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解析曹操潼关之战

彭洋简介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content_1517781.html

中央之国的形成三国历史篇[第56回]

作者:温骏轩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

第56回潼关之战(上)

刘备能够谋得益州,马超的贡献很大。如果不是马超举兵,曹操的大军应能就此拿下张鲁了。这样的话,即使刘备还是被请进益州,也很难在前线吃紧的情况下反客为主。而在刘备围攻成都不下时,又是马超来投让刘璋失去了最后的抵抗意志。当然,马超在关中举起反曹大旗时,肯定没想过会触发这一连锁反应。

在很多人看来,马超起兵反曹是有些不可思议的。毕竟他的父亲、两个弟弟三族共百余口人皆在曹操手中。说起来马腾其实是替马超去死的。送子为质是惯例,曹操最初也是以征召马超入许为官为名,多次要求马腾让人把马超送过来。马超是马腾的长子,更是最有出息的儿子,年少时就以“健勇”而闻名。此前马腾和韩遂相攻时,韩遂部将阎行曾偷袭马超,被马超一把将刺来的矛给折断。不过阎行也是晓勇,拿着断矛还继续去刺马超的脖子,险些让马超殒命当场。

作为全村的希望,马超不肯去曹操那,马腾也舍不得送他为质,但曹操那边又总要有个交待。马腾认为自己年纪已经大了,遂与曹操那边达成协议,自己入京为官,并把亲族都安置在了邺城,算是打消了曹操的顾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马腾并不是还想割据做诸侯。在做父亲的人看来马超桀骜不训,硬让他去为质,万一搞出事来触怒了曹操,反误了他的性命。只是马腾和曹操都没有想到,马超最终会置家人性命于不顾。

军阀各据其地的关中,一直是曹操在北方最大的隐忧。虽有钟繇左右逢源,但这总归不是长久之计,一定要腾出手来彻底解决的。从这个角度说,无论赤壁之战是胜是败,关中的军阀们都免不了被清算。和平解决的做法,是大家把军队交出来,然后去许都或者邺城做官;不和平解决的办法,则是我们看到的这样,军阀们联起手来,再次尝试把关中打造为自己的独立小天地。

马超有反曹的可能性,连几千里之外的周瑜都看出来了。周瑜病亡前的征蜀计划,就包括与马超结盟。周瑜能看出来,曹操又怎么能看不出来。因此在潼关之战前,曹操就已有意扶植韩遂。在中间穿针引线的,就是之前差点用断矛伤了马超的阎行。建安十四年,韩遂派阎行前往朝拜刚刚新败于赤壁的曹操。这一举动,又让曹操得到了一个愿意“弃暗投明”的卧底。

大多数人是被迫送子去曹操那里做人质的,而阎行则是主动为之。不过他送的是自己的父亲。人质之说是潜规则,冠冕堂皇的说法是入朝为官。如果不是想反,而是想在曹操治下谋个好前程,这也是个好选择。曹操见状自是高兴,一面让阎行回去劝韩遂也像马腾这样入朝“共辅朝政”,一面任命阎行为“犍为太守”。犍为在益州南部,由此可以看出此时曹操已经在打益州的主意。若是张松晚点去见曹操,地图估计就献给曹操了。

韩遂听到阎行传回来的话还是犹豫,提出观望几年再说。阎行则劝他可以先派一个儿子表示诚意。于是韩遂便派了一子与阎行的父母一起去曹操那。此外,韩遂还在次年(建安十五年)主动帮曹操解决了河西危机。河西走廊在李傕主政时已分治为了“雍州”,曹操因为关中和凉州未定,也就维持着现状,包括当日李傕任命的雍州刺史“邯郸商”同样没有做调整。

曹操没去动河西,不代表河西自己就不会生乱。建安十四年,武威太守张猛杀了邯郸商成为了河西之主。韩遂遂以帮朝廷平叛为名,向曹操表示愿意出征河西,并于次年攻灭了张猛。不过这件事情从本质上来说,还真不能算是韩遂在纳投名状。因为韩遂的地盘在河西走廊东面的金城郡,拿下河西等于扩充了自己的地盘。

不管怎么说,马腾、韩遂都把自己或者儿子,交到了曹操手上。曹操要是不试图动他们的军队,大概率还是可以相安无事,腾出手来对付刘备和孙权的。本来曹操亦是这样想,结果却传来了孙权同意把南郡借给刘备的消息。曹操当日听到这个消息时,之所以惊得把笔都掉在地上,是因为这意味着短时期内没有办法利用两个对手的矛盾,拿下荆州。

曹操从来不怕对手联盟,尤其是那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联盟,这种结构意味着对手内部必定有矛盾可以利用,但孙、刘两家通过协商,让彼此的地缘政治关系趋于合理,迫使曹操必须暂时转变下战略方向了。长江中、下游不好拿,曹操这边又没有水军优势,战略上最好的选择就是复制秦国灭楚的路线,先拿下蜀地再东进。试图调刘璋入朝为官,以及任命阎行做犍为太守,都是做这个准备。

尽管刘璋把入朝之事推脱掉了,但在刘璋一直表示站队朝廷的情况下,直接起兵伐蜀是说不过去的。不过讨伐张鲁这个异端就没问题了,还能被说成是帮刘璋解决问题(虽然刘璋不相信)。建安十五年三月(公元年),曹操以钟繇为帅,同时命令刚在太原平叛结束的夏侯渊、徐晃等将南下河东,再西入关中与钟繇合兵。这就是刘璋请刘备入蜀的事件背景,也是马超反曹的导火索。

那么马超为什么要反呢?这事换任何一个军阀都有可能反。假途伐虢的故事人尽皆知,关中名义上是司隶校尉钟繇在治理,这些年也在苦心经营地方,但马超等凉州军阀仍然各据其地,视潼关以西为自己的地盘。曹操这样做很容易让人怀疑打张鲁是假,灭关中诸将是真。当时曹操的属下高柔,就进言这样做不妥。高柔的意见是,如果这样进兵,肯定要逼反马超、韩遂,应该先集中力量安定三辅,只要关中一定,张鲁这边根本不用打,就可传檄而定。然而曹操并没有听从这个意见,仍然按原计划执行。

陈留人高柔还有个身份是高干的堂弟,当日还曾率族人依附过高干,所以曹操一开始对他不是很信任他,甚至一度想找个理由杀了他。不过提此建议时,高柔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和人品,获得了曹操的重用,所以并不是因为这层关系而不听他的劝告。

此外,曹操在官渡之战时,曾派河东人卫觊,经关中前往益州,说服刘璋出兵牵扯刘表。由于张鲁封闭蜀道,卫觊不得以滞留关中。借此机会观察关中民情、政情,向曹操提出恢复食盐专卖,削弱军阀势力,作强地方政府的良策,并在这些措施都稳定实施后,再回到许都。可以说卫觊是非常熟悉关中情况的,亦深得曹操信任。他的意见也是认为这样做,会逼反关中诸将。

然而卫觊的谏言同样没有被采纳。曹操有曹操的顾虑。这次军事行动的最终目的不是张鲁,而是刘璋。孙权和刘备都盯着益州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两家完全控制着长江中下游,单从交通交通来说,从水路入蜀可比走蜀道容易的多。曹操担心时间拖得长了,益州有变。关中这些军头虽然还是军队在手,但马腾早几年就自己入朝了,韩遂也刚刚把儿子送了过来。自己又不是真的假途伐虢,应该不会生变。

然而曹操还是低估了关中军阀对中央军入关的敏感性,接受钟繇的治理没问题,钟繇治下的地方官员,在郡县里有些地方军也没问题,但曹家主力中央军进来,那感觉就不一样了。关中大小军阀,普遍的意思都是想拼一下。曹操没有想到军阀们的反应会那么敏感,更没有想到此举反而给了益州带路党们一个绝好的理由,主动把刘备给请了进去。

“蛇无头而不行,鸟无翅而不飞”,虽然大家对曹操此举普生不满,群龙无首总得有个挑头的。从实力来说,马超是最应该做这个组织者,但从他全家在邺城的角度来说,又最没有这个可能性。结果马超还是把这种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换句话说,他准备牺牲全家的性命,保住自己的一方天地。接下来要做就是韩遂的工作,马超告诉韩遂,钟繇曾希望自己取代你(我知道是想挑拔我们),关东人是不能再相信了。“今超弃父,以将军为父,将军亦当弃子,以超为子”。

马超都把话说到这份上了,韩遂也就只能不管儿子,跟他一起起兵了。两个有亲人在曹操那的大军阀都做了决断,其他还没资格送子为质的小军阀,更是乐得一起造势。这些小军阀包括:张横、梁兴、杨秋、程银、马玩、成宜、李堪、侯选等八人。而个别不愿意一起举大事者,也被马超击破。

演义中为了简化人物关系,将之归纳为韩遂的部下,并称为“韩遂八部将”(早期版本则说是马超部将)。需要说明的是,这些人不全是董卓的旧部,比如后面三个是在李傕、郭汜主政关中时,乘乱拥兵数千的河东人。应该是和同样出身河东的杨奉一样被旧凉州军阀招入关中的。上述八部加上马、韩两部,并称为“关中十部”或“关中十部”。

韩遂的部将阎行是不赞成这样做的(自己父母还在曹操那呢),韩遂对他说的原话是“今诸将不谋而同,似有天数”。认定大家心底都是这么想的,那就是天意了。“不谋而合”这句成语,便是从这出来的。不过曹操当时还是留了一手,没有在关中起兵时就杀了手上这些人质。在他看来,这些军阀各有山头,一定会有分化瓦解的机会。到时候手上这些人质就会是筹码。

十部联军总计有兵马十万,虽然马超是牵头人,但韩遂资历、辈份、实力摆在那,所以被推为都督。不管原始出身如何,关中联军的目标现在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不让曹操主力进关中。想做到这点,位于华阴境内的潼关是关键。华阴原本是段煨的地盘,这个董卓的老部下几次选择都挺明智的,还帮曹操攻杀了李傕。只是如此重要的据点,曹操还是不放心交给外人的。段煨后来被调入朝中为官,建安十四年时已经离世,算是在这个乱世得了个善终。

潼关原本是曹操为防范关中军阀东出中原而修筑的,在关中诸将兵反后,此前被曹操派入关中的诸将,则以曹仁为首屯驻于潼关阻止马超东进。联军势大,曹操要求诸将不要主动出击,等他亲率大军前来救援。建安十六年七月,曹操亲领大军西进,八月抵达潼关,与关中联军隔关对峙。同时命令徐晃驻于汾水口的汾阴城,护卫河东安全。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潼关的关城在谁手中,而在于它的位置。潼关修筑于华山与黄河之间,扼守着关中进入崤函通道的入口。这样一个狭窄入口,无论从哪个方向防御,进攻方都很难攻破。见曹操在潼关受阻,身在河东的徐晃遂主动请命由河东渡河进入关中。曹操同意了这个方案,以徐晃主将、朱灵为副将,领军四千由蒲津渡(又名“蒲阪”)渡过黄河,打通一条绕过潼关进入关中平原的通道。

这里要说一下黄河两岸在这一带的地理结构。潼关的位置之所以险要,根本原因在于原本南北向流淌的黄河西河段,在华山脚下做了个90度的转折,东流入华北平原,方使得潼关能据于山水之间。除了由潼关及崤函通道进入关中以外,还有一个选择是由潼关之北的河东郡,西渡黄河进入渭水之北。

由河东渡河进入关中,可以有三个渡河供选择。一个是最北端位于晋峡大峡谷口的禹门渡,即上次钟繇渡河之处;一个是对接两岸平原腹地的“蒲津渡”(位于山西省浦州镇);还有一个是位于二者之间,汾河口的夏阳渡。由于当年韩信曾在此以陶罐(古时叫罂)结筏渡河,又名“木罂古渡”,而徐晃的驻地其实正在夏阳渡。

徐晃已经提前探查好了,关中反贼们并没有在分隔河东、关中的西河一线设防。对手只防潼关而不在西河渡口设防的做法,还被徐晃笑话是“无谋”。换句话说,徐晃本来是可以直接在夏阳渡渡河的。之所以舍近求远,南下差不多六十公里渡河,是因为他的任务是建立桥头堡,最终的目标是练到潼关的背后。在位置最南的蒲津渡强渡,并建立桥头堡,可以缩短南下的路程。

收到徐晃渡河的消息,关中联军方急忙派出梁兴率五千兵马前往攻击。只是等他到的时候,徐晃已经全军渡河,梁兴攻之不胜只能败回渭南。徐晃则在黄河西岸扎下营寨,等待曹操的下一步指示。曹操的计划并不是让徐晃做一支偏师策应潼关战场。潼关战场的地形过于狭窄,部队没有办法展开,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由河东渡河就不一样的,大军只要能渡河,关中联军所能依托的天然防线,就只能是渭水。即便一时无法渡过渭水,亦可沿渭水北岸西进,收取半个关中,再寻机南渡。

这一计划又显出了曹操当日修筑潼关战略意义。崤函通道的节点,原本是秦人修筑于中点的秦函谷关。汉武帝为防洛阳为谋逆者所据威胁长安,遂将关口移至东端变身为“汉函谷关”。潼关则选址在崤函通道的最西端,要是曹操不预先把关隘西行移,并把控制崤函通道的弘农郡控制在手中,那么也就没有办法利用这些黄河渡口直接进入河东。战略选择的主动权,会更多偏向于马超一边。

即已决定改变主攻方向,曹操要做的就是如何把主力转移到河东了。由潼关前线北渡黄河,可以利用著名的“风陵渡”。最大的问题不在于渡口和渡船,而在于如何防止渡河之时被马超偷袭。全军渡河进入河东,不被对手发现是不可能的。

每每遇到主动撤军时,曹操都是亲自领精锐断后,这次亦不例外。许褚和他所率领的百余虎贲之士,负责护卫曹操的安全。曹操虽然像孙坚、孙策那样亲自临阵,但保防措施从来都是做得很好的,这也使得他每一次历险都是有惊无险。见曹军开始渡河,马超并没有立即发起攻击,而是等到大部分军队都已渡过黄河,南岸只留下曹操和他的卫队以及部分辎重时,再发动率步骑万人发动强攻。

马超有此举,应该是已经对曹操的作战习惯有所了解,更何况曹操的中军账和亲军是很显眼的,登高瞭望便可掌握动态。曹操身边的这一百多卫士虽然精锐,但再精锐也不能以一当百。而且马超用的是骑射战术,骑兵一边快马疾进一边放箭,步兵随后压上。曹操的身边那一百多人,一下子就被雨点般落下的箭给射蒙了。许褚和同样留在南岸的张郃,只能把还坐在帐中的曹操拖出来往船上跑。

危急之中,许褚手边甚至连盾牌都没有,抓了个马鞍来帮曹操挡箭。不幸的是,划船的船工没有保护,被追到岸边的凉州军当场射死,许褚只能一手拿马鞍挡箭,一手撑杆划船。关键时候,有个在曹操举义兵时就跟着他的老乡丁斐,急中生智把还没渡河的牛马都给赶了出来。很多追兵见此情景纷纷去抢战利品,算是分散了敌军的注意力,许褚方乘机把船划到了对岸。顺便说下,丁斐这个人有点贪财,后来多次被人举报,因为此功曹操都免了他的罪。

此前先行渡河的曹军,见曹操在南岸被马超追杀,很多人都大惊失色,甚至放声痛哭。见曹操安全渡河,军心方才稳定。曹操倒是一如既往的表现,越是这个时候越要保持镇定,大笑道:“今日几为小贼所困乎”。上次出现类似的险境,还是诸侯讨董,曹操首战于汴水时,那次单身护着曹操渡河逃出生天的是曹洪。想不到事隔二十年,都已经大半个天下到手了,还会如此身陷险境。这也再次证明曹操的成功还真是自己拼出来的。虽然惊险,但演义中说曹操被追到“割须断袍”事却是没有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45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