然,也有必然。晋阳所处的河东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山西省。在宋以前,“得山西者得天下”或许并不夸张。
首先,河东之地民风彪悍,素来不缺强兵悍将。此处邻近塞外,久受胡风浸染,且常受游牧民族战争的威胁,故而崇武尚勇的社会风气根深蒂固。北宋欧阳忞《舆地广记》中有云:
太原地雄边服,人多尚武,耻于学业。
晋阳与北方游牧民族关系密切,如沙陀人其次,经济实力强大。河东水系发达,两面环绕黄河,再加上汾河、滹沱河等纵横交错,极大地便利了农田灌溉。另外,隋唐时华北的气候较今日温暖潮湿,因此当时的山西可是个粮仓。
除此之外,太原矿产丰富,冶铁业、冶铜业发达,而铁可铸兵,铜可铸钱,这两样在手已足够无敌了。河东还有很多盐池,可以自给自足,难以对其实行经济上的威胁。
经济是基础,对政治有决定作用。晋阳坐拥如此丰厚的资源,有此地位毫不奇怪。一般而言,城市地位会充分体现在城市规模。得到历代帝王重视的晋阳城,千年来被不断扩建,成为当时防御性能最强之城。
二、晋阳城的构造
《周礼考工记》对城池建设给出了一个理想模板,虽然周朝未必施行过,但古代的城池大体仍受其影响。因此,大部分城池给人一种固有印象,就是方方正正,非常规则(南方地形复杂则未必)。
《周礼考工记》中理想的王城但是晋阳城不是普通的城池,它的地位不寻常,结构更不寻常。因为晋阳城并不只是一座城,它是一堆城池的组合体。
当然,组合式的城池也不少见,大部分州城都分内外城,藩镇节度使的官邸周围有衙城(或称牙城),清朝在一些大城市中设满城,而明清北京城,也有外城、内城、皇城,以及宫城。
但晋阳城的复杂程度,绝对令人惊叹。它由东、中、西三座城构成,而西城又称作州城(指西城本身),内有大明宫城、仓城、晋阳宫城,三大城加上西城内的三小城,总共六座。
唐至五代晋阳城结构图下面分别简要介绍一下晋阳的六座小城:
西城,位在汾河西岸,又称州城或府城。前年,汉武帝设十三刺史部,晋阳归属并州,为并州刺史部治所,当时晋阳只有西城,故此城被称作州城。西晋永嘉时,为防备匈奴刘渊,西城曾扩建。公元年,唐玄宗升并州为太原府,故而又被称作府城。
东城,位于汾河东岸,建于北齐河清四年(公元年),隋文帝以后并州州治有两个县,晋阳县设于西城,太原县设于东城。唐贞观年间曾被扩建,南北约八里半,东西约五至六里。
中城,也称连城。武周时并州长史崔神庆奉命修建,跨越汾水,联接东、西二城。
晋阳宫城,简作“宫城”,又叫新城。东魏权臣高欢(北齐奠基者)在晋阳州城内筑晋阳宫。隋文帝时,晋王杨广环绕原晋阳宫新筑周七里、高四丈的城墙,先叫宫城,隋文帝更名为新城。
仓城也为晋王杨广所筑,东邻新城,与之相连,是城中集中存储物资之处,城周八里,高四丈。
大明宫城(与长安大明宫撞了名)于年为后主高纬所修,据说长安大明宫的名称可能来源于此。
杨广在晋阳城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当时民间描述晋阳“里三城、外三城”,攻打晋阳的难度可想而知。即使在拼尽吃奶的力气攻下其中一座城,剩下的一堆城池还能抵抗。尤其是西城中的仓城,可以凭借丰富的储备物资顽抗到底,不经数月或一年的围困,实在难以攻占。
三、唐末至宋初晋阳的历史
晋阳位居河东核心,占据太原城,就意味着掌控了河东,而河东之强大,不再赘述,总之足以令中原忌惮。
而且更重要的是,河东所处的地理环境可谓进可攻退可守。西边有黄河、吕梁;东面有太行;北有恒山、五台山,南有太岳、中条等山,比汴梁城那四战之地强得多。
山西地形图因此,自从可以控制全局的唐朝中央衰落了,晋阳城所在的河东地区便如脱缰的野马。直到中央朝廷的权威再次被加强,晋阳才结束了它的辉煌。
后梁朱温实力强大时,即使按着李克用打,也不能灭了晋王,而李存勖继晋王位后,励精图治,厉兵秣马,十余年就灭了后梁。后唐实力较强,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只有勾结契丹才造反成功。契丹灭晋后中原大乱,又一个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建立后汉。后周代汉后,中央实力已经加强,后汉宗室,也是河东节度使刘崇只能割据,建立北汉。
后梁太祖朱温也未能攻下晋阳不过北汉虽然未能统一北方,至少能与后周抗衡,也捱过了赵匡胤的进攻,直至年被赵光义灭亡,成为了五代十国中最后灭亡的政权。
公元年宋军攻占晋阳城后,赵光义下令焚毁晋阳城,次年又引汾水、晋水漫灌晋阳废墟,使之被彻底毁灭,无法重建。赵光义还令人削平了晋阳北部的系舟山,从而破坏了晋阳的风水。
宋太宗赵光义赵光义此举像是泄愤,毕竟赵氏兄弟不知费了多少心力,才啃下这块硬骨头。然而,泄愤的背后,更有深层次的考虑。
宋朝建立于乱世,从一开始便缺乏安全感。故而赵氏兄弟极力崇文抑武,同时强干弱枝。而河东这个地方,由于表现过于突出,成为了赵光义的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